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騰
100年前,清政府的新政如火如荼地開展了10年,新政的樣板區域——北洋、湖廣等地,與以前相比已經迥然不同。早期現代化的成果——新軍、警政、學堂、工廠、鐵路、議會等雖然還不盡如人意,但社會呈現出的這些新事物、新氣象,凸顯了社會的發展進步,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腳步明顯加快了。
深居內陸地區的大西北新政進行的如何呢?當我們開始關注大西北的新政時,無不為資料的缺乏而卻步,因此對西北諸省新政的研究成為學術界最為薄弱的地方。甚至邊疆地區如東北、新疆、蒙古、西藏的新政都頗有研究(趙云田:《清末邊疆新政研究述評》,《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而處于西北廣大地區的陜甘兩省(這時青海、寧夏屬于甘肅省,1929年分別建省)之新政,幾乎還沒有人進行研究。不過,經中國、澳大利亞學者的共同努力,存放于澳大利亞悉尼米歇爾圖書館的莫理循文庫部分得以整理。其中有關中國西北的資料,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東亞歷史》學術期刊資深編輯海倫女士和中國青年史學家、翻譯家、北京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竇坤博士整理翻譯為《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和《1910,莫理循中國西北行》,兩書先后于2007、2008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莫理循全名為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George Emest Morrison)(1862-1920),澳大利亞人,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1897年受聘為英國《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1912年辭去記者職務,受聘為民國政府總統顧問至1920年逝世。他在華二十余年,深深地介入了中國的政治,他身后留下大量的文件、日記、書信、圖片資料等。這些資料保留完整,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寶貴資料。
莫理循在華期間游遍了中國廣大地區,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一直渴望走遍中華帝國的每一寸土地。到目前為止,我已走遍東北三省,18個省中我已去過17個。作為《泰晤士報》的記者,我已訪問過遠東各地,北至西伯利亞,南到暹羅,我都去過。我還從上海出發,向西南走到緬甸的仰光;從東北暉春南下至越南東京,又從東京經云、貴、湘三省北上至湖北漢口。”問題的關鍵是,莫理循不僅僅是一個旅行家,他還是一名記者;莫理循不僅僅是游山玩水,而是以記者眼光,記下了旅途中的見聞與訪談,拍下了沿途的大好風光、文物古跡、風土人情以及社會變革方面的照片。這些文字和照片,成為我們了解那個時代中國的珍貴資料。
1910年,莫理循進行了為時半年的中國西部考察。他從北京出發,乘京漢線火車至河南,由河南到陜西、甘肅、新疆等省進行旅游考察。在考察途中,他采訪了大量的當地居民、官府、軍隊和名人,拍攝了大量照片,寫了12篇報道,在《泰晤士報》上連載,為西方了解中國西部開啟了一扇窗口,曾經引起那時世界的不小轟動。
《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是莫理循西南、西北兩次游記的合刊。前半部分即西南游記,在莫理循游歷后的1895年出版,1998年曾有一個中譯本。后半部分西北游記——“1910年,穿越西北”,是當年莫理循為《泰晤士報》寫的12篇報道,首次譯為中文。
《1910,莫理循中國西北行》畫冊,是莫理循這次西北游記中拍攝的658張照片(實際有千余張,莫理循挑選了658張)。這些照片珍藏于澳大利亞米歇爾圖書館莫理循文庫,每張照片上均有莫理循書寫的日期、地點及照片主題。中澳學者合作將這些照片整理、編譯,并附加說明,公布于世。
《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后半部分)以文字形式,《1910,莫理循中國西北行》以照片形式,全面、真實地記錄了1910年莫理循這次西北行的成果,圖文并茂,再現了100年前中國大西北社會的真實面貌,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對我們認識那個時代西北地區的社會發展、環境變遷、風俗民情、民族關系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清末西北各省的新政情況
