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文
摘要: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過高,且很多主導權已為外商控制。外商企業還控制了中國諸多產業及其產品市場,并招致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差別的迅速擴大。外商企業在華享受“超國民待遇”,其中不少企業重現了資本原始積累剝削的殘酷性。對于這些問題,需要從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及時地總結經驗教訓。
關鍵詞:對外開放;三資企業;超國民待遇;產業控制;市場占領;地區差距;資本原始積累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子:1007—5194(2009)03—0171—06
七、外商企業對中國主要產業和市場的控制日趨嚴重
玻璃行業,五大龍頭企業到1995年已全部與外商合資,進而被兼并或控股。啤酒行業,有大中型企業60多家,但在上個世紀末就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余全部與外商合資后被兼并,但到2006年,包括“青島”和“燕京”在內,也與外商合資了。電梯行業,中國最大的五家電梯廠均被美國“奧的斯”、日本“三菱”和瑞士“迅達”三家大公司控股,主導產品均為外國品牌,其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化妝品,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洗衣粉行業,包括北京的“熊貓”、廣州的“菊花”、四川的“雙貓”及“沙市日化”等全國八大年產8萬噸以上的洗衣粉生產廠家都先后被美國的“寶潔”、德國的“漢高”、英國的“利華”、日本的“花王”等四大國際民用洗滌劑公司收購,這些企業原有的品牌全部消失,代之而來的是“奧妙”、“碧浪”、“汰漬”等外國品牌。美國“寶潔”公司在華辦了10家分公司,除上海沙宣是合資企業外,其余9家是獨資公司。飲料行業,包括北京的“北冰洋”、沈陽的“八王寺”、廣州的“亞洲”和“強力”、武漢的“大橋”、天津的“山海關”和四川新興起的“天府可樂”等全國七大著名飲料,被美國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先后收購,叫“水淹七軍”。無菌飲料軟包裝行業,瑞典利樂已在華建立800多條罐裝機生產線,控制了95%以上軟包裝市場。膠卷行業,到2003年10月包括“樂凱”在內的七家感光材料廠全部被美國“柯達”公司僅用13億美元就全部收購完畢。香腸業,全國最著名的食品“雙匯”香腸公司已于2006年4月29日和5月6日被由美國高盛公司控股(占51%)的香港羅特克斯公司全額收購。炊具業,法國SEB公司于2006年8月14日收購了國內家用炊具龍頭企業——“蘇泊爾”公司61%的股權。電池行業,“南孚”堿性電池的產銷量1999年列世界第5位,增速列第一,被摩根斯坦利收購并擁有72%的股權,后者又轉手以1億美元的價格轉讓給南孚的老對手美國吉利公司。南孚被吉利控股后,被迫退出海外市場,以避免在海外與吉利發生沖突,如今南孚有一半以上生產線閑置。醫藥行業,全國14家國有大型骨干企業,包括“哈藥”、“華北制藥”在內有13家被外商控股。比較有名氣的是陜西與比利時合資的“西安楊森”(外方占股52%)、“中美天津史克”(外方占股55%)和“重慶華瑞”(外方占股88%)等12家大型醫藥企業。燈泡行業,上海、廣州幾家國有骨干廠分別與荷蘭飛利浦、美國通用電器、德國奧斯蘭等跨國公司合資,外方占股60%。橡膠行業,全國骨干廠幾乎都與外商合資,而且被外商控股。輪胎行業,全國59家定點企業中10家最大的骨干廠被外商控股。2000年兩家中外最大的輪胎公司——上海輪胎公司和法國米其林公司組建合資公司,法方占70%的股權。到2004年,外商獨資和控股企業生產能力和產量已占我國該行業的70%以上。造紙行業,六大外商企業在華獨領風騷。制鞋行業,臺商說,中國出口的鞋有70%以上是臺商生產的。電冰箱行業,國內企業僅引進意大利阿里斯頓生產線就達9條,后又與外商合資并由外商控股,現只剩下“容聲”、“海爾”兩個品牌,但后者或海外上市或與外商辦合資企業。洗衣機行業,僅榮事達等合資企業,就占生產和銷售一半以上??照{機行業,日美廠商搶灘登陸較多。彩電行業,引進裝配線166條,各地也創出了自己的品牌,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又紛紛與外商合資,占定點廠的80%。照相機行業,主要被日本“美能達”、香港“寶源”、韓國“三星”等外國品牌控制,合資和走私貨占市場銷量的85%以上。自行車行業,原15大品牌被外商控股的有8家,包括上海“永久”、“鳳凰”、江蘇“金獅”等。到1995年已辦合資廠700多家,其中整車廠50多家,產量占全國2/3。摩托車行業,主要被日本“本田”、泰國“正大”等公司控股,占生產量80%左右。方便面行業,基本上被臺灣“康師傅”、“統一”等廠商控制和壟斷。
