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燕
小縣有座大宅院
河南省項城市東南17公里處的袁寨村,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幼年成長的地方。19世紀中晚期袁氏家族的風光與富貴,從其居住院落的氣勢和規模上就可窺見。袁家大院外圍是嚴密的防御體系。寨墻高達一丈,四周有二尺厚磚墻拱衛,敦厚結實;東西各有一寨門,門樓兩層,上下各三間,東寨門上書“眾志成城”,西寨門上書“同登仁壽”。寨的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角各建一炮樓,寨墻上每隔丈余還筑一垛口,以備偵察、瞭望以及發射槍彈之用。每座寨門和炮樓都有莊丁把守,30多人輪流換崗,日夜不斷。晚上,寨墻外側每隔兩丈遠還點燃一盞油燈,以防捻軍偷襲。袁寨外圍有幾丈深的壕溝環繞,寨門前設有吊橋防護,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寨門緊閉,寨內的人可利用壕溝阻滯敵人并借助有利地形進行回擊。袁家大院內部建筑是在原石姓財主的舊宅基址上擴建而成的,房屋共248間,按中、東、西三軸線布局,左右對稱,三組院落縱深排列,幽曲相連,協調又各具特色。總之,袁寨將易守難攻的軍事功能與中國傳統民居的布局形式有機地融為一體,結構完整,建筑壯觀。據說,兵荒馬亂之時,這里一度成為周圍十里八鄉村民的避難所,遠近聞名,常有百姓投奔。
只是今天,慕名而來的我已經不能夠完全領略這座庭院昔日的榮耀與風采了,經過歲月無情的剝琢和磨礪,袁宅能保留下來的房屋僅剩50余問,且多殘破不整。茫然若失之余,只有從殘存的青磚黛瓦、翹角飛檐以及房屋頂脊的獅、虎、豹、馬、猴等精致磚雕中細細體味宅院主人曾經的顯赫。
袁氏家族的興起
根據現存《項城袁氏家集》所載,袁氏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先祖是生活于清代乾隆年間的袁九芝,有子耀東,名列庠生,以童館授學為業。袁氏父子家境清貧,但學問和人品在鄉里有口皆碑,也因此耀東被淮寧富戶郭如埏招為東床快婿。
郭氏入門后不久,袁九芝就臥病在床,不多日便撒手人寰。有族人以為郭氏不祥,倔強的她便與丈夫搬出老宅,析戶別居。此后,隨著孩子接二連三的出世,生活日益拮據,袁耀東不到40歲就去世了,留下5個未成年的孩子。郭氏在這種窘迫的環境下并沒有喪失生活的勇氣,她讓兒子們跪在父親的靈位前發誓:“如果誰不發奮讀書,就不是袁家的子孫。”
在她的悉心教育下,次子甲三高中進士,歷任禮部主事、兵科給事中等京官,1853年,奉命協助工部侍郎呂賢基在安徽督辦團練。不久,呂賢基被捻軍擊斃,袁甲三接任其職。因為鎮壓捻軍和太平軍有力,袁甲三升任漕運總督,督辦安徽、河南、江蘇三省軍務。袁甲三的官運亨通使得項城袁氏聲譽日隆,袁氏大院也是在他的倡導下修建的。除甲三外,郭氏另外三子也都成才,長子樹三,附貢生,曾“署陳留縣訓導兼攝教諭”;三子鳳三,庠生,曾任禹城教諭;幼子重三,生員,善于理財,購田置地,放債收租,十幾年便使袁家成為項城首富。
袁甲三發跡于科舉,成名于武職,在他的影響下,四代袁氏子孫也紛紛投入到鎮壓捻軍的戎馬生涯中,為袁氏家族爭得榮耀,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有:袁樹三的長子保中,即袁世凱的生父,清軍在中原同太平軍、捻軍作戰時,他在項城積極組織團練,抵抗太平軍;次子保慶,舉人出身,曾在叔父袁甲三軍中領兵,后被河南團練大臣毛昶熙奏調河南協辦地方團練,因功升任候補知府、道員。甲三次子保齡,舉人出身,曾隨父沙場征戰,官至內閣中書;長子保恒25歲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不久太平軍起事,離職隨父從軍,因功被封侍講學士銜,后又被提拔為內閣學士,累官至戶部左侍郎,是地位僅次于袁甲三(正二品銜)的從二品官員。
