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治
日前公布的聯想2008/2009財年報告,披露聯想巨虧2 26億美元。這是聯想10年來的首次虧損。
聯想的虧損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營業性虧損,二是高達1.16億美元的重組費用。如果說前者可以用全球經濟不景氣導致業績下滑做遁詞的話,那么后者可以說是聯想高層一系列戰略失誤的累積效應。
聯想的巨虧是意料之中的事。
三化歸一
2002年,楊元慶提出聯想搞“三化”,即:科技化、服務化、國際化。楊元慶的三化,核心是轉型,把聯想從制造企業轉型成服務企業,也就是占據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與服務,把利潤越來越低的制造業務外包出去。
這其實是IT乃至家電業頂級企業的宿命。IBM出售個人計算機業務,徹底完成了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而今天的惠普,實際上也不是門外漢理解的純粹制造業企業,它早已不是簡單賣PC和服務器,而是在賣解決方案了。
今年早些時候,我了解到,廣州供電局在用惠普的“容災/業務連續系統”,這個方案是個包括硬件和軟件的一攬子供電管理方案。據稱,惠普的這個解決方案,已經在全球供電系統中占據了相當高的市場份額。表象是惠普繼續在PC行業繼續纏斗,一個后臺事實是,惠普早就在發展它的新興業務,走著當年IBM走過的路——高智慧、高附加值的服務業正在成長,一旦服務收入占到總營收的50%以上,惠普可能就要考慮出售PC業務了。
IT企業的宿命就是如此,做頂級品牌。最后,必然是把業務延伸到微笑曲線的兩端,把中間的制造業務外包給代工企業。
從戰略上說,楊元慶是對的,看到了這個IT宿命。但是,要完成這個轉型,讓大象起舞,需要文化支持,需要技術積累,需要戰略統御。而聯想恰恰是一個無文化、無戰略、無技術的三無企業。
收購IBM的個人計算機業務,是聯想電腦走國際化道路的一條可行捷徑。
在收購IBM的PC部門前,聯想電腦做了大刀闊斧的業務重組。把聯想研究院與IT服務部門全部砍了,一場名為“結構性裁員”的風暴驟然刮起。互聯網上掀起了《聯想不是家》的大討論。
說實話,控股大股東要做好分支機構之間的業務區隔,做好資源整合者角色,避免兄弟閱墻,自相殘殺。這是業務戰略的應有之義。結果沒有料到,柳傳志玩狠的,來了個“三化”歸一,聯想電腦集團“三化”不搞了,科技化不搞,服務化不搞,集中力量搞國際化,重新回歸硬件,回歸攢機。
跟蹤研究聯想系企業的結果,發現這種180度,甚至是270度的瀟灑轉身,實在是太多了。
本來,FM365網站,作為內容供應商,已經具備了跟國內3大門戶網站叫板的流量了,也已經燒錢過億了。說砍就砍了。
砸了近10億資金,通過收購創業20多家數據應用企業,與自籌服務部門,一支IT服務隊伍已經成型了。一個轉身,全部剝離。如果有較真的投資者,問你為什么要投資搞研究院、服務化?又為什么要砍削?這樣建了又拆所產生的重組成本究竟有多少?這樣的追問,恐怕要讓柳傳志、楊元慶汗流浹背吧?
