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環球郵報》9月7日文章,原題:在中國,質量管理仍需提高 對于像豐田這樣已在掙扎的汽車制造商來說,召回70萬輛車是痛苦之舉——中國是其為數不多的還在增長的市場之一。然而,令中國制造業的質量監測者驚訝的是,豐田就這樣做了。在一個手機電池自己爆炸、兒童玩具被查出含鉛毒的市場里,像汽車電動窗開關這么小的缺陷,通常會被本地生產商和消費者雙方接受,因為這是快速和廉價建設的代價。
隨著中國制造業日漸成熟,政府已誓言打擊危險商品,新食品安全法也于前不久出臺。但對在這個工業大國里搜尋產品的大多數西方公司來說,仍需當心,因為工廠主仍把生產成本和速度置于產品可靠性之上。“如果沒派人在這里看著,任何西方公司都不應該從中國訂貨”,加拿大的理查·邦妮給出這樣直白的建議,她作為加中商業投資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已在中國待了5年。邦妮說,在加拿大,零部件生產商被允許的次品率是0%,而在中國,“他們甚至根本就不懂這個概念”。她說,中國工廠在同西方做生意時,“他們真的是想讓你高興,真的是想做生意”,“但他們的利潤空間太小了,所以如果出了什么差錯,他們沒有太多錢來解決?!?/p>
中國制造業在短時間內大躍進造成的一些固有文化差異,也是部分原因。一個幾十年習慣于手頭有什么就用什么湊合的工廠老板,真的無法理解外國客戶的受挫感——在最后一刻改變洗發液的香味原料,或者給手機使用替代顏色。生產商們也不關心讓一切完美,因為許多只求低價的中國消費者習慣了多年來的不完美產品,愿意接受小的瑕疵。還有其他因素加劇了困難:多數工廠工人永遠無望買得起他們組裝的產品,如果報告生產線上的問題,他們得到的可能是懲罰而非獎勵?!?/p>
關鍵問題是,全球經濟下滑是否會遏制中國工廠提高質量管理的行動。中國出口持續下降,商品質量有可能在公司的輕重緩急目錄上繼續下滑。在一所知名商業學院執教的歐繼紅(音)教授說,如果政府在提高產品質量上對生產商施壓過大、過快,超出了市場容忍度,那將是不明智的。但他比較了今日中國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出口產品質量,認為今后10年,至少在高端市場,“中國制造”的質量將大幅提高?!?作者舒勒德·惠勒,穆弈譯)
環球時報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