清末新政時期的西北各省,雖然大大落后于內地各省,但新軍、警察、學校、議會等已出現了,西北地區正在緩慢地向前發展。
莫理循以其極其敏銳的記者眼光觀察到西北各省的變化。莫理循在西安期間,曾經到西安咨議局觀看和訪問。他記述中說:“與其他城市一樣,這里的省咨議局于1909年10月14日開會。會期依法開了40天……會議期間我去訪問,印象深刻……66名議員組成了咨議局,其中16名是西安的居民,50名由各地選出。”非常遺憾的是,莫理循有關于陜西咨議局的報道,卻沒有拍下咨議局的照片。但他在新疆咨議局拍下的照片,彌補了西安的缺憾。莫理循拍下的新疆咨議局照片,是在新疆咨議局大門前。大門上額書有“新疆咨議局”五個大字,非常醒目。這張照片是國內非常難得的有關咨議局的一張照片。
莫理循記下的甘肅情況是:“甘肅也在進步,一個明顯的特征是郵局數量增多。全省建起了郵政線路,提供便宜、有效的服務,這使中國人引以為奇。”“現在有一所省立學堂或叫高等學堂,一所有300名學生的武備學堂,一所標準學堂,還有中等學堂和幾所小學。所有的教學方式都是西式的。”莫理循對甘肅新式工業的發展不僅記述很詳細,而且還拍下了左宗棠當年創辦的織呢局的照片。
莫理循對陜甘新三省(今陜甘青寧新5省區)的新政情況都有所觀察和記載,對中國西北各地的進步給予贊賞,贊賞之余對其中的缺陷和不足也如實報道,尤其是對造成這些缺陷和不足的原因——官僚腐敗給予無情地揭露,顯示了莫理循對問題看法的客觀態度。
西北風光古跡、風土人情和人民生活狀況
如果說《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西北游記的文字部分主要反映西北各省在新政中的社會發展情況的話,那么《1910,莫理循中國西北行》畫冊更多記錄了這一地區的風光古跡、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狀況、城鎮面貌、環境變遷、風俗人情等。
莫理循的658張照片中大約有200多張是這一地區的景色。陜甘總督左宗棠(1866-1880在任)在任15年,為該地區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30年后莫理循在這里的考察,拍下了左宗棠當年活動的痕跡。比如他在平涼府附近拍攝的的左公柳大道,在蘭州拍攝的左宗棠創辦的蘭州織呢局等,以及后人為左宗棠修建的左文襄公祠。他還從不同的角度拍下有關嘉峪關景色的照片16張。
西北地區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極其貧苦。莫理循的658張照片中大約有70-80張反映了這一社會現實。比如乾州的兩乞丐、白水子(甘肅)八旬老嫗、婦女和她的兩個女兒、路上的乞丐、駱駝林客棧伙計、哈密的維吾爾族人、古城子賣餅的維族小販等。照片中的這些人衣服襤褸骯臟,人們居住的房屋,幾乎都是泥土草房,而且多年失修。由于交通落后,運輸工具最常見的就是雙輪馬車或牛車。莫理循拍下的這種車子,兩邊有兩個直徑很大的木輪子,這種車型在商代考古發掘中經常看見,但仍然是這一地區主要的交通工具,有40多張照片是關于這種車子的。
莫理循這些照片中反映的內容,大多是反映社會下層人民生活的,不僅在正史中很少記載,即地方史志中也不多見。而這些內容和寫照,正是我們今天研究社會史的重要內容。這兩書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原始資料。
西北各省多民族情況
西北是我國多民族的居住區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建筑方式。莫理循的文字和照片中有許多這方面的內容。
莫理循拍攝的人物照約有150張左右,涉及人的有漢族、回族、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等,有的在田間耕作,有的在集鎮經商,有的在草原放牧,有的在路途中行走,形形色色,服裝、頭飾各異,顯示了該地區多民族的特色。他還記下了各民族群居但保持各民族習慣特色的文字資料。如他記錄新疆伊犁地區的民族雜居區的情況是:“這一地區有多個民族,但彼此之間并不混雜,都保持著本民族的特點。有從華北來的信奉‘大宗教(佛教)的漢人。主要來自天津,都是‘在理教的會眾。還有信奉‘小宗教(伊斯蘭教)中國人,外國人把他們叫做東干人,最早是從中國西部回民聚集地遷來的。還有兩支索倫和錫伯族滿人,只說滿語”。(《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P246)
總之,《1910,莫理循中國西北行》、《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兩書中所反映的內容包羅萬象,完全可以說明100年前中國大西北的社會面貌。據我所知,莫理循在西北考察旅游的過程中,還寫有日記。他的西北行日記,可能記下了更多的關于西北社會發展的資料。期待竇坤博士繼續與澳大利亞學者合作,將莫理循西北行日記早日譯出,以使我們更多地了解這一時期這一地區的資料。
(本文編輯錢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