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 遠
8月12日世貿組織(WTO)專家組發布報告,裁定中國在音像和圖書進口及分銷領域的限制措施違反WTO規定。美國朝野一片歡呼對華貿易“贏得重大勝利”。在好萊塢看來,具有巨大潛力卻非常保守的中國市場將不得不開放。但是,筆者從自己的經歷來判斷,在世界影視市場上,美國才是最保守的。
全世界的影視界人士都知道,外國影片要在美國上映有多艱難。美國的商業電視網,幾乎從來不播放外國制作的節目。雖然,美國政府沒有什么配額的限制規定,但是,美國的傳媒界卻一致抵制跨文化的交流。雖然它們平日里互相競爭有時會達到白熱化程度,但是在限制播映異國的音像節目這一方面卻是高度的一致。
1995年5月,筆者以榮譽嘉賓身份赴美國參加芝加哥風城國際紀錄片節,并主持“中國紀錄片日”,放映了中國制作的十余部優秀紀錄片,其中大部分已在國際上獲得大獎,并在歐洲和其他國家播映。這些作品當然也引起了出席紀錄片節的美國評委、專家的驚嘆。他們大多是第一次看到中國的紀錄片作品。美國兩位專家瑪莎·福斯特和艾拉·阿布拉姆斯此后辭去了在大學的工作,致力于把中國紀錄片推薦給美國和西方觀眾。可是,奮斗了5年,一無成果,主要原因是沒找到一家美國電視臺愿意安排播放這些精心挑選出來,又在美國重新編輯、譯制的中國節目。
2000年之后,瑪莎又重新成立了“生活在地球”的頻道,繼續致力于推薦中國紀錄片節目。她四處奔走,甚至尋求參議員和某家美國電視網退休總裁的支援,但時至今日,9年過去了,還是一無所獲,這個頻道也岌岌可危。上述故事絕不是個例。
美國文化市場有只看不見的手在作怪,那就是文化保守主義。美國在抵制外來文化的同時,卻在全球積極“入侵”別國文化。我們經常聽到的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可是在美國和西方還有另外兩個“一體化”:“政治一體化”和“傳媒一體化”。1999年以前,占美國出口總額第一位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主要還是波音飛機和麥道飛機。1999年以后,代之而起的是以影視為中心的文化產品,它們占現在美國出口總額的第一位。
以影像為中心的文化產品自身持續的增長勢頭帶來了直接的反映。書報雜志在美國的出口總額中只占30億美元,那是很小的,這里主要是影視產品和電腦軟件。以2005年計,美國的影像出口值僅次于航天工業,排行老二,每年收入達上千億美元。美國文化產業營業額每年達幾千億美元,其中好萊塢和四大電視網的娛樂節目、時代華納的流行音樂占了大頭;美國文化產業每年提供1700萬個就業崗位。這也許就是對美國媒體因為WTO這次裁定為奧巴馬政府贏得對華貿易“首戰大勝”叫好的緣由最好的解讀。
筆者的朋友、曾任美國芝加哥風城國際紀錄片節主任瑪莎·福斯特曾經說過:“通常這是一種迷惑。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正在進入一個世界市場,可我們的人總認為他們的工作沒有其他國家好,尤其不如美國這樣的國家。”但實際上,沒有向世界市場敞開大門的并非中國,而是美國。▲(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系教授。)
環球時報200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