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
坐落在北京東燕郊的華北科技學院,有一所安全工程學院。作為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直接管理的學院,安全工程學院承擔著煤礦科研和專業人才培養的任務。尹尚先,安全工程學院的創始人和領頭人,在學院成立短短4年間,引入大批科研項目,為煤礦培養了數百名應用型人才,成為華北科技學院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煤炭工業優秀創新人才、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專家。2009年3月,尹尚先成為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始終如一的追求
1964年生于山西朔州的尹尚先,16歲就考上了山西太原工學院,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山西雁北煤礦建井工程公司工作,從此與煤礦結下了不解之緣。
“人這一輩子總得有點兒追求,無論是為這個社會,還是為了自己的家鄉。我不想平平淡淡地過一生。” 從農村走出來的尹尚先,對于自己的家鄉感情很深。山西作為煤炭大省,在礦山開采方面亟需技術人才。在煤礦工作1年后,為提高自己的煤礦專業知識水平,尹尚先又考入煤炭科學院攻讀碩士學位,1988年畢業后開始在煤科院西安分院從事礦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科研工作。
“我的工作,就是實實在在面對煤礦的需要。”工作中,尹尚先逐漸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注重安全生產實際應用研究,為礦山提供技術服務,是尹尚先從事科研工作一直堅持的出發點。從產煤大省走出來的尹尚先,深知水害是引起煤礦事故多發的一項重要隱患,并把它作為自己的攻關項目。尹尚先為了攻下這項難題,每年有一半的時間在礦山一線進行研究,他構建的巖溶陷落柱突水災害致因理論,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系統的基本理論體系,在突水模式、突水機理以及突水預測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并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尹尚先針對峰峰梧桐莊大水礦區提出了綠色開采概念,建立完善了煤礦安全、職業健康、熱能利用、環境保護等四位一體的承壓熱水體上綠色開采理論與技術體系,實現了安全采煤和節能減排和諧發展,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顯著,這套理論技術獲2008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三等獎。尹尚先還研發了礦井突水災害預警系統,把煤礦突水的主控要素轉化為災害發生的監測預警指標體系,應用突水預兆信息原位拾取、適時檢測、遠程監控和智能判別技術,建立礦井水災預警的硬件系統和識別系統,并在太原東山煤礦示范實施。
由于常年在礦山一線艱苦的環境下工作,1.78m高的尹尚先體重只有60kg出頭。20多年來,尹尚先選擇煤礦科研作為自己的目標定位,從一個農村娃到一名國家級專家和煤礦安全生產領域的領軍者。
普及教育的支撐
1996年受聯合國開發署(UNDP)資助,尹尚先到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SIU)進修了一年。這次進修,不僅讓尹尚先在學術研究上有了收獲,還給他帶來了觀念上的改變。
“到美國以后,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教育。”美國僅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它卻培養出了大批各行業的領軍人才。美國的大學講究的就是基礎教育,普及全民基礎教育。全民素質提高了,用科學帶動生產力發展,使美國迅速成為全球最發達國家。
對比我國的教育,尹尚先感到,只有從原來的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中國才能有發展。在煤礦,80%~90%的農民工都是文盲,這樣的基礎,大大制約了煤礦企業的科技進步。
“從美國回來我就感到,我國煤礦的發展,一定要有普及教育的支撐,要培養出專為煤礦科技進步儲備的后備人才。”2004年3月,從石油大學(北京)博士后流動站出站的尹尚先,攜妻帶子來到位于河北燕郊的華北科技學院,開始了一手執教棒,一手抓科研的教學生涯。
2005年3月,華北科技學院成立了第一個二級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安全專家周世寧教授擔任院長,尹尚先作為國內知名礦山水害治理專家,成為學院的中青年骨干教師。
由于歸屬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直接管理和安全工程學院的行業特點,學院辦學方針中明確提出“以安全科技為特色”,突出了安全工程專業在學院的主體專業和龍頭專業地位。
學院成立兩年來,尹尚先主動發揮自己科研特長,以礦井瓦斯災害防治、礦井水害防治為研究重點,以安全學科、采礦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交叉為突破點,拓寬研究方向,為學院帶來了許多個零的突破:創建了教育部確立的安全工程和采礦工程兩個特色專業,當選了中央直接聯系的高級專家,參加了國家安監總局重大事故調查,建立了國家安監總局煤礦瓦斯水害防治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2007年,尹尚先被選聘為華北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
