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費加羅報》援引《巴西日報》9月6日的報道稱,巴西已掌握制造氫彈的必要知識,這一結論是根據巴西軍事工程學院近日發表的一篇博士論文《數值模擬核裂變與核聚變環境下所產生的輻射》推斷出的。文章作者達龍詳細剖析了一枚美制W-87熱核彈頭的數字模型。巴西外交部一名官員認為,這篇論文“未透露任何見不得人的秘密”,因為關于巴西的核計劃早已在若干著作中公諸于世,巴西是核不擴散條約簽字國,“會遵守自己所簽署的國際公約”。
其實,巴西的核計劃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早在上世紀30年代,巴西政府就開始核研究,40年代,渴望得到鈾礦的美國和巴西當局簽署3項協議,以核技術交換礦石。50年代,巴西秘密前往德國,購買用于核裂變的離心機。1965年,美國向巴西提供了一座核反應堆,可以生產钚元素。巴西軍政府隨后秘密批準“自主核開發計劃”,由軍隊、國家安全理事會和國家核能管理委員會共同組建,至1989年,巴西生產出濃度20%的濃縮鈾。
巴西總統薩爾內上臺后中斷了核武器研究計劃,但軍方依舊執意推進,并差點于1990年在東部偏僻山區進行第一次核試驗,結果被總統和國家核能委員會叫停,2005年8月,已離職15年之久的薩爾內在巴西環球電視臺披露了當年中止核計劃的經過。
但《巴西日報》的文章還是引起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關注,因為這是首次披露巴西研制氫彈即熱核武器的能力。與原子彈相比,氫彈的威力要大得多,而且它采用的核聚變技術,門檻也遠比原子彈要高,目前全世界擁有氫彈制造能力的,只有美俄法英中五國。▲ (陶短房)
環球時報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