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聞名 邱 丹
2007年8月15日,永遠熱熱鬧鬧的印度迎來獨立60周年紀念日。
60年間最大的成就,無疑是印度的成功崛起。今天的印度,早已不是甘地時代極度貧窮、極端落后的那個苦難國家。不過,印度仍然還是那個印度:炎熱、嘈雜、熱衷辯論、能歌善舞、大紅大綠。更公允地說,印度是一個反差極大的崛起中社會:有全世界1/6的人口,有著數量兩倍于德國人口的日益富裕的中產階級,卻又占著全世界最貧困人口的1/3。
“這個國家似乎永遠都在偉大和懸崖之間搖來擺去,不過現在看來,它的前景相當不錯。”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愛德華·盧斯在他所著的《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中說。
所有地鐵站口都有安檢門
印度獲得獨立次年的1948年1月30日,印度人的精神領袖、圣雄甘地被宗教極端分子在演講現場刺殺。
印度著名報人、政治評論家納雅爾在他的《獨家新聞:從印巴分治到今天》一書中回憶說:“當‘甘地遇刺!的消息傳來,我覺得自己的心臟好像停止了跳動,整個世界轟然崩潰──沒有了圣雄,我們怎么辦?……他生前常說:‘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像是我的兩只眼睛,他離去之后,這個國家還能完成他的遺愿嗎?”
眾所周知,印度最大的內部沖突之一,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曠日持久的紛爭。這個矛盾不但沒有隨著獨立而解決,反而被進一步激化。英國人于1947年公布了《印度獨立方案》,又以末代印度總督蒙巴頓的名字命名為《蒙巴頓方案》。這個方案簡單地按照宗教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劃分出了日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劃分后,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組成,東西巴基斯坦又被印度隔開,相距約2000公里。
甘地痛心地把這個方案稱為“砍掉腦袋醫治頭痛”。正如他所預見的那樣,印巴分治、特別是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為印度帶來了無窮的后患。
在克什米爾500萬人口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占20%。《蒙巴頓方案》規定,克什米爾地區可以自由選擇歸并印度或巴基斯坦,這使得克什米爾的歸屬成為懸案。1947年、1965年和1971年印巴兩國三次為了克什米爾兵戎相見,至今也未能完全消弭敵意。
1984年10月,印度獨立后首任總理尼赫魯之女、英吉拉·甘地總理被錫克族衛兵刺殺身亡。1991年5月,英吉拉之子、拉吉夫·甘地總理又在泰米爾納德邦被泰米爾猛虎組織派遣的獻花女子用自殺炸彈炸死。
直到今日,在新德里所有明亮整潔的地鐵站口都設置著一道森嚴的安檢門,有的乘客還被要求開包檢查。教派沖突對和平生活的威脅,一直是這個國家心中永遠的痛,和至今未能解決的心病。
印度人常用“充滿可能性”形容國家
盡管舉步維艱,但是印度還是一步步找到了“沒有圣雄”之后新的自信。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研究室主任趙干城說,從1947年獨立到90年代初印度發展十分緩慢,大約每年的增長率只有3%左右,而同時期其他東亞、東南亞國家卻在高速發展,因此在國際上被戲稱為“印度速度”。
但自從1991年印度施行全面經濟改革以來,印度取得了“全面的”“突破性”的發展。過去3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分別達7.5%、9%和9.2%,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與巴西、俄羅斯和中國一起并稱為最具發展潛力的“金磚四國”。此外,印度的軍事規模已排名世界第四,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核武器和航空母艦的國家。
趙干城還指出,印度一直保持了穩定的民主政體,特別是與其同時獨立的鄰國巴基斯坦軍事政變頻發相比,民主進程明顯更為順暢。
西方比較樂觀的預測說,如果這樣的勢頭繼續下去,印度將在202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這樣的發展速度,讓印度社會充盈著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面向未來的樂觀情緒。印度人常常用“充滿可能性”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國家。印度人形容說,班加羅爾Infosys公司的軟件園區可是“六星級”的,世界領先。
與中國很相似,現在的印度人對于國家經濟增長的前景十分看好,這直接帶來了印度股指以驚人速度上漲。
如今,印度已經成為繼中國之后第二大新興股票市場,炒股被稱為印度人繼板球和電影之外的第三大“國民愛好”。
據報道,目前印度已經有三個國家級的經濟電視頻道,第四個經濟頻道很快也將開播。此外,印度擁有四份全國發行的經濟類日報和數十份經濟類雜志。連寶萊塢也推出了一部名為《大款》的新片,講述印度一個普通農民變成商界大款的故事。在影片的結尾,變成大款的主人公在坐滿股民的體育場揚言要建超大型發電站,他還大聲呼喊:“告訴世界,我們來了!”
