近日,河北邯鄲叢臺區發布的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的署名文章,竟然與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的政府文件除了地區名和人名之外,幾乎一字不差。這與之前“河南開封指導漯河工作”鬧劇相同。法律對此類的抄襲也難以監管、界定和舉證,這就讓“剽竊”者鉆了空子。(《法制日報》7月7日)
常言道“英雄所見略同”,對于同一事物的見解,確實完全有可能出現雷同或相似的觀點,假如就此扣上“抄襲”的帽子,則未免顯得倉皇。從這個角度來看,邯鄲和青島官員的署名文章如出一轍,其實未嘗沒有“英雄所見略同”的可能。不過,當整篇文章除去地名、人名之外,一字不差時,如此低級而拙劣的“抄襲”馬腳,顯然已暴露無遺。
或許有人會說,就算是官員署名文章中出現了抄襲,也完全不必大驚小怪,畢竟這不是科技學術論文的原創,當然也沒有必要拿學術論文的標準來要求其一字一句都出自原創。更何況,真正做出抄襲行為的并非官員本人,而是一位“實習生”,當然就更不必過分較真。
不過,官員的文章其實都是出自政務秘書或實習生之手,官員頂多是署個名罷了,其實恰恰是一幅官場怪相。既然文章并非出自官員之手,所謂思考和借鑒當然也就無從談起。至于政務秘書和文書們,則不過是官樣文章的寫手,他們或許會稔熟于官樣文章的尺度與措辭,但是秘書們畢竟不在其位,對于一些問題連全面的了解都不可能,當然也就更談不上見解了。官員文章的如此生產流程,其實早已注定其不過是空洞無物的一派官腔,就只能是來自“天下文章一大抄”。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新版“邯鄲學步”所折射出來的官場生態,顯然不能全拿“實習生”當替罪羊。
事實上,假如官場抄襲僅僅局限于官員文章倒也罷了,如果當“抄襲”成為被官場所習慣甚至大行其道的潛規則時,恐怕絕不僅僅是鬧出“邯鄲學步”的笑話那樣簡單。既然官員文章可以弄虛,那么官員政績又為何不能造假呢?既然官員的文章可以不假思索地抄襲,甚至連基本的查驗都可以被省略,那么,民生和市政工程是否經過了論證,是否也是“邯鄲學步”式的抄襲和效仿,恐怕也同樣需要打個問號。從這個角度來看,官員講稿的“一大抄”顯然不應僅僅被當作一則笑話,而理應引發對于官場潛規則乃至整體官場生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