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類書籍是當下最暢銷的一類書,但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很多不正確的信息被傳達給大眾。為此,本刊特邀請馬紅治、屈士英、孟白三位先生從不回角度對這一現象予以評析,希望對規范健康類圖書有所助益。
近幾年來,健康養生類圖書成為圖書市場上最引人矚目的一塊蛋糕。無論在大型圖書商廈、圖書批發中心還是網上書城,健康類圖書都長期穩固占據銷量排行榜的前列,成為與社科普及讀物并駕齊驅的圖書市場新亮點。
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共有290家出版社參與健康類圖書的競爭,2007年則升至362家,進入2008年,這個數據繼續增長,不斷有新的出版社擁進競爭激烈的健康類圖書市場。2007年上半年大眾健康類圖書的同比增長率超過32%,遠遠超過整體圖書零售市場水平(14.23%)。
2006年開始,中醫養生類出版物興起,中醫養生明星誕生。盡管洪昭光、林光常等人的專著依舊擺在大眾健康類圖書最惹眼的一排,但同類暢銷書排行榜的名次已經轉換,“劉太醫”(真名劉弘章)、中里巴人、吳清忠等成為新的“健康守護神”。與洪昭光等不同的是,新一代守護神們聲稱繼承了華佗、張仲景的血脈,擁有祖傳秘方,是地地道道老中醫的傳人。時間進入了2008年,曲黎敏這個名字伴隨著《從頭到腳說健康》等圖書紅遍了大江南北,占據了健康養生類圖書的頭把交椅。此外,馬悅凌、蕭言生、欒加芹等一批新作者也風起云涌,搶占健康養生類圖書市場。
隨著健康養生類圖書數量不斷增多,原先“精品迭出”的形勢顯得后繼乏力,在利益的驅動下,盲目跟風日漸嚴重。圖書選題重復,缺乏新意,結構、內容多有雷同;東拼西湊、相互抄襲、制作粗糙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少讀者埋怨,在書店挑花了眼,買回去之后卻發現沒有什么指導價值。更有甚者,編寫人員并非專業人士,出版社為圖經濟利益也把關不嚴,以致離譜的內容、違背科學精神的“驚人”理論草率出籠。如此圖書,必然會損害讀者的健康。
不少讀者在閱讀或運用健康類圖書知識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健康類圖書在其論點論據上不但不具操作性,而且相互矛盾,甚至還出現一些奇談怪論。
觀點相互矛盾的。例如某本書中講到豆漿是如今的健康食品之一,常喝豆漿有利于降低患心腦血管病的風險,有利于中老年人延年益壽;而另一本書中卻說,常喝豆漿對于男性公民身體不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會導致早衰,記憶力減退。這樣的例子還有,某書中說用牙刷常刷舌苔有利于口腔清潔,牙齒堅固;而另外的書中卻說常刷舌苔會使味蕾萎縮,不宜常刷。有的說洗臉用冷水好,有的卻說用熱水好。如此這般,不勝枚舉。
觀點驚世駭俗的。如今人們富裕了,舍得在健康上投入。這也許使一些人從健康市場上看到了商機,一些對健康知識一知半解的人也標榜自己是中醫世家、養生專家,紛紛出書。為了制造轟動效應,他們更是不惜提出一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觀點。例如什么“牛奶是給牛吃的,不是給人吃的”。《無毒一身輕》書中的觀點更是驚世駭俗,說什么“不能吃豆腐”、“加工食品不能碰”、“海產品皆有毒”等。難怪一些挑選健康類圖書的人說,如今的養生保健類圖書太多了,“越看越糊涂”。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這種健康類圖書越出越多、越出越濫的怪現狀呢?
一是某些出版社被利益驅使,看到健康養生類圖書受到讀者的追捧,立馬覺得這是一座金山,就奮不顧身地沖殺進去。相對而言,有出版醫學書籍傳統的出版社,在這方面比較謹慎,尚不至于出現太離譜的錯誤。而非專業性的出版社,自己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此類稿件進行審讀,只是進行了一些文字性的處理,就匆匆出版了,出版社未盡到對書稿進行仔細審讀的義務。可想而知,最后遭殃的,還是迫切需要健康知識而又缺乏辨別能力的普通老百姓。
二是很多作者根本不具備醫學專業的素質。醫學專業,與其他專業有著截然不同的專業性,直接關系到人類的健康生死,所以,來不得半點虛偽。易中天品《三國》可以天馬行空,于丹讀《論語》也可以慢煲心靈雞湯,那都是代表個人的理解和領悟,無可厚非,見仁見智罷了。但是,醫學知識的傳播,卻絕不能信口雌黃,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必須符合人體的客觀規律,符合醫學常識。因此,健康類作者的醫學知識背景顯得格外重要。這些作者中,很多人根本不具備醫學專業素質,充其量只是個“中醫愛好者”。
三是媒體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盡管現在網絡已經普及,但是要求上網者必須掌握一定的電腦技術,這在客觀上就使得網絡短時期內在受眾的廣度上仍然難以超越電視。電視是當今時代的第一媒體,遠遠超過廣播、報紙、期刊、圖書等等。相對而言,電視這種強勢媒體具有更大的話語權。電視欄目的編導往往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捕捉到觀眾的需求是什么。但是,那些受到大眾歡迎的醫學類專業的欄目,由于節目制作者們無法把握節目的真實水準,無法判斷醫學知識的真實性,直接把錯誤的醫學知識教授給了大眾。由于觀眾相信電視的權威性,所以對電視欄目中所講述的錯誤的東西也信以為真。
四是對健康類圖書監管的缺失。眾所周知,醫藥行業有嚴格的準入制度,藥品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監管,即使是保健品也有專門的“健”字批號。但是,健康養生類圖書卻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或監管辦法,只要出版社有書號,就可以出版。在醫療和藥品類廣告都受到嚴格管控的今天,對于健康養生類圖書的監管方法卻闕如,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
如何才能拯救魚龍混雜的健康養生類的圖書市場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出版社的自律。對于沒有醫學專業背景的作者的作品,要堅決摒除。只有出版社把好這道關,才能保證醫學知識的準確性。
其次,是寫醫學科普作品的作者要對所表達的問題有所感悟,不能為了寫科普而寫科普,以致將內容寫錯。醫學科普一定要講究科學性,不能嘩眾取寵。寫醫學科普,要寫作者專業范圍內的、能充分掌握的內容,而不能寫誤導老百姓認識的科普作品。醫學科普圖書不能異想天開、專門為吸引讀者眼球而做。老百姓缺乏分辨真偽的能力,他們完全信任醫學權威出版的圖書。醫學科普圖書面對的是百姓,要求內容的真實性,不能包含虛假。
再次,是建議有關部門對養生保健類圖書出臺相關的專門管理規定,對于沒有資質的出版社及作者進行嚴格管控。前些日子,廣電總局、衛生部、工商總局、食品藥品監管局、中醫藥管理局等五部委聯合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醫療和藥品廣告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查“冒充專家”的不法分子,其中特別提到:廣播電視媒體要嚴格審查醫療、健康類節目中嘉賓的資質,避免誤導受眾。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自行制作播放宣傳普及疾病防控等科學知識的醫療、健康類節目時,需要聘請醫學專家作為嘉賓的,播出機構必須認真審核嘉賓的醫師執業證書、工作證、職稱證明等相關證明。禁止聘請不具備職業資質的人士擔當醫療、健康類節目的嘉賓。嚴禁以演員和社會名人主持醫療、健康類節目。那么,是不是也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對養生保健類圖書進行嚴格管控呢?
(實習編輯張云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