艾西瓦婭的豪華婚禮
2008年3月,印度媒體上最大的新聞就是寶萊塢頭號女星、33歲的艾西瓦婭·雷與寶萊塢的一線男影星、31歲的阿布舍克·巴強的超豪華“世紀婚禮”。
婚禮在孟買郊區的一個私人豪宅和拉賈斯坦邦的一座宮殿舉行,前后持續10天,共邀請了5000多名賓客,花費上千萬英鎊,印度各大電視臺幾乎24小時直播。而他們的豪宅不遠處,就是孟買著名的巨大的貧民窟。
中國前駐南亞外交官、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杜幼康說,如今印度社會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貧富分化加大,以及中產階級的崛起。
“所謂的印度市場,實際上主要就是指這1~2億人的購買力,同時中產階級參政議政的意愿也很強烈,希望通過掌握政權進一步發揮他們的作用。中產階級作為一股力量在印度政治經濟舞臺上影響日益強大,”杜幼康說。
印度的中產階級和富裕階層既是最現代的一群人,又是特別傳統的,他們特別愿意一擲千金的,就是操辦豪華婚禮。英國首富、印度裔鋼鐵大亨拉什米·米塔爾,在2006年6月花費6000萬美元嫁女兒,成本相當于一架“空中客車”A320客機,被《福布斯》雜志評為本世紀最奢華的5場婚禮之首。
“了不起的印度在哪里”
站在印度街頭,你可能感覺不到“印度崛起”。印度所謂的高速公路只與中國的省級公路差不多,馬路上房車、國產“塔塔”車、“突突”車與牛車一起搶道。在孟買、新德里等大城市,地鐵網絡還不夠發達,公交車一般十分骯臟,車外常常爬滿了搭乘的人。此外,印度雖然擁有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亞洲最長的鐵路軌道,但是鐵路條件落后,設施陳舊。私營航空業發展迅速,私營飛機硬件、準點率,以及服務都非常不錯,但是國家經營的機場卻又比較破敗。
杜幼康說,這主要是因為印度基礎設施的建設滯后于經濟發展的步伐。印度最著名的景點泰姬陵每天各國游人如織,卻實行外國人與印度人懸殊極大的雙軌票價。從新德里前往泰姬陵的公路高低不平、塵土飛揚,泰姬陵所在的小鎮阿格拉有數所豪華的五星級賓館,卻很難找到一個干凈的廁所。
印度在全球推廣旅游的口號叫做“了不起的印度”,但由于其基礎設施的滯后,印度最大的日報《印度時報》曾發出質疑:“了不起的印度在哪里?”
造成基礎設施滯后的另一個原因,被印度人戲稱為“民主的代價”:印度人天生愛辯論,加之實行了民主制度,即便造一座橋也可能要討論三年,導致政府決策緩慢。“如果誰對上海的發展不滿意,那把他送到印度去體驗一下吧。”一位在上海的印度商人曾這樣說。
印度能成為真正的強國嗎
在獨立60周年之際,國際社會在充分肯定印度成就的同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印度能成為真正的強國嗎,還是永遠走在成為強國的道路上?
對此,曾在印度生活5年的愛德華·盧斯的評價是:“如果能夠重組農業、為數百萬失業者找到工作、應對可能的HIV/AIDS危機并根除腐敗,印度將成為真正的偉大國家。”
換言之,“印度不會坐上直升機一飛沖天,但如果飛行員不合格,就會很快摔下來。”
《印度時報》知名作家肖巴·德則在距離8月15日大慶還有10天的時候發表了題為《醒醒,印度!》的專欄文章。
她寫道:“印度的成績單上寫著:及格,而我們本可以得到優秀……在我們為巴基斯坦煞費苦心的時候,卻忽略了身邊已用尾巴敲打我們的中國龍。一旦北京奧運會結束,中國將在世界面前展示出容光煥發的新面容……下一個60年可以、也應該是印度的黃金年代。”
(摘自《天水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