既然是研究煤礦的專家,尹尚先說起煤礦的安全問題,直接就奔著根源上去。他先說起美國的煤礦,為什么事故少、安全好,“只要有安全問題,他就不采。但是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能源有限,人口又多,再復雜的條件我們也得采。所以,為什么我們煤礦的安全問題老搞不好,一個是我們條件確實復雜,另一個就是無序開采。”尹尚先肯定地說。
在現有條件下,如何能為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做點兒實事,盡可能減少事故的發生,尹尚先提出了為煤礦企業解決科研問題的同時,為企業培養、輸送實用型人才的想法。安全工程學院分別于2007年和2008年成功申報了安全工程、采礦工程專業這兩個教育部特色專業。以礦井瓦斯災害防治、礦井水害防治為研究重點,以安全學科、采礦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交叉為突破點,拓寬研究方向,堅持教學、科研并重,實施質量工程,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
由于學院的科研工作定位于服務企業,兩年來,在周世寧院士的帶領下,針對煤礦企業的科研與技術開發已取得明顯成果,其中煤層瓦斯壓力測定裝置研發成功,在晉城、銅川、淮南和開灤等礦區進行了工業性試驗,已經批量生產并在淮南礦大量應用。學院引進并再開發的加拿大進口瞬變電磁系統在全國20多個礦區應用,為煤礦構造探察及水害治理提供了準確信息,被各大礦區廣泛好評。尹尚先主持的《梧桐莊礦溫度異常型高壓隱伏強導水陷落柱超前識別探查治理技術》和《薄隔水層高承壓水體上煤層安全開采技術》兩項科研成果獲得2006年度煤炭工業十大科技成果,《華北型煤田陷落柱突(涌)水預測研究》獲第三屆(2006)安全生產科技成果二等獎與優秀推廣項目。
實用性人才的培育
“2006年我們經過調研,通過總局給溫總理提了一個報告,就是為了提高我們煤礦基層單位人員的素質,在學院招生方面實行對口單招,專門針對一些煤炭大省在職的年輕技術骨干,擴大招生,讓他們脫產來上四年本科,學完再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如何為煤礦企業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是尹尚先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培養人才,輸送到各礦,加強煤礦的技術力量,整體提升礦山技術人員的素質水平,是安全工程學院的首要任務。
在培養人才方面,安全工程學院做了大量的工作。尹尚先介紹說:“一方面我們是從社會輸送人才到基層,另一方面是從基層吸收上來進行培養,培養完了再送回去。”
對于人才的選拔,安全工程學院分為單招和普招兩類,按照考生各自的特點去培養。“單招的人,來自基層一線,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但是缺少的是基本的理論知識,學習四年后,要讓他們形成系統的理論知識,回到原單位后針對生產現場的東西能夠說清楚,更好地發揮業務骨干的作用。從高考招來的學生,我們的定位是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將來這些學生是要到礦上工作的。他們基礎知識都比較好,需要加強他們動手能力的培養。所以學院在課程設置、實踐能力培養方案上都要考慮他們的特點。”尹尚先說。
從2006年起,學院的安全工程專業和采礦工程專業每年各招收7個班200多名學生, 每一個專業有1個班是單招的,都是來自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陜西、內蒙等煤炭重點省份的青年業務骨干,6個班是通過正常的高考招生來的。這樣,安全工程學院每年為煤礦企業培養近500名畢業生。
身為安全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的尹尚先,不僅在學校為培養、教導學生成為煤礦專業應用型人才上下功夫,即使學生畢業后分配到煤礦,也會經常和他們保持溝通。
付龍是2006屆采礦專業的一名學生,畢業后被分配到神華集團下屬的一家礦山企業。剛到了礦上,付龍就被分到井下一線,跟著老師傅們挖煤。學生每天早出晚歸,跟農民工一樣干力氣活兒,在學校學的四年知識在井下完全沒了施展的地方,有時候還要被老師傅罵,付龍沒干幾個月就實在呆不下去了,跑回來找到尹院長,非要回來再找工作。尹尚先反復給他做工作,告訴他作為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學生來到礦井一線,都會經歷一個痛苦的磨合過程,這都是正常的,并一再鼓勵他堅持下去,找機會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就一定會比只有實踐經驗的人發展得快。付龍信服老師的話,又回到礦里,在井下挺過了6個月。2008年,付龍當上礦里的技術主管,相當于礦里的副總工程師級別。他專門回校感謝恩師尹尚先,尹尚先特意安排他給在校的學生講了一課,對學生震動很大。
由于在教學思路上堅持“以服務企業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安全工程學院的學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其中2008屆采礦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3.75%。
2009年3月5日,國家安監總局副局長孫華山為尹尚先頒發了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證書,表彰他在安全生產領域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做出的突出業績。面對這樣的榮譽,尹尚先想得最多的還是怎樣把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科技是發展煤礦的動力。全國有1萬多個煤礦,光靠我們每年培養輸送的500多名畢業生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希望今后一方面能為煤礦多帶出一些人才,一方面多出對礦山發展有用的科研項目,這樣的人生足矣。”
編輯林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