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強
環顧國內學術界,有關古代希臘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而系統介紹近現代希臘的作品卻屈指可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中國前駐希臘大使楊公素的專著《希臘近代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希兩國間各方面交流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廣大中國讀者了解希臘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曉敏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列國志·希臘》,作為國內第一部全面介紹當代希臘的書籍,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作為中國社科院重大課題,并入選國家“十五”重點出版項目的大型志書《列國志》中的一部,《列國志·希臘》共分7章,從各個層面介紹了希臘的基本國情。該書資料新穎翔實,歷史現實并重,評價客觀公正,內容完整可讀。它的問世給迫切希望深入了解希臘,尤其是當代希臘基本情況的讀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筆者最近閱讀了第二章有關希臘歷史的內容,收獲頗豐,同時發現書中存在一些“硬傷”性的錯誤。謹縷陳如下,求教于方家。
一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戰結束后,希臘根據1919年11月27日簽訂的《納伊條約》(Treaty ofNeuiUy)和1920年8月簽訂的《塞夫爾條約》(Treaty ofSevre),得到了保加利亞名下的東色雷斯和奧斯曼帝國治下的西色雷斯,收復了馬其頓東部地區并得到了士麥那5年管轄權?!?《列國志·希臘》,P84,下引該書只標頁碼)在這段表述中,除了“塞夫爾”的譯名筆者有疑問外(通常譯為色佛爾或塞夫勒),作者還明顯地犯了一個錯誤,把東色雷斯和西色雷斯當時的所屬關系顛倒過來了。實際狀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西色雷斯屬于保加利亞而東色雷斯則歸奧斯曼帝國管轄。
色雷斯(Thrace)位于巴爾干半島東部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其地域范圍古今不同,現時地理上的色雷斯指古代色雷斯南部,即今愛琴海與黑海之間的區域,包括今天保加利亞南部(北色雷斯)以及被埃夫羅斯河(Ewos,亦稱梅里奇河)一分為二的希臘北部(西色雷斯)及土耳其的歐洲部分(東色雷斯)。近代以來,作為歐亞大陸連接點,具有十分重要戰略地位的色雷斯地區成為列強覬覦的目標。
從14世紀后半葉到19世紀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色雷斯地區統稱為魯米利亞(Rumelia)。從1878年柏林條約開始,保加利亞南部(北色雷斯)稱為“東魯米利亞”,成為臣屬于土耳其蘇丹的自治的行省,直到1885年9月6日跟保加利亞公國合并。此外柏林條約還規定色雷斯其余部分依舊在土耳其直接統治之下(朱瀛泉:《近東危機與柏林會議》,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P193-194)。1912-1913年的兩次巴爾干戰爭使土耳其控制下的色雷斯地區被一分為二,保加利亞從奧斯曼“遺產”中得到了擁有愛琴海出海口的西色雷斯地區,而東色雷斯仍歸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德奧同盟的保加利亞戰敗,西色雷斯成為自治區,由協約國部隊接管。到1919年11月27日,協約國和保加利亞簽訂的《納伊條約》規定把愛琴海西岸的西色雷斯地區割讓給希臘,并且保加利亞和希臘達成了兩國少數民族互換和自愿移民的協定。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強迫土耳其蘇丹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色佛爾條約》,完成了對戰敗國土耳其及其屬地的分割,把其歐洲領土東色雷斯割讓給了希臘。希臘大有一統色雷斯之勢。但隨著1920-1922年的希土戰爭以土耳其一方勝利而告終,色雷斯的命運再次發生改變。1922年10月11日土耳其與協約國簽署了《穆達尼亞停戰協定》,各協約國政府同意土耳其重新擁有伊斯坦布爾和東色雷斯的主權。后來在1923年7月的《洛桑條約》中得到進一步確認,“戰敗的希臘1919年就已占領的東色雷斯歸還土耳其,而西色雷斯仍歸希臘所有”(c·E-布萊克、E·c·赫爾姆賴克,《二十世紀歐洲史》上冊,人民出版社1984年,P189)。至此經過巴爾干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希土戰爭,歷史上一向較為完整的色雷斯地區最終一分為三,分屬于保加利亞、希臘和土耳其三國。
