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蘭
我們經常會聽到舞蹈業內人士評價,某某學生在跳舞時很有表現力,又或者說舞蹈感覺好、情緒好、表現力強,相反也會有人說,這個學生跳舞時沒有激情,內心沒有東西等等。到底什么是舞蹈的表現力?如何挖掘學生的內心感受,激發他們去用心感受舞蹈,而非作出外殼的表現、不深入人的心理,并且能夠深層次地解讀作品或者綜合表達和進行組合呢?核心要素是以下幾點:
一、舞蹈表現力的解讀:
1、舞蹈的外部特征的把握——舞蹈動作。
表現力是從內到外的外在過程,首先作為演員或學員要從幾個方面去理解表現力:由于種種的不同,動作的元素、風格不同,舞蹈語匯的外在形態千差萬別,必須吃透動作的形式,如,動速:動作的速度;力律:動作的韻律;動作的空間走趨;動力:動作的力度,動作當中的力效作用,力的爆發,力的轉變等;動態:動作的姿態,舞步等等。這些要素構成動作的基本成因,作為舞者如果能準確感知并操作動作元素構成的特殊意味,就能使個人在練習或表演中有舞蹈感。
2、舞蹈語匯以及表現
學舞者知道舞蹈并非單個動作,而是從一連串的單一動作構成各種舞蹈風格截然不同的組合形式。動作層面上的問題更偏向于舞蹈教室當中學生學習的各種組合形式對于個別動作在肢體運動當中的協調性。舞蹈語匯是動作元素的擴展與升級,動作元素是舞蹈語匯的基礎。當動作形式與舞蹈語匯和環境氛圍、心理感知綜合地參與到舞者的大腦活動中時,個人進行的不光是簡單的、機械的舞蹈,而是要融入內心的情感、心理的感受、面部的情緒等。身體與大腦、心理之間的相互交織與運用,使個人在練習舞蹈或跳舞時加入想象力和創造性。總之,對于動作的感知,以及動作之間組成的舞蹈語言的感知,是學舞者增強舞蹈表現力的第一步。在舞蹈動作與動作的構成、連接關系、外部特征以及內含意蓄的整體把握,使個人的物質載體——肢體有了相對完整的表現,就是人們常說的“舞蹈感覺”——即“舞蹈感”。
二、內在情感及表現力在課堂中的體現:
內在情感屬于一種人的潛意識中的心理活動,舞蹈把人的心理活動、情感、情緒外化為視覺上能感受到的活生生的形象。流動中的視覺性是舞蹈最重要的特點之一。舞蹈把人的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經過藝術加工與處理、夸張、變形等手段,抒發人對于世界的主觀看法、想象與思索。
內在情感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需長期積累而成。在舞蹈訓練的課堂中人們往往更多關注學生的身體條件、技術、技能等外在形態上的挖掘,而往往忽視“表現力”的環節。其實表現力的培養應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微處,多開發學生的主觀意識,帶著理解、想象去練習各種風格組合,用心感受動作背后的文化內涵。從用肢體跳舞過渡到用肢體、心靈意識全方位的活動。這樣,習舞就告別了簡單地一味模仿的機械性訓練。
身體素質訓練和內在情感培養是舞蹈教學的雙眼,兩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內在情感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每一個舞蹈作品都有核心主題和中心內容,每一個作品又根據作品結構、舞段的鋪排,表達各自的情感色彩、作品的主題內涵和舞段的章節變化與過渡,因此要幫助學生弄明白作品的中心思想,發揮其學習過程中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如:在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運用舞蹈教學法中的原理,講解民舞元素的根源,結合本地區民俗民間的地域特征,講解手位、腳位跳法的來源。藏舞中的顫膝,上身的弧線左右擺動和上弧線的律動是藏民上山的體態,要激發學生想象藏民肩背上背著物品沿著高原向上爬坡的情境,仰望雪山的豪邁、寬廣的心襟和生活在高原環境中生活艱辛而又樂觀豁達的情懷。因此在學習民舞的組合中分析講解一定的民俗民間的生活背景,使學生帶著情境感受舞蹈,能更好地把握民舞的風俗性和地域性。
舞蹈不光培養一定的技術、技能,還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特質來培養藝術個性,其中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思維是關鍵。這樣才能增強他們的內心情感,豐富他們的感性思維,使其成為自我意識的創造者。
三、藝術實踐中訓練表現力:
舞蹈表演中的表現力與情感是綜合素質的體現,它包括完成舞蹈語匯的肢體要求,理解作品的情感把握,當然更深層次的是加以自我分析,進行舞蹈表演的二度創造。舞臺的表演是時空發揮的線性軌道。舞蹈語匯必須與人的心理結構成線性發展,舞臺上的表現力要比課堂訓練的心理活動復雜得多,它是教室到舞臺、是藝術實踐的轉折點,舞臺上的表演是演員的身體素質、生活經驗、文化水平、心理素質、表現能力的綜合外化,是訓練學生再現力的最佳場所。
近年來,中國舞蹈水平呈上升的發展趨勢,舞蹈創作作品從原來以技巧、難度為評價標準,逐步追求舞蹈的創新意識、思想主題,內涵與現當代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同步;提倡題材的時代感,挖掘與經濟、文化和人民日常生活貼近的思想主題。因此在劇目實踐和排練中,要欣賞、觀摩、引導學生琢磨、思考作品的中心思想內容,并從細微入手,抓住句與段落中表達出來的潛臺詞,準確地捕捉人物形象,鼓勵學生從課堂入手走向舞臺與社會實踐。
同時,要引導學生大量參與舞臺實踐,與社會各個階層搭建藝術實踐的平臺,在各種類型的晚會和活動中鍛煉舞臺實踐經驗,豐富舞臺的藝術表現力。舞臺上的表演要比課堂中的訓練復雜得多,基本訓練中的動作感覺與舞臺上的語言感覺不能等同,在教室中對著鏡子去雕琢動作,可以讓舞動起來更美。而舞臺感是綜合的展現,包括作品的時空變換,燈光、服裝、道具的運用。人物、角色的心理分析、人物形象的外貌等。復雜的過程也不是單一的重復和模仿,而是身臨其境地去想象人物的心境、情境,加以自身理解地塑造作品的主題思想、內涵、人物形象等等。
結語:
結合前面所講如果表現力是從課堂到舞臺的過渡,是層層階梯的上升,那么作為教師有責任有意識去挖掘學生的表演激情,用帶有目的性講解引導教學內容的綜合知識量,畫龍點晴地指出元素的核心要領,以及知識背后的文化內涵。作為學生應主動地學習吸收課堂知識的信息點,同時結合課外學習方式,運用類比法、比較法觀摩、學習課堂相關或未涉及的組合形式與作品,活躍課堂中的知識內容,并讓自身理解,從而表現得更加自如。
如果,教學的主體——教師,教學的對象——學生雙方面都不積極參與課堂和實踐環節,而只是簡單地走教學流程,那么,表現力與激情感染力就無從說起,就只有舞動的外殼,沒有舞蹈的心靈和靈魂。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