目前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已有480多家在華投資辦企業,對我國20多個高科技工業或主導工業形成了控制局面。如電子工業五大行業中,有四大行業由外商企業占據絕對優勢。其中包括:通信設備占62.5%、計算機占72.7%、電子元件占56.7%、日用電器占68.6%,集成電路占91.3%,計算機外部設備占85.7%,通信終端設備占75.7%,收音機、錄音機占77.5%??鐕疽呀泬艛嗔酥袊娮庸I。這方面的情況還有,美國微軟占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美國思科占有中國網絡設備行業市場的60%;半導體行業被外方控股81%;計算機芯片行業,美國英特爾生產“奔騰”處理器,中國85%的計算機都使用它;手機行業,芬蘭諾基亞、美國摩托羅拉和瑞士愛立信等跨國公司占有中國手機市場的70%;彩管工業,到1996年生產彩管企業共有15家,其中14家是外商投資企業,唯一的一家國有企業陜西咸陽“彩虹”電子集團在苦苦掙扎。汽車行業,據科技部劉燕華副部長在一次會上說,中國汽車市場90%被跨國公司占領?;ば袠I,主要被美國杜邦、法國拜爾和巴斯夫等跨國公司控制。冶金工業,最近全球最大的“米塔爾”和“阿塞洛”兩家鋼鐵公司開始在華實施并購計劃,包括并購包鋼、昆鋼。水泥工業,世界水泥業老大拉法基公司一舉收購了貴州3家大型水泥廠,它還控制了四川“雙馬”89.72%的股權。中國五大水泥企業,除了浙江“三獅”外,其他4家均被外商并購。
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和神經中樞,截至2006年底,外商在華辦金融企業182家,投資59億美元,注冊資本50億美元,其中外商出資30億美元,外商控股占60%。到2006年6月底,外國銀行已在華設立營業性機構71家,成立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23家,設立合資證券公司7家,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已遍布中國幾十個大中城市。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除農業銀行外,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三行都先后引進美國銀行、淡馬錫、美國高盛集團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工商銀行還委托美林、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為其上市承銷商。三家國有大銀行都采取極不規范的手
法迅速剝離不良貸款和資產,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然后匆忙在海外上市。三行改行股份制,上市籌得了股金,擴大了營業資本,但也帶來了隱患和金融風險。按加入WTO的承諾,中國在2007年全面放開銀行業。截至2007年上半年,已有25家外資銀行投資人股近20家中國大中小商業銀行。匯率從統一逐漸走向浮動;外匯管制逐漸松綁,出口換匯額加大,各種基金可自由炒匯;人民幣自由兌換在外貿、商業領域早就實現。針對上述金融業的對外全面開放,業內人士擔心:外國戰略投資者雖占股不高,但有知情權和決策參與權,一旦出現壞賬增多、擠兌風潮、匯市和股市危機,外方戰略投資者究竟維護中方利益還是維護資本私利;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不僅使儲蓄率高的中國成為跨國公司在全球進行資金配置的主要儲蓄抽取池,而且使我境內非法收入有了安全的避風港和外逃通道;國際金融投機資本可利用股市、房市、匯市和期貨制造泡沫,惡意沖擊,從而在短期內卷走我國大量外匯財富,嚴重干擾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直至利用我國遭受重大經濟困難之機,全面控制我國金融業和經濟命脈。
八、外商在華投資招致地區差距擴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了讓東部地區先富起來的發展戰略,引資的各種優惠政策都向東部傾斜。據統計,1983—2004年外資實際投向東部地區(本文仍按上個世紀的劃分,東部地區包括廣西、海南等12個省市區——見表3注)的資金總額達4791.1億美元,占地區總額的87.4%,占全國總額的85.2%。其中,廣東一省吸收外資就達1397.79億美元,占東部地區總額的25.5%,為中西部19個省市區總和的2.01倍;中西部實際引進外資僅為693.89億美元,只及廣東一省的49.6%。按2006年底外商企業注冊登記情況匯總,東部地區辦“三資”企業238712戶,占登記注冊總戶數的86.9%。其中,廣東省有“三資”企業61999戶,比中西部19個省市區“三資”企業總數36151戶高出71.5%,占全國總戶數的22.6%,比中西部合計比重還多出9.5個百分點。2006年外商注冊資本7406億美元,按東中西部地區劃分,東部地區有外商注冊資本6425億美元,占外商注冊資本總數的86.8%。其中,廣東一省就擁有外商注冊資本1503億美元,比中西部19個省市區合計980億美元高出53.4%,占全部外商注冊資本20.3%,比中西部占13.2%的比重高出7.1個百分點。中部9個省區有外商注冊資本714億美元,僅占總量的9.6%,比東部少了5711億美元;西部10個省市區有外商注冊資本266億美元,僅為東部地區的4.1%,占總量3.6%,比廣東一省少了16.7個百分點。(詳見表3)
