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第一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就此刊文說,出于對全球經濟復蘇的疑慮,星期一美國股市又跌了。但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投資者出現了,那就是“現在看起來仍然很強的中國”。文章引用JP摩根高級經濟學家格拉斯曼的話說,中國可能向PPIP注資,以及6月中國持美國國債有一些減少的情況,可能是一個信號,標志著中國對美國經濟的前景比以前更加看好,而這顯然會鼓舞其他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信心。
路透社援引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話說,“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尋找投資美國資產的更理想途徑,而不是單單持有美國國債。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對資本達2000億美元的中投而言,20億美元不算一個大數目,但此舉可以被認為是中國投資美國資產的一次創新、積極的選擇”。
另據《泰晤士報》17日報道,中投公司已經開始與持有大量媒體股份的兩家美國私人資本運營公司進行談判,可能會投資包括好萊塢電影制作公司在內的海外媒體公司,使中國直接持有這些公司的股權,內容涉及韓國電視劇、日本游戲秀和好萊塢大片。在金融風暴沖擊下,美國影視娛樂業廣告收入大幅減少,而通常為它們提供投資的銀行和對沖基金由于自身難保也紛紛退出。而且由于不屬于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文化產業得不到政府救助,所以從去年10月起,好萊塢6大電影制片公司相繼大規模裁員,有些就淪落到賤賣的地步,像洛杉磯的華語“天下”衛視不久前就以60余萬美元的低價轉賣給中國某家企業。
中國的情況跟日英不同
清華大學·野村綜研中國研究中心學者松野豐先生對《環球時報》表示,好萊塢在媒體軟件和媒體內容上有豐富的經驗與價值,目前好萊塢缺錢,從時機上講是投資的好機會。關于中國減持美國國債,松野豐認為,日本政府和中國政府一樣暫時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減持意味著自身價值的下跌,但是,與中國相比,“日本政府不敢把內心擔憂大聲說出來”。日本國內對持美國國債也一直是眾說紛紜,金融危機開始后,奧巴馬政府雖多次強調對美投資的安全性,但日本網民在網上對美國國債表示質疑的帖子滿天飛,諸如“這年頭什么能安心呀?奧巴馬的話也不能信”、“美國的時代已經開始結束了,日本最好別被帶上作伴兒”之類的話。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適度減持美國國債對我們來說是有利的舉措,其實,我們也沒有很大規模地減持,只是做了必要微調,也是給老百姓對過多投資美國國債一個說法。現在,雖然中國的出口有所減少,但與其他一些國家相比,我們是為數不多手里還有余錢的國家,因此中國怎么花錢,全世界都關注。我認為,應該把花錢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重蹈日本當年的覆轍。”江涌強調,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情況與日本和英國不同,“它們是美國的同盟國,那個數據是它們說的,盟國之間還可能存在暗箱操作,日本和英國的債券資產能夠很容易地轉換成別的美國資產,而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風險就需要自己消化”。
對美投資開始從國債轉向實業
關于中投公司最新的投資計劃,江涌認為還是存在相當風險。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教授何茂春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目前還看不出未來風險有多大。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資本必然要走出去,這是一種試探性投資,應該給予鼓勵和監督。”他說,6月的減持說明,“我們在觀望美國經濟的同時做出了微調政策”,但并不表明要放棄持有美國國債,“美元資產仍是目前世界金融資產眾多爛蘋果中比較好的一個,因此不必過于悲觀”。
中美貿易問題專家周世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據他所知,近幾個月來,中國都在主動地對所持美國國債進行結構調整:買短債拋長債。因為在當前情況下,短期債券流動性較好,相對更安全。他認為,美元貶值的風險正漸漸向我們逼近,因此,減持一些美國國債對我們有利。他說中投的海外投資計劃顯示“中國已開始從投資國債轉向投資實業”,這是明智之舉。
金融專家譚雅玲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上個月出口同比大幅下滑,外匯儲備增量減速,因此少買點美國國債也很正常。而且,現在國際上對于美國國債的負面評價有所增多,也是我們要考慮的因素,可以說無論增減美國國債,都是從本國利益出發的。”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表示,一個月的數據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更不必作政治解讀。應該看到,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對我們可以承受的美國國債持有規模有所制約。中國經濟如能健康發展,成為成熟的經濟體,那對世界經濟包括美國經濟無疑是更大的福音,對美國來說,應該超越國債持有規模,樹立更廣闊的合作視野。▲
一生致力南北和解 數次經歷死里逃生
●本報駐韓國、日本、德國特約記者 詹德斌 林雪原 青木 ●陳一●本報記者 王躍西
18日,一名韓國婦女閱讀報紙上有關金大中去世的報道。
