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然
不斷上漲的國際油價牽動人敏感的神經,而即將正式開業的北京石油交易所帶給人別樣期待。審視北京石油交易所三年走過的路,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投資案例,分析它的成功,或許帶給我們新的啟示。
北京石油交易所總裁劉少賓本人在石油行業打拼十多年,了解行業艱辛,也更知道行業份量。2006年北京石油交易所項目啟動后,不斷完善。三年磨一劍,度過三年漫長等待期的北京石油交易所,開業準備周期已足夠長,有了更多回旋余地。石油交易所一路走來的過程中幾個方面的因素對推動它的成長和進步至關重要。
首先是選準一個非常有潛力的領域。國內缺乏成熟的石油現貨交易平臺,行業用油企業,貿易商呼喚這種平臺。做石油貿易出身的劉少賓看到了市場需求,所以,他選定了石油行業,鉚足勁要搭建起一個好平臺。堅持終有回報。北京石油交易所創造條件,打下基礎,逐漸取得行業及政府認同。劉少賓選對了行業,才有今天培植的成功。
其次是政府的支持對交易所的成功非常重要。北京石油交易所得到政府高度重視,劉少賓體會深刻。政府的重視為石油交易所現在和未來的發展鋪平道路。北京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優勢。金融、人才和專家優勢明顯,在三年等待期,交易所的戰略定位和戰略目標更加明確,戰術更加清晰的同時,政府的支持讓眾多資源得以聚合。
三是天時、地利、人和之助,缺一不可。金融危機的陰影還沒有揮去,不斷攀升的油價使北京石油交易所具有了別樣重要的戰略地位。大背景和小環境都利于催生交易所快速開業。而北京石油所抓住機遇,也在快馬加鞭。在現貨市場,劉少賓形容是千軍萬馬過橋,無規則,無平臺,無對外結合手段。完善石油產業現貨體系規范化很迫切,而石油交易所則發揮平臺的綜合優勢,打造現貨體系。
5月18日,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和北京石油交易所簽訂合作協議,工總行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開戶行,對這兩大巨頭的交易體系和需求體系非常熟悉,有利于實現北泵石油交易所與之資源對接。北京石油交易所自主研發出適合現貨交易的交易模式,并為石化行業五大集團按需打造交易體系。石油交易所的平臺功能得到認可。
北京石油交易所以現貨交易為主,遠期目標是原油期貨交易。這在品種,數量上都將彌補現有交易體系的不足。但石油既是大宗商品,又是重要戰略資源,原油交易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交易體量大,金額高,影響大需要特別慎重。劉少賓說石油交易所最重要的保障因素是資源、資金,物流及相關軟件體系。石油產業離不開資金流,信息流和票據流集中。在資源方面,房山區現有石化產業基礎為北京石油交易所壯大提供了資源支撐體系,與工總行的合作則使交易融資實現零擔保,交易資金即時申請,即時放款。物流系統對于石油產業特別重要。北京石油交易所的物流體系相對獨立,物流體系受交易系統指示。交易系統對訂單進行信息化集中后交由物流系統執行,物流系統通過GPS定位等先進手段,實時配合交易過程進行,而且交易所的物流是免費提供。
在劉少賓眼中,現有石油社會化體系發展還很薄弱,北京石油交易所要承擔更多產業鏈整合功能,重點是資源,資金和物流的整合。石油領域的競爭是實力的競爭。劉少賓認為中國要在國際石油領域擁有話語權,市場多主體參與非常重要。石化行業五大集團要參與石油戰略儲備,國家要用外匯進行石油戰略儲備,中國老百姓也要參與國際原油儲備,參與市場交易。市場多主體參與,中國在石油產業領域才可能有一定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