由于投資偏重于東部地區,致使改革開放30年來,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在GDP(現價)上差距不斷擴大。其GDP差距擴大的具體情況是:中部與東部比較,1978年絕對差為753.64億元,到2006年絕對差為83899.2億元,比1978年擴大了111.3倍。西部與東部比較,1978年絕對差為1237.24億元,到2006年,絕對差為112465.5億元,比1978年擴大了90.9倍。2006年按GDP大小排列,列前10位的是廣東、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河北、上海、遼寧、四川、北京,有8個在東部。列倒數后10名的除海南外,其他全部在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它們是:西藏、青海、寧夏、海南、甘肅、貴州、新疆、重慶、云南和吉林。東部與中、西部的GDP差距,以廣東與青海的差距為例,由1978年相差10.9倍擴大到1990年20倍和2006年39.8倍(26204.5億元:6412億元)。由此還帶來城鄉居民收入更大的差距。以人均GDP比較(按各地方算術平均數測算),1978年東、中、西部地區分別為687、333、309(元);到2006年分別為28776、12617、10709(元)。中部與東部的人均GDP差額由1978年的354元擴大到2006年的16159元,絕對差擴大45.6倍;西部與東部的絕對差由378元擴大到18067元,絕對差擴大47.8倍。人均GDP排在前10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廣東、山東、遼寧、福建、內蒙古,有9個在東部。列最后10位的是:貴州、甘肅、云南、安徽、廣西、西藏、四川、江西、青海、寧夏,有9個在內地。從人均GDP最高與最低地區差別來看,1978年上海與貴州相差2323元(2498:175),2006年上海與貴州相差51908元(57695:5787),絕對差擴大了22.35倍。又如職工平均工資,1978年東、中、西部地區分別為599、617、769(元),東部分別低于中、西部18元和170元;而到2006年,東、中、西部分別為24707、17141、20001(元),東部比中、西部分別高7566元和4706元,高44.1%和23.5%。再如地方財政收入,1978年東、中、西部財政收入分別為620.77、233.59、108.67(億元),東部與中、西部的絕對差分別為387.18億元和512.1億元。到2006年,東、中、西部財政收入分別為12004.62、3925.53、2373.42(億元),東部與中、西部的絕對差分別擴大到8079.09億元和9631.2億元,絕對差分別比1978年擴大了20.9倍和18.8倍。上述事實說明,實施由東到西梯度推進的發展戰略,確實實現了讓東部地區先富起來的戰略目標,但同時也擴大了沿海與內地,東部與中、西部,特別是東部與西部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的差距。
實施由東到西梯度推進的發展戰略,還帶來生產力布局的不合理和畸形化。如工業地區布局(按工業總產值計算),建國初沿海與中西部的比重大體為7:3,到1978年縮小為6:4;而到2006年,按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測算,東部沿海地區的比重卻占73%,即二者的比重擴大為8:2。工業企業數量(改革前為“鄉以上”,現為“規模以上”,二者口徑基本一致),中西部的比重由1952年占49.7%上升到1978年56.4%,2006年下降到僅占26.4%(見表3),比1952年的比重還低23.3個百分點。建國初期至1978年,中西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30.6%上升到39.1%,而2006年卻倒退到僅占27%,比1952年還低3.6個百分點。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地區布局來看,中西部生產的金屬切削機床的比重,從1952年占8%上升到1978年占35.3%,2006年卻下降到只占16.5%,比1978年降低18.8個百分點;紙張從1952年的30.2%上升到1978年的43.2%,2006年下降為28.4%,比1952年還低1.8個百分點;布匹從1952年的18.4%上升到1978年
