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波
最近,光明日報出版社原社長李樹喜因認為《察賢辯才》一書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權,將人民出版社和社長黃書元告上法庭。但是,縱觀媒體對當事人的各種采訪,我們或許已經發現這類著作權糾紛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比如主編與作品著作權的關系,主編是不是著作權人,合作作品的再次使用、稿子未被采用或被大修改是否享有著作權等,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思考。
主編是不是著作權人?
在本案中,原告李樹喜稱,2007年3月出版了《李樹喜品評歷代用人方略》一書。此后,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黃書元為主編的《察賢辯才》一書。李樹喜將《察賢辯才》主編黃書元列為被告之一。后來《察賢辯才》副主編賴長揚發表聲明,稱黃書元不是著作權人,當時給黃書元署名主編,主要是為了圖書發行等目的。事實上,這種掛名主編現象在新聞出版界隨處可見,這類圖書的著作權不能簡單地以著作權法規定“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為作者”來下結論。應該看看這些作者當初的約定,有時著作權會歸眾多作者共同享有,但是為了方便,大家推舉或者委托一個人代表大家出面談判、簽合同并領取稿費。本案中,人民出版社和副主編賴長揚等人向法庭提交了黃書元不是著作權人的說明、證明。
稿子未被采用或大修改是否享有著作權
本案中,原被告的書都涉及了《國史鏡鑒》,也就是說內容大都來自該書。黃書元的代理人表示,《李樹喜品評歷代用人方略》本身已涉嫌對《國史鏡鑒》侵權。賴長揚也發表了相關的聲明。《國史鏡鑒·用人篇》實際作者之一、負責秦漢部分的田人隆稱,“當時我們有七八個作者,但是署名的時候只署了4位。李樹喜其實只享有冠名權,沒怎么用他的內容。”《察賢辨才》責編稱,李樹喜并不是《國史鏡鑒》中《用人篇》的實際作者。“他原來是寫了一些稿子,但因質量問題而未能采用”,“之所以給他署名,是因為當時人們沒有版權意識,也感念李參與了工作。”如果證人證言證明,李提交的稿子確實未被采用,那就不涉及著作權問題,即使書上有署名,李也不享有著作權,因為著作權法第13條明確規定,沒有參加創作的人,不能成為合作作者。在這種情況下,證人證言和鑒定文書非常關鍵。不過,現實生活中,也確有由于稿件不合格未予采用,但出于情面等考慮而給人署名的情況。
合作作品的再次使用問題
鑒于原被告的圖書都來源于《國史鏡鑒》,那么,本案的焦點就應該是確認李是不是這部合作作品的著作權人之一。如果法庭采信被告提交的證言證詞,確認李不是合作作者之一,那么,被告主張《察賢辯才》在出版前已取得除李樹喜之外的三名作者授權同意的這種行為就應該獲得法庭認可,被告已經履行法定義務,出版行為合法。李如果想證明自己是合作作者之一,也要提交相關證據。如果法庭對被告提交的證言證明不予采信,確認李是合作作者之一,那么被告取得授權的行為就存在瑕疵,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作者系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常務副總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