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爭鳴 王曉瑋
對全球汽車業而言,2008年是異常寒冷的一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汽車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國際車市逐漸疲軟。我國政府適時出臺了《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以及一系列配套措施,中國車市開始一枝獨秀,迎來了意想不到的增長,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海外各國也紛紛出臺汽車救助措施。據初步統計,用于扶持全球汽車業的政府預算將超過500億美元。與此同時,汽車制造商也通過減產裁員、提高效率等措施積極自救,在危機中醞釀后市的突圍。在這輪市場調整的大潮中,北京汽車企業如何抓住機遇、提升企業競爭力,為未來發展搶占先機,值得認真思考。
外國政府和汽車企業的應對措施
各國政府頻出政策救市
各國救助汽車業的舉措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以資金注入的形式救助頻臨破產的大企業,或向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二是出臺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拉動汽車需求。
美、日、俄都采取了資金注入的方式。次貸危機升級后,美國汽車行業面臨大規模破產倒閉的風險,美國政府通過財政部向美國汽車制造商提供174億美元緊急貸款;對于受危機影響的汽車企業,日本政府通過正常的金融機構向車企臨時輸血,援助日本國際合作銀行,并由該行向汽車企業提供低息貸款以支持汽車企業在日本以外的生產和經營。
除了注入資金救助汽車企業,政府更多選擇了出臺相應的政策刺激汽車消費,拉動對汽車的需求,從而振興汽車業。日本實施了環保汽車減稅方案,根據環保車性質和指標,對新汽車交納的購置稅和汽車重量稅享受全免、減免75%或減免50%的優惠。德國、法國,瑞典,英國等政府也紛紛推出了汽車產業振興方案,如免繳車輛稅,信貸擔保、緊急貸款,以舊換新和鼓勵開發綠色汽車等。
汽車企業紛紛裁員、減產以應對金融危機
國外汽車企業主要通過籌集資金,減產、裁員,加強研發,甚至是申請破產保護等方式進行自救。
2008年底,美國汽車“三巨頭”就開始積極的自救。福特汽車公司出售所持三分之二的日本馬自達汽車公司股票,套現5.17億美元。通用、克萊斯勒積極爭取政府低息貸款,同時按照政府的拯救計劃進行重組,并開始關廠,裁員。6月1日,這家美國的“百年老店”最終進入破產保護程序。美國政府向通用提供301億美元援助,并持有重組后“新通用”公司60%的股份,加拿大政府將持有12.5%。
法國兩大汽車制造商雷諾和標致雪鐵龍也開始裁員和大幅減產,通過節約開支和減少庫存應對市場萎縮。日本豐田雖然也采取了縮小工廠規模,降薪、裁員等措施,但其研發費用不減反增,并更加注重培養人才。在積極應對危機的同時,著眼于企業的長期發展。
汽車振興規劃提振中國汽車市場
汽車振興規劃提振市場,但汽車企業利潤下滑
受益于汽車振興規劃,經濟危機背景下中國汽車業一枝獨秀。我國政府的救助措施側重于消費環節,如減免汽車購置稅、鼓勵消費者購買小排量車、降低貸款購車的利息等,通過財政、稅收政策鼓勵汽車消費,以消費拉動生產。汽車振興規劃實施后,國內車市全面回暖,汽車產業出現了六個方面的積極變化:
一是汽車銷售逐月遞增,重新步入增長軌道。1-5月汽車產銷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11.10%和14.29%,是2009年以來首次累計產銷增速達到兩位數水平(1-4月產量增長6.4%,銷量增長9.43%),行業形勢繼續向好。二是消費者信心明顯增強,汽車市場人氣旺盛。由于購買踴躍,許多車型出現多年未見的供不應求。三是受惠于車購稅減半征收的1.6升及以下轎車和交叉型乘用車增勢迅猛,成為拉動汽車總體增長的主要力量。四是中高排量轎車出現回暖跡象。五是自主品牌轎車市場份額明顯上升。由于自主品牌轎車大多是小排量車,成為國家政策最大的受惠者。1-4月,自主品牌轎車市場占有率比2008年同期提高近4個百分點。六是汽車企業經濟效益主要指標降幅逐月縮小,從4月開始出現好轉跡象。
政策刺激下,2009年汽車行業銷量預計可以達到1000萬輛,但整體來看卻存在“增量不增收”的問題。因為政策帶動的主要是低端車型銷量,這部分汽型雖占總銷量70%以上,但收入不到50%。此外,低端車型毛利只有10%左右,兩項政策受益車型的行業利潤不到30%。5月。工信部發布的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1-4月份,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71.7萬輛和382.64萬輛,同比增長6.14%和9.26%,但一季度重點企業集團主營業務收入完成2685.78億元,同比下降14.15%;工業增加值為560億元,同比下降8.95%;利潤總額107.92億元,同比下降48.36%。這充分說明當前政策拉動了市場,汽車企業的盈利能力卻仍不容樂觀。
以兼并重組實現產業升級應對危機
汽車產業振興規劃明確提出,國家鼓勵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四大集團進行兼并重組,這標志著中國汽車業的格局已由傳統的“三大”向“四大”轉變。除了四大集團得到重點支持,規劃還提出支持北汽、廣汽、奇瑞、中國重汽“四小集團”實施區域兼并重組。
溫家寶總理在長安汽車視察時提出,中國的汽車產業結構不合理,160多家整車企業分散的局面不利于中國汽車業的發展。國家積極支持規模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兼并重組實現產業升級,這是國家汽車產業政策的一個新變化。而那些規模小、技術實力差的小企業,在今年可能面臨淘汰。
立足自身科學定位北京汽車業
北京發展汽車產業有其自身的優勢
