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祥標
弱勢班級是相對重點班、實驗班而言的,是學習、紀律、勞動、衛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心理素質等各方面都很欠缺的學生的集合群體。它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在追求高升學率的今天,“弱勢班級”的現象是見怪不怪的,存在就是合理。做好弱勢班級的教育教學工作意義深遠,能帶好弱勢班級的班主任才是真正的班主任。
我從事班主任工作已有14個年頭,14年里,沒有帶過所謂的重點班,接手的班級都是排名倒數的班級,但通過三年的努力,學生們都能在中考、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甚至超過了重點班,像98屆初三畢業班、04屆高三畢業班。怎樣做才能樹立學生的信心,管理好弱勢班級呢?
樹立一種思想
教育名人曾多次講過,“要相信任何一個學生都有潛能”,“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如果教育得法的話”。老子曾經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管理一個班級,特別如這樣的弱勢班級,又何嘗不是“烹小鮮”呢?小魚很鮮嫩,用刀亂切或在鍋里頻頻攪動,肉就碎了,還到處都是刺。弱勢班級學生的心靈就是鮮嫩的小魚,我們要真誠地關心他們、呵護他們,這樣才能使弱勢班集體正常運轉起來,否則的話。這樣的班級就像吃到嘴里一塊滿是亂刺的魚肉一樣,讓你咽也咽不下,吐也吐不得,非常棘手。
抓住兩條主線
弱勢班級的管理工作比其他班級更為復雜,但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突破口。
我在班級管理實踐中,主要以兩條班級發展主線為突破口,全面開展班級管理工作。主線是注重班級發展途徑,其基本模式為:個體互識——集體認同;集體進步——個人發展。
接手新班,我通過參加學生活動、跟班聽課、輔導自習等途徑,對學生進行自然觀察,同時通過與學生個別交談、與部分學生進行座談以及與任課教師交談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把握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生個體認識是集體認同的前提與基礎,班主任在了解學生的同時,也要使學生個體進行認識。在個體互識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把班主任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心凝聚,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為班級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班主任還要著手準備組織和建立班集體。在組織和建立班集體過程中,要把握四個中心環節:
1建立組織。班主任要在各項活動中留心發現積極分子,選擇那些同學認可的、品學兼優、能起模范帶頭作用,并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學生擔任班干部,形成班級領導核心,這是組織班集體的關鍵。
2提出目標。要使班級成為一個良好的集體,班主任還必須全面征求學生意見,訂立班級奮斗目標。目標是全班師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是統一全班認識和行動的綱領,是激勵全班為之奮斗的動員令。在班級目標訂立過程中,班主任一方面要重視聽取同學的意見,同時,要善于通過教育使班主任意圖變為同學們的認識,產生共鳴,得到全班集體認同,這樣的目標才能成為同學們努力的方向,才能引導同學們向上奮進。
3制訂必要的班級管理制度,保證班集體活動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4要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正確的班級輿論是維護班級道德面貌、協調人際關系的有力手段,可以在無形之中限制不良行為,對良好行為起激勵作用。
有了合理的組織機構、明確的奮斗目標、必要的規章制度、正確的輿論,就能使班級學生形成一個具有內在向心力的集體。但光有這些還是不夠的。班風建設,特別是弱勢班級的班風建設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班風是一個班級具有自身特色的、穩定的集體作風,它是整個班集體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風尚的反映。
良好的班風一經形成,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會有巨大的約束力和教育力,這種良好的班風一旦鞏固,就使每一個成員對集體產生自豪感、榮譽感,自覺地履行和維護集體的優良傳統,從而使自己個性得到全面自由發展,班集體也隨之發展進步。
另一條主線是突出“四個基本學習”。班主任在教育實踐中,要以引導學生的健康發展為努力方向,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為教者設計的教育改變為學生設計的教育,突出“四個基本學習”,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發揮三種力量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核心人物,是學生的榜樣,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著無限的擴展力,對學生的人格、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對弱勢班級的學生而言,班主任更要時時注意自己的形象,作好表率,充分發揮自身的三種教育力量,扭轉弱勢班級的局面。
力量之一:人格魅力。中學生,特別是弱勢班級的學生,正處于思想活躍、想象豐富、可塑性極強的人生特殊時期。如果班主任能用他,她的知識、幽默去感染學生,那么,這樣的班主任就容易被學生接納。
力量之二:人性親和力。學生,特別是問題學生需要關愛,如果班主任總是板著面孔,不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本身這類學生就多少對班主任有點敵對情緒),那么,他,她就很難與學生形成心理上的溝通,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班主任應多一點指導,少一點指責;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諷刺;多一點關懷,少一點冷漠,充分發揮人性親和力,再讓人頭疼的學生也會受到感化。
力量之三:創新能力。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不斷出奇招,不斷制造新奇和刺激,使班級在學校活動中贏得榮譽,這樣就會獲得很好的號召力;也能激發學生的斗志,重拾信心。
搞活四種激勵機制
在具體實踐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激勵機制。
一是目標激勵。每次接手弱勢班級,我都制訂班級奮斗目標:“一年翻身,兩年爭雄,三年稱霸”,并對每學期學習、紀律、勞動衛生、文娛體育達到一個什么標準都列出詳細的數據。學校各種活動開始之前,我都針對本班的實際情況,提出切實的奮斗目標,并鼓勵學生全力實現。
二是榜樣激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榜樣,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弱點和差距,能激發他們的斗志。
三是活動激勵。學生經常參與集體活動和實踐活動,就會從活動中了解自我和他人,從而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四是角色激勵。在班級管理中,設計讓學生充當不同的角色,如我班實施“一班兩制”,讓學生擔任小班主任,廢除班級干部“終身制”,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承擔責任。
重視五法育人
1發現育人。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具有價值。在育人過程中,班主任應時時留意學生的閃光點,挖掘學生個性潛能。
2愛心育人。對于有問題的學生,班主任應該對他們有更多的關愛,使班級管理進入一種良性循環狀態。
3非理性化育人。情感先行是突出非理性教育的一大原則。作為教師,我熱愛自己的學生,信任、尊重學生,在這種高情感的注人中,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師的嚴格要求。以情感為紐帶,再難、再棘手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4讀書育人。在班級經常開展一些讀書競賽、名著閱讀賞析活動,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閱讀幾本名著,寫心得,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這有益于學生身心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5環境育人。在班級管理中,教室作為教育的主場所,應具有高雅的文化格調;寢室作為生活場所,應具有一種奮發向上的格調。所以,班主任要把教室、寢室作為展示班級管理和體現學生素質的窗口。
對于弱勢班級的學生,我們對他們的期望值不宜太高,蘇聯教育家蘇藿姆林斯基說過:“我們別急著把學生培養成科學家、工程師,先把他們培養成一個善良的人再說”。
我們把每個學生都看作是一顆善良的種子,這顆善良的種子落了土,必然長出善苗,幾十顆種子落了土,那就是幾十顆善苗,再怎么調皮的學生變成“良民”了。這個班級還愁不能管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