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昨天病故,享年85歲。他用一生記錄了朝鮮半島變幻莫測的風雨:朝鮮戰爭中被朝鮮人民軍抓住差點被槍斃,韓國軍人獨裁政權時期幾次險被特工暗殺,當上總統之后力推對朝鮮緩和的陽光政策,卻又眼睜睜地看著朝鮮兩次進行核試爆。他50多年的政治生命被彭博社稱為“充滿了一系列挫折和東山再起”,他把一個不是強國的影響力發揮到極致——他提出的陽光政策在一段時間內改變了朝鮮半島局勢的走向,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親眼看到他所有的努力遭到破壞。他頂著比其他韓國政治人物更明亮的光環——諾貝爾和平獎,但并沒有讓他擺脫韓國總統不幸的宿命——下臺之后遭到一次次調查,兒子被捕入獄。他不是世界級的領導人,但卻留下了世界級的感嘆。
金正日可能派遣吊唁團
韓國第15屆總統金大中18日病逝。他今年7月13日因患肺炎住院,其間病情出現反復,最終因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和肺血栓栓塞癥等并發性器官衰竭導致心跳停止。
金大中去世的消息傳出后,韓國各方紛紛做出自己的評價。韓國民主黨稱,民主黨今年失去了民主黨的根基與精神——兩位前總統金大中和盧武鉉,國民的慘淡心情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失去了偉大的導師“如同天地崩潰般沉痛”,“民主黨失去了慈父,如今成了孤兒”。
與金大中在政治上處于不同陣營的現任總統李明博表示:“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政治領導人”,“國民將永遠記住為民主化和民族和解付出畢生心血的金大中前總統的功績。”前總統金泳三稱:“國家的一棵大樹倒下了。”但韓國政府表示,不會因金大中的去世而推遲定于19日進行的火箭發射計劃。
據韓聯社報道,朝鮮有可能通過媒體報道金大中的逝世消息,并以金正日的名義致唁電。金正日也有可能派遣吊唁團,而韓國已經表示歡迎。
金大中去世后,韓國行政安全部立即舉行會議同金大中家人協商葬禮形式和程序。韓國媒體認為,根據先例,舉行國民葬的可能性最大。今年5月23日突然自殺的前總統盧武鉉,在政府和遺屬的協議下舉行了國民葬。一些人士認為,如果考慮金大中為民主化及南北和解取得的功績和努力、政治地位、群眾情緒等,不應舉行國民葬,而應該舉行規格更高一些的國葬。
世界熱評金大中
韓國《京鄉新聞》稱,平生致力于韓國民主化與和平的金大中去世了。他榮辱與浮沉、歡喜與挫折反復交錯的50多年政治旅程就是韓國民主化斗爭的辛酸歷史和推動和解統一的征程。
韓聯社稱,金大中以“書生的思維和商人的嗅覺”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政治歷程,“他的一生也如實地反映了韓國現代史的桎梏”。
金大中去世后,世界各國媒體也都非常關注。美國CNN、美聯社、《紐約時報》、英國的BBC、日本的NHK等都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報道,并議論金大中令人感嘆的一生。
西方媒體對他幾十年與獨裁政權對抗的經歷贊譽有加。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稱,金大中是東亞地區民主形象的象征,國際社會還稱他為“東亞的曼德拉”。法新社稱金大中為“民主斗士”。路透社稱,金大中是韓國從獨裁統治走向繁榮的民主政治過程中的一名“非凡人物”。
英國《金融時報》說,金大中的去世終于使韓國的這名“政治爭吵者”不再發聲了。就在他逝世前幾個月里,他一直指責韓國現在的保守派政府又滑回到了他曾奮力反抗的軍事獨裁政府。
在國際上,金大中的形象與對朝鮮政策緊密相連。德國《世界報》評論說,在強大的阻力下,他在執政時為靠近共產主義的朝鮮作出巨大努力,還沒有一個其他的東亞政治家,像他那樣在國內和國際政治中勇敢地引入自由和進行民主改革。而路透社說,金大中在國外被人廣泛所知,是由于他在2000年同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具有歷史意義的握手和擁抱,但是隨著朝韓關系在韓國保守派領導人當政后急速惡化,他不得不看到和睦政策的后退。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金大中努力想使朝鮮半島按有利于朝鮮民族的方向走,他一生都為此理想不斷奮斗,但韓國不是大國,金大中的做法已經把韓國的影響力發揮到了極點,仍不足以掌控朝鮮半島的走向。
金大中的政治旅程
金大中1924年生于韓國全羅南道,30歲時,他已經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不過,朝鮮戰爭期間,金大中曾被朝鮮人民軍逮捕,并以右翼反動分子的名義被判有罪,但在被槍決前一刻越獄。
1954年,金大中正式步入政壇,后來多次當選議員,但與通過軍事政變上臺的樸正熙發生沖突,遭到全面政治鎮壓。在一次次不屈不撓的對抗、甚至是死里逃生的經歷中,金大中聲名鵲起。路透社稱,在韓國,金大中之所以家喻戶曉,是來自他窮其一生和獨裁政權的對抗。他曾于1973年8月在東京遭韓國中央情報部的特工綁架,差一點就要被拋入海中,幸好被美國和日本救出。金大中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因為他的腿在上世紀70年代一次未成功的暗殺行動中受傷,當時一輛卡車將他的座車撞飛。
金大中一生中共在監獄蹲了5年半,海外流亡3年多,在家軟禁6年半。1981年,金大中被軍事政變上臺的全斗煥政府以內亂陰謀罪判處死刑,次年流亡美國。金大中先后四次參選總統,直到1997年才當選第15屆總統。美國彭博社說,金大中的政治生命“充滿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東山再起”。
金大中就任總統后政績不少,包括克服亞洲金融危機,提高全國福利水平等,但最讓人記住的業績莫過于改善朝韓關系。韓聯社稱,金大中的一生,是朝向統一的漫長旅程。金大中在任期間積極推行致力于南北和解合作的“陽光政策”,并于2000年6月舉行了第一次朝韓首腦峰會,南北關系有了歷史性突破,而金大中也因此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但在他任內發生朝鮮潛艇入侵、扣留金剛山游客及第一次延平海戰,導致他的統一政策受阻。
卸任后,韓國特殊政治氛圍下的政治傾軋迅速出現,金大中及現代集團在舉行第一次南北首腦會談前向朝鮮匯款5億美元的事件曝光,被罵為向朝鮮送“見面禮”。李明博政府上臺之后,對金大中政策的質疑聲更強烈,甚至稱他與盧武鉉執政的10年是“失去的10年”。
環球時報200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