通過上述對色雷斯問題歷史演變的分析,不難看出作者對一戰結束前后東色雷斯和西色雷斯歸屬問題的認識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二
作者提到:“1923年7月,希臘與土耳其在洛桑召開和平會議,并簽訂了《洛桑和約》,將東色雷斯和士麥那地區劃歸土耳其。土耳其境內的希臘人和希臘境內的土耳其人被強制交換?!瑯幼鳛槔猓栽噶粼谖鞑可姿沟耐炼淠滤沽趾途刻苟”さ臇|正教人口免予交換。”(P85)這段文字中,筆者提出三點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洛桑會議究竟在何時召開以及有哪些國家與會?希土戰爭的結果粉碎了協約國肢解土耳其的計劃,在這一背景下協約國同意重開國際會議來制定新的對土和約。1922年11月20日,英國、法國、意大利、希臘、南斯拉夫、日本和羅馬尼亞為一方,土耳其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開了關于土耳其問題的國際會議。美國派“觀察員”出席了會議,蘇聯和保加利亞則被邀請參加海峽問題的討論。洛桑和會整個進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22年11月20日至1923年2月4日,與會雙方在土耳其疆界、海峽、列強特權以及賠償等問題上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到2月5日談判破裂,休會80天。第二階段的會議于4月23日重啟,雙方繼續就諸如經濟、財政和司法等爭議較大的問題繼續進行討論,經過三個月唇槍舌劍的斗爭,最終于7月24日達成了《洛桑條約》(肖憲等著:《沉疴猛藥一土耳其的凱末爾改革》,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P78-81)。所以筆者覺得"1923年7月,希臘與土耳其在洛桑召開和平會議”的表述很不嚴謹。
其次,“土耳其境內的希臘人和希臘境內的土耳其人被強制交換”這一論述,涉及到希臘和土耳其兩國人口強制交換的原則問題。洛桑會議第一階段,就這一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磋商。最后的結果是采納了土耳其對于“少數民族”的界定,并且決定人口強制交換的標準是宗教而不是種族或語言,希土兩國在1923年1月30日簽署了《希土間交換居民專約和議定書》。根據該文件第一條的規定,“1923年5月1日起,在土耳其領土定居的希臘東正教的土耳其國民,和在希臘領土定居的伊斯蘭教的希臘國民將進行強制交換;沒有土耳其政府或希臘政府各自的授權,這些人將不能返回分別在土耳其或希臘居住”。誠如英國史學家伯納德·劉易斯所說,“兩國之間所進行的,不是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的相互交換,而是希臘東正教基督徒和奧斯曼穆斯林的相互交換?!?伯納德·劉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范中廉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P374)他的評論可謂一語中的。
第三,根據《希土間交換居民專約和議定書》第二條的規定,“1918年10月30日前在歸屬君士坦丁堡市轄區范圍內定居的希臘人和在西色雷斯的穆斯林居民免予交換?!钡敲庥杞粨Q的是否只有西色雷斯的穆斯林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臘正教徒呢?依據相關資料,除了君士坦丁堡的希臘正教徒,位于達達尼爾海峽口的兩個島嶼即伊姆羅茲(Imbros)和泰內多斯(Tenedos)的希臘居民也被免予強制交換。這兩個島嶼1912年以來一直在希臘的軍事占領之下,后來根據洛桑和約歸還給了土耳其。島上希臘居民免予交換不是基于《希土間交換居民專約和議定書》,而是依據《洛桑條約》第十四條的相關規定。土耳其方面除同意對這兩個島嶼實行非軍事化,并尊重當地希臘居民的權利外,還特別提到“希臘和土耳其之間已經或將要締結的關于交換希臘和土耳其居民的條款將不適用于伊姆羅茲和泰內多斯各島上的居民”(《國際條約集(1917-1923)》,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版,P852)。鑒于上述分析,筆者覺得作者對于免予強制交換的群體概括不夠全面,存在遺漏。
綜上所述,筆者覺得《列國志·希臘》中關于希臘歷史的部分內容在史實的闡述、語言表述的準確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不符合《列國志》編輯委員會提出的資料準確的基本要求。上述陋見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宋先生和各界有識之士批評指正。
(實習編輯張云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