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仲偉
近日從廣東檢驗檢疫局得到的統計數據表明,近年廣東出口家電型式試驗檢測出的不合格產品占抽檢數的5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涉及關鍵安全項目不合格。而由于質量原因導致的出口家電產品年退貨量達3000多批、價值1億多美元。
去年4季度以來,受金融危機沖擊,出口市場大幅下滑,加上原材料市場價格波動、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率變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使以低成本、大規模為競爭利器的廣東家電企業面臨巨大的挑戰,進一步降低成本似乎成為大多數企業的唯一選擇。故而,部分中小企業或故意改變產品原設計要求,選用劣質元器件及材料,或隨意改變生產工藝流程,減少加工工序,導致產品質量嚴重低于標準要求。今年下半年,全球市場出現回暖跡象,為了快速搶回失去的市場,擴大市場份額,廣東有不少原來比較重視質量的家電企業,也紛紛采取不惜降低質量來降低價格的策略。新一輪以降低質量維持更低成本的出口產品惡性競爭循環似乎正在形成,不能不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
事實上,我國一些出口產品的質量由于各種原因的確存在一定問題。前幾年國外報道的中國“肇事”產品可謂琳瑯滿目:有毒寵物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輪胎、受污染水產品等。一些黑心“中國制造”產品,一度引起重大的消費事故,甚至演變為事件。這些事故、事件一經媒體報道,立即在國外掀起軒然大波。
這些低質量出口產品確實在國外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引發了中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信任危機”,在相當程度上損害了國家形象和“中國制造”的聲譽,對相關中國廠商造成了嚴重打擊。同時,也給某些國外利益集團興風作浪、夸大其詞,借以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口實和機會。一些別有用心的反華勢力更是趁機發難、混淆視聽,妖魔化“中國制造”,試圖將普通的質量問題轉變為“政治風暴”。
產品質量是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永恒主題,應當時時重視、常抓不懈。然而,在當前抗擊金融危機沖擊的大背景下,恢復和擴展市場成為首要任務,產品質量問題一時不那么重要了,受關注的程度降低了。為了獲得短期的出口市場和業績,似乎犧牲產品質量是值得的、可以忍受的。一些以低成本為競爭策略的企業是這樣認為的。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經濟增長業績導向下,也在有意無意地放松對產品質量的監管。人們的確有理由擔心,一些企業、地方政府的短期化行為會再次使“中國制造”面臨“信任危機”。
產品質量關乎消費者的健康,甚至人身安全,容不得半點含糊。對保證出口產品質量,企業應當承擔主要責任,各級政府也責無旁貸。近期在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艱苦歷程中,政府對出口產品質量的引導和監管作用尤其重要。這就要求各級政府部門不能放松對出口產品質量的監管工作,要采取極端負責任的態度,從國家和企業的長遠利益出發,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和進出口各個環節上以及立法、執法、監督、管理等方面都認真履行職責,切實把好產品出口質量關。同時,從建立長期市場意識、認定質量標準、完善出口產品質量服務體系、突破相關貿易壁壘等方面,引導、幫助出口企業克服短期化行為和提高產品質量。從長遠看,只有實現產業升級和企業戰略升級,才能從根本上徹底擺脫低成本惡性競爭的怪圈。▲(作者是中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0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