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明
美國利用美元全球儲備貨幣的特權轉嫁金融危機,中國又如何來平衡自己的貨幣利益呢?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美國轉嫁危機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特權。在它自己的金融全球戰略中,動用一切有利于美國的貨幣政策,來轉嫁風險,爭取最大利益。如果美元的全球霸權不打破,美國就有最強的手段(有時候比戰爭還有效)來保證自己的利益。這次爆發于美國的金融危機,令世界各國清醒地認識到,以單一美元為國際貨幣結算及當作儲備的缺陷越來越大。
那么,中國如何來平衡自己的貨幣利益呢?
我們相信,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爭取人民幣的最大國際權益。所以,中國政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動人民幣走向世界。
200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央行宣布簽署一個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雙方還同意探討將互換貨幣兌換成儲備貨幣的可能性及比例。中韓達成的貨幣互換,在為韓國提供了流動性的同時,也為人民幣國際化這一頗具難度的課題,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同時也是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積極主動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該事件具有人民幣國際化的標志性意義。
截至2009年3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阿根廷、印尼等貨幣當局簽署了總計6,500億元人民幣的6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目前正與其他有需求的央行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進行磋商。
由此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正對人民幣產生需求。
那么,人民幣未來能成為世界主要貨幣之一嗎?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美元原先的霸主地位,在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雖然中國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還不是很重要,但顯然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其次,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應該推動人民幣逐步成為世界貨幣之一。中國良好的經濟增長勢頭,為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人民幣在國際上享有的良好信譽,則為人民幣向世界貨幣跨越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政府應適時促使人民幣向世界貨幣的方向再前進一步。
再次,對世界和中國來說,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人民幣從弱貨幣變成強貨幣。中國今后應更多地看到人民幣作為主權貨幣、強貨幣和世界貨幣的方向,由此來決定中國的政策。
只有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才能有效發揮中國貨幣政策在全球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
因此,中國在爭取人民幣的國際化過程中,要努力平衡國際貨幣市場利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呂智提出要分三步走:
一是中國應積極推進經常項目下用人民幣計價、清算,并為經常項目下人民幣的流出和回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比如在出口的買方信貸中,使用人民幣作為借貸貨幣。
二是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建立開放式短期外匯借貸市場、人民幣清算市場及外國人民幣債券市場。
三是當中國調整結構達到既定目標,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對外依存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可以考慮全面開放金融市場,推進人民幣回流機制的全面形成。
人民幣能否成為國際貨幣,主要取決于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取決于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
雖然我們平衡人民幣國際權益的手段可能還比較青澀,但我們畢竟開始往前走了,以后回頭看,一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