的40.7%,2006年降為21.8%,比1978年低了18.9個百分點;粗鋼從1952年的8%上升到1978年的38.2%,2006年降為34.9%,比1978年降低了3.3個百分點。建國頭29年將新產品、新技術幾乎都放在內地,而改革開放后卻迷信“地緣經濟”,將高新技術和產品幾乎全部放在沿海特區和對外開放城市,這也是地區生產力布局畸形化的重要原因。這種畸形布局,很不適應未來高科技條件下戰爭的需要,一旦發生戰爭將損失慘重。這是我國對外發展戰略在布局上的嚴重失誤。
九、一些外商企業在華重現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殘酷性
中國招商引資,興辦“三資”企業,其中一個目的是安排就業。據統計,截至2006年底,僅在城鎮外商企業就業就達1407萬人,占職工總數的12.6%,占城鎮就業總數的5%;加上來自農村的就業人員,推算雇工總人數可達2800多萬人,約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3.7%。就安排就業來說,成績確實很大。但是在“三資”企業中暴露出來的嚴重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的事例卻是觸目驚心的。
不少外商企業只顧賺錢發財,不顧安全生產,嚴重危害了職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延長勞動時間、任意加班加點、取消休息日、加強勞動強度,讓工人像機器一樣日夜為資本家拼命干活;而同時又壓低工資,克扣和拖欠工資,少付或不付報酬,這些曾經是19世紀資本原始積累通用的“訣竅”和慣用手法。據《珠江農民工調查報告》一文透露,到珠江三角洲打工的上千萬農民工,“發生過工傷的占52.8%,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的占66.3%,工作最長的達16個小時,每天工作12個小時的占25.6%”,“超過七成沒有任何休息日”。如中日合資鐘表公司,日方老板規定人班勞動定額4000件,而在日本僅為2500件,定額超出日本工人60%的工作量,可是給中國員工的工資不到日本工人的百分之幾。據調查,在一些港、臺、韓商辦的中小型企業,還采取收取雇工身份證、邊防證、臨時居住證和收取抵押金等辦法,強迫工人做“包身工”。這種情況,在特區和沿海地區相當普遍。一些外商企業,搞所謂“封閉式生產”,將車間、倉庫、食堂、宿舍合為一體,平日廠門緊鎖,門窗都用鋼條封死,一旦發生火災,工人難以逃生。如1993年廣東東莞一外商制衣廠失火,燒死打工妹72人;深圳致麗工藝玩具廠火災,燒死84人,重傷22人,有42人體無完膚;福州馬尾“高?!惫?,一場烈火使61名打工妹喪生。珠海前山紡織城一場大火,死93人,傷156人。上述重大事故,竟然沒有追究一名外商的刑事責任。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一些外商老板拒絕給傷亡工人補償。廈門一家有400人的外商獨資企業,因機器沒有防護設施,開業4年,就有40名職工手指致殘,但該外商老板拒絕給予賠償。
不少外商將勞動強度大、高污染的淘汰產業轉移到中國。這方面的案例舉不勝舉。例如,珠海市1994年對7家“三資”企業抽查,其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氣體含量超過國家標準8~10倍。遼寧省1995年下半年對沈陽、大連、營口三市386家外商企業調查,工人“職業病”日益嚴重,有27.1%的職工每天接觸各種危害性物質(矽塵、石棉塵、棉塵、金屬塵等)。大連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件4起,49人中毒。一家日本獨資公司,使1511人同時遭受EB病毒感染。
1994年全國勞動用工大檢查中發現,有一半以上職工未與外商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在少數已簽勞動合同中,權利不對等,只約束勞動者,卻沒有規定企業應承擔的責任。上海某大飯店與職工簽訂的勞動合同,竟有中英文兩種不同內容的版本,以便隨時“對付員工”。據對廣東、福建等15個省市的不完全統計,僅外商企業克扣拖欠職工工資一項就達33569.8萬元,遭克扣拖欠職工總數達50.27萬人。更多的“三資”企業的做法是,不給職工繳納失業保險、報銷醫療費、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據1995年下半年調查,廣東、福建兩地外商企業從業人員有80%沒有社會保險。據重慶市1994年上半年調查,在1000多家外商企業中,只有12%的企業為其員工繳納了失業保險。有的外商企業甚至與工人簽訂“發生工傷事故致殘致死概由工人自負”的合同。