隨著政治和經濟地位的提升,短短幾十年,袁氏家族就由一個平民小戶發展成為煊赫一時的望族豪紳。
袁世凱與袁家大院
袁世凱出生的時候,曾祖母郭氏還健在,袁家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1859~1866年,袁世凱在袁家大院渡過了七年的童年時光。1866年,袁世凱被時任山東候補知府的叔父袁保慶過繼為子,從此離開袁家大院,隨嗣父赴濟南生活。1873年,袁保慶病故于南京任上。同年冬,袁世凱伴隨嗣母,扶柩回鄉。
1874年春,已官至戶部左侍郎的堂叔袁保恒將袁世凱接到北京培植教育,也是在這一年,袁世凱的親生父親袁保中病死鄉里。1875年,年近百歲的袁家老祖宗郭氏過世。1878年,袁保恒病死于開封。
接二連三的災難,讓這個家族頹勢盡顯,袁世凱處理完堂叔的后事回到老家,不久袁家“將所有田土剖為十二股”,按袁世凱父輩人數分了家,袁世凱在袁保慶名下分得一份很豐厚的家產。此后,他搬出袁寨,在陳州過了幾年詩酒文人的生活,1881年棄筆從戎,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深入分析袁氏家族的中落,族中權威人物的相繼過世自然是其導火索,但長期以來積蓄的大量內部問題才是真正的根源所在。
首先是家族的經濟危機。自從理財高手袁重三謝世,袁保中就接掌家政,但是后者的才干遠不及其叔,到了后來,家中百余口人的生計基本依靠舊日積蓄和袁保恒、袁保齡在外做官的收入維持,這種坐吃山空的狀況,注定大家族的生活難以持續。
其次是家族中敗家子弟有增無減。多年的顯赫已經寵壞了袁氏的一些兒孫,這些寄生蟲整日無所事事,吃喝嫖賭,甚至還有人染上吸食鴉片的癖好,家風日漸敗落,家境每況愈下,最后家族成員也只剩下自謀生計這條出路。
此外袁氏成員的內部矛盾,也是促成家族分崩離析的重要原因。項城袁氏講究倫理有序、嫡庶有別,家庭成員間涇渭分明的貴賤等級,是導致他們勾心斗角、人心離散的重要禍根。這一點,袁世凱是深有體會的。袁保中有六子,原配郭氏生一子,名世敦,排行第二;劉氏本是袁保中的庶夫人,郭氏去世后扶正,她生有五子,長子世昌、三子世廉、四子世凱、五子世輔和六子世彤。世昌早天,次子世敦自恃嫡傳,與繼母劉氏所生其他四子素來不和。
1901年,袁母劉氏逝世于天津袁世凱寓所,中國歷來講究“妻以夫貴,母以子榮”,當時袁世凱已經做到山東巡撫,為了能夠讓母親風光下葬,他還為母親爭取到一品誥命夫人的榮耀。可是,當其靈柩運抵項城時,主持家政的袁世敦以劉氏不是嫡妻為理由,堅決不同意從正門出殯,也不允許棺木埋入祖墳與袁保中合葬,這無疑讓袁世凱極感羞辱和難堪。盡管袁世凱頗有權勢,但囿于倫理綱常,他只能俯下身子懇切相請,甚至跪地哀求,最終仍然未能得到袁世敦的許可。盛怒之下,袁世凱宣布與之絕交,在另購墳地讓母親入土為安之后,袁世凱懷著悲痛和憤怒匆匆離開了項城,從此再也沒有踏入過袁家大院。
但是袁世凱與袁家大院的糾葛并沒有因為袁世凱的轉身離去而結束,隨著袁世
凱政治地位的急速上升,袁家大院也因為曾是民國大總統、洪憲皇帝的故居而名聲大噪。可以肯定:如果沒有袁世凱,清末民初的項城恐怕只是一個窮鄉僻壤的小縣,很少為人提及;袁家大院也是一樣,不會直到今天還能夠吸引眾多人士的關注和好奇。從這個大院走出的袁世凱,這個在中國近代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到底給他曾經成長的地方留下了什么?而氣勢宏偉、壁壘森嚴的高墻大院又給予了他怎樣的記憶呢?行走在袁家大院,我一直在思考。
