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芳娥 李 兵
摘要: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梳理以及對部分中職學校的調查,從縱向邏輯上勾勒出“中職碩士”的生存周期:應運而生——陷入困境——變革發展;從橫向邏輯上對“中職碩士”培養的相關方面進行闡述:現狀描述——矛盾分析——對策研究。
關鍵詞:職技高師;中職碩士;培養模式
每一種類型的學位都應該有相應的規格,這種規格體現于對學位獲得者所要求具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上。“中職碩士”作為我國研究生教育領域中一種較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培養應突出專業情景中的職業性,強調特殊的職業背景和實踐能力要求,而現有的“中職碩士”人才培養模式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在學位多樣化發展的趨勢下,作為專門培養職教師資,融職業教育、教師教育和專業教育為一體的職技高師院校,在“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因此,探索職技高師院校參與的“中職碩士”培養模式對于職教師資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狀描述:應運而生的“中職碩士”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領域碩士層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熱點。在我國,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職成司自2000年起就在全國13所大學開展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工作,于是,“中職碩士”這一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應運而生,這也成為職業教育領域碩士層次人才培養的一個新視點。
中職學校的教師,具有特有的職業背景和專業要求。他們除了要具有教學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之外,還要具有掌握某個行業生產領域里的職業技術技能的屬性以及一定的技術改造、革新或研發的能力,因此,其師資培養必須走不同于普通教育師資培養的特色人才培養之路。目前,具有“中職碩士”招生資格的各院校,都在就“中職碩士”培養模式的問題在“中職碩士”培養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在學界形成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同濟大學張建榮博士認為,“中職碩士”主要應采用“共同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在校學習+回校撰文”模式。華東師大馬慶發教授認為,“中職碩士”應采用“共同基礎課程+方法課程”和“在校學習+掛職鍛煉”模式。西南師大朱德全教授認為,“中職碩士”應采用“雙導師”制,即“校內學術型導師+校外專業型導師”的模式。
縱觀目前我國承擔“中職碩士”培養任務的院校,有的是參照學術學位培養,有的是參照專業學位培養。如云南大學實行“院校培養”模式,同濟大學則試行包括“培養單位、企業、職業學校”的“三元制”培養模式。天津大學、東南大學與德國馬格德堡大學啟動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雙碩士”培養模式。
盡管各培養院校以及一些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中職碩士”培養模式積極進行著探索,但是效果并不明顯,“中職碩士”的培養似乎漸漸陷入困境之中。
矛盾分析:困境中的“中職碩士”培養模式
“中職碩士”作為一種新型的學位形態,其人才培養模式也僅僅處于探索階段,難免在其培養的諸多環節中出現問題,影響其培養質量。現有培養院校在“中職碩士”的專業技能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以及課程開發能力培養方面尚未形成可借鑒模式,類似于普教的培養模式使得“中職碩士”培養標準脫離中職學校需要,其人才培養模式并不完全適合中職學校教師培養的需求,反而使很多教師面臨學非所用之境,從而使“中職碩士”培養也陷入困境之中。
“中職碩士”培養校普遍存在“招生難”現象近年來,“中職碩士”招生難成為“中職碩士”培養的主要矛盾之一。“中職碩士”是由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職成司于2000年正式批準的專門面向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學位制度。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盡管“中職碩士”招生學校與招生專業在逐年增加,但卻都面臨招生困難的問題。2007年全國招生規模縮至與2000年持平,甚至在個別學校出現報考人數少于招生人數的情況。筆者曾隨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雙師型碩士層次中職師資培養的實證研究》課題組在江浙一帶的中職學校和“中職碩士”培養校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表明,諸如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較早開始招收“中職碩士”的學校都普遍存在“招生難”現象,有些高校的招生不得不開始面向應屆本科生。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一問題并不是招生環節出現的簡單的單一性問題,一方面是受學位制度多樣化影響,另一方面是受“中職碩士”培養體系自身問題的影響,是其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的一種反映。
“中職碩士”培養標準與規格不適合職教師資要求職業學校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決定其在師資規格上不同于普教師資。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速度加快、規模擴大、教育水平和質量提高,對本科以上的師資需求進一步擴大,培養具有實踐經驗,技術技能過硬,懂得職業教育規律、理論與方法的“雙師型”高層次職業教育碩士成為職教師資培養的必然需求,而“中職碩士”目前正是這類職教師資培養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就目前“中職碩士”培養院校的培養模式而言,有些偏重學術性,而有些又偏重專業性,普遍而言都是偏重理論教育、工程教育、師范教育等,缺乏技術技能培養,碩士培養的標準和規格并不適合職教師資的要求。
“中職碩士”的課程設置不能凸顯職教特色課程作為培養模式的內容之一,是對育人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等全部內容及其實施過程的總和,是“中職碩士”培養的關鍵所在。從目前我們對各培養院校“中職碩士”的課程結構調查中發現,大部分高校的“中職碩士”課程基本是普通研究生課程的移植。其突出表現是在課程設置上缺乏專業性和實踐性,公共課所占比重偏高,學科專業性突出不夠,與培養普通碩士的課程設置雷同,不能緊密結合職業教育的教學實踐,缺少專業性較強而對教育實踐又具有指導意義的實踐型課程,更談不上觀摩教學、實訓實習等內容。總之,其課程設置沒有體現“中職碩士”的“職業性”特點,也不能凸顯職業教育的特色。