為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利益和榮譽以及中國工人的合法權益,必須在“三資”企業成立黨、團和工會組織。這些正當的要求卻受到多數外商老板的抵制和阻撓,相當多的地方政府和官員也因怕嚇走“財神爺”而遷就和默許外商的抵制。一些外商極力阻撓建立工會,已建立的工會也百般破壞和禁止活動。美國國會和政府還通過議案,禁止在華的美資企業中成立共產黨組織,不準共產黨在其企業里活動和進行“政治灌輸”。在一些外商企業里,外商老板用“福利會”、“俱樂部”、“高級員工委員會”等組織來替代和排斥工會。不少外國老板以工資、福利相威脅,聲稱“要建工會就不加工資,要加工資就不能建工會”。如美國零售業巨霸沃爾瑪,在中國30個大中城市開設了60家超市,雇工達3萬多人。但美國老板一直拒絕員工成立工會。2004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曾點名批評包括沃爾瑪在內的跨國公司不準在華企業組建工會組織的做法,全國總工會也曾表示,如再拒絕建工會,將起訴沃爾瑪。2006年7月29日沃爾瑪被迫允許一家城市分店成立工會組織。看來在組建工會問題上,勞資雙方將展開一場長期的斗爭,這種斗爭只要外資企業在中國存在一天就不會中斷。
十、外商企業在中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先從外商企業的戶數看外商企業的比重。國家統計局從2000年開始只統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情況(指年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工業企業)。2006年外商工業企業有60872戶,比1998年增加34430戶,平均每年新增4314戶。其中,2006年比上年新增4485戶;外商工業戶數占規模以上工業總戶數的20.2%,比國有及控股企業占8.3%(純國有工業占5.3%)和集體企業占4.9%的比重,要分別高出11.9個和15.3個百分點。國有工業戶數從1998年的64737戶減少到2006年的24961戶,8年因破產兼并減少了39776戶,平均每年減少4972戶。外商企業增,國有企業減,一增一減相差74206戶。
再從外商企業的總產值來看,外商企業工業總產值從1980年0.3億元增到1985年27.1億元,再增到1999年20078億元和2004年經濟普查時的67137.8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1985年占2.2%上升到1999年占15.9%和2004年占30.2%。2006年規模以上外商企業創工業產值總量達到100076.5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1.6%。加上規模以下的外商企業創造的工業總產值,其總量預計將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3以上。2006年外商企業創造工業增加值為25545.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8%;加上規模以下的外商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其總量約占全國工業增加值91310.9億元的1/3左右,即外商企業僅在工業領域就為全國GDP貢獻了3萬多億元。據粗略推算,加上其他各行業的增加值,27.5萬戶外商企業大約對2006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貢獻了39700億元,約占全國GDP210871億元的18.8%。這與全國工商聯和有關學者發文說,2005年外資經濟占中國GDP的15—16%大體吻合。因為2006年僅規模以上外資工業企業就比上年新增工業增加值5077.5億元。預計今后隨著外商增資擴股,外商企業占中國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還會繼續提高。
當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掀起的全球化浪潮正在開始遭遇反向逆轉,金融危機爆發,美國正邁入新一輪經濟衰退。美國經濟的支柱金融業因房地產泡沫破裂、信用債務鏈出現斷層而遭重創,再加上全球通貨膨脹的壓力日增,一度靠債務支撐的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銳減,預計美國經濟這次衰退的幅度和持續時間將高于它戰后一般的經濟危機。世界經濟主要引擎發生的重大故障,將給包括中國經濟在內的全球經濟帶來大的沖擊。中國及時的改革開放政策有力地抓住了難逢的歷史機遇,成為這輪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現在,它正因此而面臨來自全球化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這一挑戰,由于上述十個方面的原因,它所承受的成本也將是沉重的。
責任編輯:吳涌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