政府的有力支持是北京汽車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北京市”十一五規劃指出,北京市汽車產業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汽車總產值將達i600億元,并形成以北京現代、北京奔馳-戴姆勒·克萊斯勒、北汽福田等主導整車企業為主的產業群。2010年,北京市將產銷汽車130萬輛。近年來,北京汽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汽車零部件等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被列為建設重點項目之一,大興采育、順義楊鎮和懷柔廟城將建成北京汽車零部件三大產業基地。同時,政府積極創造良好的汽車消費環境,包括道路,停車,修理加油,減輕消費者的負擔,向小排量車傾斜,合理引導汽車消費。
北京汽車業的發展有著深厚的產業基礎。作為北京汽車業的龍頭企業,北汽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憑借著北京212吉普車和130貨車,奠定了北京汽車業發展的基礎。1983年,北汽與美國汽車公司合資簽約成立了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邁出了全國整車制造企業對外
合資的第一步,走上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1998年,北汽成功組建北汽福田北京現代、北京奔馳和北汽有限公司,轉變為控股集團公司。2008年,北汽旗下四大整車企業共銷售汽車78萬輛,銷售收入750億元左右,成我國北方地區的主要汽車銷售廠商。
北京汽車發展存在的瓶頸
一是市場存在區域局限。與上汽,一汽等全國性的汽車企業相比,北京汽車企業多數局限于北方地區,仍以地方性企業為主,發展存在區域上的限制。北京汽車業亟需打破區域的局限,打造全國性的大型汽車企業。二是品牌缺乏競爭力。在自主品牌方面,北汽依托北京現代和北京奔馳兩家合資公司,以提升技術實力。但從車型的中高端布局上看,北汽公布的2010年上市的自主品牌在一汽、上汽、華晨等競爭中,品牌缺乏競爭力,上市后的市場表現存疑頗多。三是產業集群效應不完善。目前北京的汽車業初具規模,但是汽車業面臨高端環節不足、零部件制造配套能力較弱等問題。汽車產業布局分散,整車與零部件協同制造的產業鏈條不完善,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四是北京乘用車自主品牌和新能源的研發相對落后。目前北汽自主品牌還主要集中在北汽福田以及北汽有限兩大公司內,但主要是商用車及越野車,在自主品牌乘用車建設上,北京汽車業相對發展滯后。在新能源乘用車的研發和生產上,全國很多汽車企業都已經走在了前列。而北汽直到2008年底才表示將會投30億元資金,推進北京自主品牌乘用車的研發制造重點項目建設。2006年1月,豐田旗下的兩款1.5L排量普銳斯混合動力車在中國亮相,第二年,雷克薩斯旗下的兩款混合動力車正式登陸中國。比亞迪長期致力于電動汽車開發,目前已發布了F3DM、F6DM等多款DM雙模動力汽車,并早在08年12月就在國內推出了F3DM雙模電動車,踏上了“批量生產之旅”。雖然北京奧運會期間,北汽福田汽車公司自主研發的氫燃料電池客車作為奧運公交及馬拉松比賽用車嶄露頭角,但在乘用車新能源方面還沒有新的產品問世。
北京汽車應抓住機遇快速發展
世界汽車發展的歷史規律表明,每一次全球性汽車市場的大動蕩,最終都會有新的技術脫穎而出取代原有的技術標準,并產生新的市場領跑者。在汽車振興規劃等系列政策的刺激下,國內汽車消費迅速增加,眾多車企產能跟不上,錯過了擴大市場的良機。而北京汽車業抓住了汽車振興的機遇,率先搶占了市場先機,擴大了市場,走在了國內眾多車企的前列。2009年,北京汽車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積極參與全球汽車品牌的并購和重組,用資金換品牌、換技術、換管理經驗,取長補短,把握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把握住汽車市場大調整的新機會,不斷提升北京汽車的競爭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良好的企業發展環境和汽車消費環境。積極研究制定北京汽車產業規劃,以企業發展推動行業發展;推動企業投資重組工作,切實拉動配套產業發展,支持骨干汽車企業發展,引導其成為集研發、制造,銷售,維修,金融于一體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進一步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合理引導汽車消費,向小排量車傾斜。積極落實汽車下鄉、黃標車淘汰等鼓勵政策,不斷完善汽車消費信貸體系,為汽車消費創造良好環境。
加大統籌力度,發展汽車產業集群。充分利用北京已有的產業資源、科技資源,對車輛設計,研發,試制,檢測,銷售服務進行統籌布局,培育汽車行業的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打造以千億元產值汽車集團為載體的完整產業鏈。充分發揮整車企業的凝聚力、牽引力和帶動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打造北京特色鮮明,產業鏈完善、競爭力強的汽車產業集群。
注重自主品牌的培養和研發。集中精力做好具有北京特色的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自主研發工作,進一步整合北京汽車的自主開發隊伍。創建研發基地,建立完整的研發體系,統一規劃,統一設定目標。推進乘用車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打造“北京牌”形象,加速轉化新能源技術在大型公交車,出租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實現北京新能源汽車跨越式發展。
自主創新與借助外力相結合。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國際合作,充分發揮北京奔馳、北京現代合資廠的優勢,繼續鼓勵其擴大投資,不斷開發適合中國市場的新產品,進步擴大市場占有率。
扶持企業參與全球汽車品牌并購、重組。抓住汽車企業兼并重組的發展機遇,通過重組實現企業的跨區布局,擴大銷售市場,促進技術交流,進而做大北京汽車的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