“中職碩士”教學方式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特點教學作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是教育實施的保證。在“中職碩士”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一系列的矛盾:一是由于“中職碩士”自身的工作背景、年齡等帶來的差異性,學校難以實施更具靈活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如原來從事行政管理與原來從事專業課教學的教師,他們在學習上的需求必然存在差異,而目前統一的教學方式則忽視了他們不同的學習需要。二是由于“中職碩士”的培養尚處于探索階段,各培養單位還缺乏有效針對“中職碩士”培養的教學方法研究,使得面向“中職碩士”的教學也往往趨向于本科教學,教師授課方式單一。三是目前具有“中職碩士”招生資格的高校雖然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但缺少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實踐經驗,因此對于“中職碩士”的培養也僅僅停留于普通碩士的教學水平。
對策研究:變革與發展中的“中職碩士”培養
“中職碩士”因其學歷背景、專業背景和工作背景的不同,他們需要的是從事中等職業教育所必需的職業能力,包括教育功能的發揮、教學能力的提高以及“雙師”素質的強化等。其培養定位和模式不能簡單地沿襲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走側重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對不同行業背景、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高級專門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科學定位,從而增強高層次職教師資培養的針對性,使其培養模式實現由一元到多元的轉化。
修訂“中職碩士”培養方案“中職碩士”來自不同類型的學校和不同的工作崗位,有著不同的學歷背景和工作經歷,在攻讀學位的過程中,學習動機、學習積極性都有所差別,學習風格各不相同。因此,其培養方案的制定應在借鑒現有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在培養目標上,確定培養適應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大力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在課程上,增加職業資格證書相關課程;在培養模式上,實行“三三制”(培養單位+學校+企業)、“四結合”(專業課程與職業課程結合、學術導師與專業導師結合、教學指導與科研訓練結合、校內課堂授受與校外掛職鍛煉結合)和“訂單式”培養模式;在教學方式上,采用啟發式、研討式、參與式等;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適度式教學法與任務教學法等進行教學。把能力培養作為中職碩士培養的核心,如科研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專業建設能力、教學能力、職業指導能力等,從而提升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綜合素質。
開展院系合作,實施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由于“中職碩士”招生對象是不同職校的專業教師、管理人員和職教研究人員等,他們大多具有幾年的工作經驗,而且每個教師入學前都有著不同學習背景、專業背景與學歷水平,因此,有必要加強兄弟院系之間的合作,努力創造條件,以實現不同院系間的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培養。這一培養模式的實施,可以使學員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的特點和興趣,合理地選修不同年級本學院或兄弟院系一些必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可以有效地利用兄弟院系豐富的資源和成熟的經驗。
加強實踐環節,走“產學結合”的路子職業教育培養的目標是培養既懂理論、又有技能,既懂技術、又會管理的新型高技能型人才。作為此類教育的師資,更應集理論、技能、師范為一體。根據職教師資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性、實踐性和職業性的屬性,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實用主義的培養模式,如德國“雙元制”模式,建立“兩校一企”的“產學結合”培養模式。具體實施如下:第一學年學員主要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第二學年學員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到企業進行專業實踐,以真正加強學員的工程技術方面實踐能力的鍛煉。
實施“雙導師制”,加強導師與學員之間的聯系對研究生而言,導師,狹義上是指學員學習上的導師,廣義上可以是學員學習、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指導老師。因此,導師的學術水平、學科洞察力、綜合素質、為人、與同行及其他學科學者的溝通能力對研究生培養影響很大。為保證培養質量,“中職碩士”應由在學校內在該方面有指導經驗的碩士生導師和企業內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具有一定資歷的人員共同指導。學校導師往往有較強的理論知識,但卻缺乏實踐經驗,親臨現場的機會少,而校外兼職導師大多都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彌補這一缺陷,這就決定了培養在職碩士研究生的各個環節都應該由雙導師進行全面負責,切實提高培養質量。
總之,目前的“中職碩士”培養模式未能很好實現設置這一專業學位的目的和目標,必須加以變革,使之真正符合中等職業學校師資需求,適合中職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為加快建設高素質的“雙師型”中職師資隊伍服務。
參考文獻:
[1]李軍.在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5).
[2]劉詩能,樹偉.全國首屆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學科建設及研究生培養工作會議綜述,培養我們自己的碩士:目標與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05,(18).
[3]謝桂華.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現狀與發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9).
作者簡介:
同芳娥(1980—),女,甘肅平涼人,天津工程師范學院職業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與政策。
李兵(1982—),男,甘肅平涼人,天津軍事交通學院基礎部助教,主要從事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