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馬”變“漢馬”,是鬧劇還是漂亮并購?
http://bbs.sino-manager.com/showtopic-87690.aspx
曾引領汽車文化、集百年榮耀的通用黯然倒地。當印度的塔塔集團接洽通用準備收購“土星”時,一家來自中國西南、成立僅4年、名不見經傳的中國民營企業—騰中重工悄悄冒出來,試圖上演一幕“蛇吞象”,收購“悍馬”。通用旗下品牌的命運逆轉出乎意料,也在國內外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正方:“漢馬”能吹是多么的重要
One:香皂包裝生產線有個小缺陷:常常會有盒子沒裝入香皂。聯合利華解決辦法是:花幾十萬設計了一套機器,每當生產線上有空香皂盒通過,兩旁的探測器會檢測到并且驅動一只機械手把空皂盒推走。一個中國南方的鄉鎮企業則花90塊錢在生產線旁邊放了一臺大功率電風扇猛吹,空的皂盒都被吹走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知識并不一定都是生產力,能吹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非常看好騰中,這個默默無聞的小企業,通過悍馬的收購,沒日沒夜地出現在全世界各個電視臺和報紙頭條,這是非常成功的市場戰略。如收購成功,相信這些媒體會進一步關注這匹“漢馬”的發展。
反方:花大價錢買回這么一個“油老虎”,恐怕會“消化不良”
舞風:騰中重工收購悍馬是制造古董奢侈品還是改造出新的“悍馬”?我們來看看統計數據:自2006年悍馬全球銷量一直處于下降,2009年1至5月份在全球僅售出5113輛,支出遠遠大于收入,騰中將悍馬收入囊中是不是同樣為自己增加負擔呢?首先,在環保節能理念盛行的今天,高排放、高油耗的悍馬車還剩下多少價值?其次,作為一家從未涉足汽車生產的企業,騰中重工收購悍馬能否完成產業鏈整合?第三,這家企業對收購完成后復雜的勞資問題以及巨額運營成本有沒有應對之策……眾多問題,騰中囫圇吞棗,恐怕會消化不良。
愛問經理人
為何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多“失敗”?
http://bbs.sino-manager.com/showtopic-87691.aspx
近年來,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的案例每年都在遞增。據統計,2000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額不到10億美元,2008年上半年已飆升到了256億美元。
次貸危機深化之后,一些中國企業發現,原來很多遙不可及的并購目標忽然觸手可及。然而,研究發現,近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飛得更高:原因一是部分企業的投機心態;二是后期整合困難,并購方和被并購方無法克服文化、法律等方面的障礙,以至于無法形成合力。
其實并購并非中國企業惟一的全球化模式!企業競爭優勢體現在規模優勢和成本領先,相對于并購,研發和品牌風險要小得多。
據來自波士頓公司的數據,全球60%以上的并購案例以失敗告終,15年前很多韓國公司想通過并購來實現全球的擴張,最后很多都失敗了。比如他們買了一些個人電腦、電視的業務,最后都沒有成功。我們看看現在成功的韓國企業,像三星、現代、LG等,他們真正成功都是基于自己的研發,建立自己的品牌,而不是通過海外大規模的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