當聯想電腦確定回歸硬件產品供應商,國際化就是唯一選擇了。為什么?上市公司有巨大的成長壓力與盈利壓力,你得保證這兩個方面都有增長,才能滿足投資人的要求。從業務多元化方面拓展成長空間既然走不通,那就必定要在市場上做廣度拓展,做兩個市場,從國際市場找成長機會。
收購IBM的PC部門,就是獲得一個覆蓋全球市場的營銷平臺。有人說聯想花十幾億美元收購IBM平臺太貴了。但自建一個這樣的平臺,從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到品牌推廣到布點,自己搞還不止十幾億美元呢。通過收購兼并獲得國際化平臺,對聯想是最經濟的,而且速度非常快。從IBM品牌到Ienovo品牌的逐漸過渡,也是減少市場風險的好方法。
問題僅僅在于,IBM平臺上走中資的thinkpad和Ienovo,能否為西方消費者所認同、接受。
聯想面臨的海外市場問題就在于此。
“輸血”之困
一位廣東家電大佬曾經說過一句話:我不會去收購歐美的企業,白送我,我也不會要。歐美人看我們中國人,就像我們中國人看非洲人。
這個家電大佬沒讀過多少書,但看問題非常準。我幫他翻譯成書面語言,就是這樣的:由于文化、制度原因,中國人去歐美發達國家辦企業很難成功。光看收購價格是沒有意義的,問題是你的運行成本會太高。
聯想在人力資源政策方面有一條,叫做末位淘汰。它的產業政策或業務戰略上的善變,大幅度的瀟灑轉身,一方面是資源的巨大浪費,另一方面就是經常結構性裁員。在中國特色之下。裁員成本當然非常低廉,問題是,你在國際市場上,經常作180度、270瀟灑轉身,產生的重組成本與裁員開支會非常驚人。而且,有可能成為工會行動的對象。
我想,如果研究一下聯想產品的國內、國際價格政策,以及國內、國際的營業額與利潤率,會非常有意思的。
我手頭上缺乏詳細資料,但卻有個產品價格比較。聯想出品的X300筆記本電腦的價格,在英國賣790英鎊(約合人民幣8100元),而在國內市場,相近配置的電腦賣近27000元。名義價格在國內比英國高3倍多。扣除各種關聯因素,說聯想電腦的國內價格至少比國際價格高1倍,不會有問題吧?
聯想的國際業務恐怕離不開國內業務的輸血。
國內市場增長速度趨緩之后,聯想還能否養得起原IBM平臺?這是一個大問題。
聯想集團1月8日宣布一項全球資源調整方案,包括裁員2500人,占員工總數的11%,合并亞太區與大中華區,2009年高管薪酬福利降低30%至50%,削減行政職能費用,亞太區總裁麥大偉及美洲區總裁Scott DiValerio將離職,遷移多倫多呼叫中心至北美的主要運營地北卡羅萊納州。
造血不足
如果僅僅從國際市場開發角度說,收購lBM的PC部門是非常對路的。聯想收購IBMPC,并不是有什么值錢的實物資產,聯想收購的實際上最重要的是一個國際化的經營平臺,是一個全球市場渠道,還有一個享譽全球的thinkpad子品牌。問題僅僅在于,在IBM平臺上走聯想產品,國際市場上的消費者是否認同;聯想能不能用好這個平臺?
聯想今天的困境在于。它不得不用國內市場攫取的利潤去供養昂貴的原IBM平臺。而國際市場的開發,倒過來威脅國內市場。國內消費者發現,原來民族企業在價格上是歧視自己的國民,自己的同胞的。
近年來,聯想電腦在技術、質量、價格和售后服務等等方面也經常受到國內消費者指責。
國際市場受挫,需要國內市場提供更多的利潤;而要國內市場產生更多利潤,則可能引發更多的反彈。聯想的供血機制似乎越來越脆弱。
聯想正在為自己打造新的造血機制,包括:參與家電下鄉計劃,貸款收購巴西PC企業,國內A股上市等等,可以預見,聯想的每一個舉措,都會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
毫無疑問,聯想這家企業深深地打上了柳傳志的個人印記,聯想的企業性格與柳傳志的個人性格非常一致。柳傳志與牛根生類似的地方是,過分自信,把個人與企業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天賦與能力。柳傳志、牛根生當然都是非常優秀的企業家。他們的優秀之處在于,他們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國這個特色市場做大做強的真諦。但過猶不及,中國的成功之道不能復制到國門之外。
比如,聯想的重組費用與其它一次性支出,翻譯成普通讀者能看懂的語言,實質主要就是指裁員成本。4年前聯想的“結構性裁員”也就是數千萬人民幣打發了事。而此次國際性裁員,卻產生了一億多美元的裁員成本。
任何產業都逃不出這一產業規律:一個產業越是成熟,它的利潤率就越低。PC產業更是如此。當攢機簡單到接插件加螺絲刀之后,一個已經沒有技術門檻、資本門檻、渠道門檻的行業,憑什么保持高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