走出袁寨的袁氏后人
19世紀80年代,袁世凱出外做官。袁世凱與他的祖、父輩不同,他們雖然也曾長年在外為官,但葉落歸根,最后的終老之地還是項城。而袁世凱則自離開項城后就極少回來,去世后也把窀穸選在了彰德(今安陽市)洹上村,其子孫無一安家袁寨。
20世紀初,袁世凱走向權力的頂峰,袁氏一度成為中國第一家族。遠在項城的袁寨雖然也曾經歷躁動與不安,但時間不長,隨著袁世凱帝夢的破滅,這座大院很快又恢復了昔日平靜,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1947年。解放戰爭的炮火以及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使得生活在袁寨中的袁氏族人不得不背起行囊,各自散去。
據統計:袁世凱這一輩,有叔伯兄弟26人;袁世凱1妻9妾,生了17個兒子,15個女兒,長子克定,克字輩有叔伯兄弟49人;克定有獨子家融,家字輩有叔伯兄弟110人;家融有子緝燕(又名袁始),他這輩有叔伯兄弟300多人(涂天喜、涂天貴:《袁世凱家族尋蹤》,《中州統戰》,1996年2月)。經過幾十年生息繁衍,估計目前項城袁氏的后人已有千人之眾。
走出袁寨的袁氏族人現在身在何處,生活狀況又如何呢?
從袁氏宗親掌握的家族成員資料中,我們可以知道:袁氏后人的分布非常分散,留在國內的主要居住在天津、鄭州、開封等城市,還有一部分袁氏后人生活在港、澳、臺地區;走出國門的主要定居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他們的職業涉及廣泛,有科學家、建筑師、教育家、藝術家、商人等,其中不少人還成了行業精英和社會名流。其杰出代表有享譽海內外的高能物理學家袁家騮,主持設計天津南市食品街、旅館街等工程的建筑師袁家菽,天津蘇易士西餐廳的創辦人袁家倜,臺灣著名企業家袁家琦,天津市對外經濟聯絡局、中國天津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駐美國辦事處主任、紐約船務公司總經理袁弘哲,曾在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地舉辦作品展的畫家袁始;周口地區僑聯副主席袁曉林……
多年的分散,使得袁氏子孫的生活環境、教育背景和人生經歷等大相徑庭,但同宗同源的基因和血脈,讓他們雖然身在異地,但都心系故鄉。1986年9月,74歲的袁家騮博士衣錦還鄉,受到家鄉父老的熱烈歡迎;2007年3月,袁弘哲等袁氏宗親一行7人回鄉祭祖,他們紛紛表示愿意為袁氏舊居維修和故鄉經濟發展做出貢獻;2008年1月,海內外200多名袁氏后裔在項城舉辦尋根問祖聯誼會;2008年10月,袁氏家族歷史研究者袁家誠(袁世凱十子袁克堅之子)、袁家淦(袁世凱八子袁克軫之女)等回到袁寨,考察參觀袁氏祖輩生活過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袁寨已經是多姓聚居的村落,據說,許多村民都是昔日袁府仆人的后代。村子里唯一一位袁姓居民是已進入古稀之年的袁啟姝女士,她是袁世凱六弟袁世彤的重孫女。她年幼的時候也曾隨父母遷居漯河,后來父親去世,生計艱難,又因為懷念故土,她和母親又重新回到了項城老家。老人就居住在大院旁邊,她目睹過袁府的熱鬧與繁盛,也親歷了老宅的敗落和滄桑,閑暇的時候她常常一個人對著大宅院凝望,或許是在懷戀遠去的歲月,或許是在祈盼親人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