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大融合,誰也擋不住
隨著國慶節的臨近,全國各地的節日氣氛越來越濃厚。在拉薩,“迎國慶·歌唱祖國--愛國歌曲大家唱”大型演唱會,拉開了慶典的序幕;在新疆,不少維族、漢族和哈薩克族的青年正準備在節日期間舉行婚禮……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反映了不同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折射出了60年來中國巨變帶來的民族大融合的現實。
也許會有一些外國人對這樣的正面報道持懷疑態度。互聯網所具有的“放大效應”,以及一些西方媒體帶有渲染色彩的報道,影響了他們對中國整體局勢的判斷。
如果這些人能夠把視線從去年的“3·14”事件和今年的“7·5”事件挪開一下,更多地看一看中國56個民族融合的整體狀況,他們就會相信,這些事件是發生在局部地區的個別案件,影響不了國家繁榮的大勢,更不可能扭轉民族大融合的方向。
新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強大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意識,首先來自于國家繁榮昌盛帶來的新疆大發展。2008年,新疆人均GDP約2700美元,在31個省級行政區劃中排名第14位,高于絕大多數中西部省份,也遠高于大多數周邊國家。也正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大發展,使新疆由過去漢、維、哈薩克、蒙古等13個世居民族變成了47個少數民族共同居住的家園。
不久前,香港浸會大學教授余振在新疆做調查,發現維族有87.1%、漢族有85% 的人回答,身為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和高興;91.3%維族受訪者對“我是新疆人”表示非常自豪,也有70.2%的漢族受訪者有強烈的新疆地方認同意識。
同樣,在全國各地,“新疆”也以不同的形式走進各個民族的生活之中。幾乎中國的每個大城市都有“新疆村”。去新疆旅游,已是一種時尚。《達坂城的姑娘》的調子,連普通的小學生都能哼幾句。吃新疆羊肉串,是多數中國都市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中國的民族大融合是政治、社會和經濟進步的必然,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它已經超越了官方政策的目標,成為各民族命運相互依存的現實需要。
民族大融合就像一棵參天大樹,深深地植根于全國各族人民的心底。每一個民族的繁榮是所有民族繁榮的基礎,而所有民族的共同進步和發展,構建起了一個強大的中國。
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妄想破壞民族團結,必將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正如英國學者德魯·格拉德尼近期撰文所判斷,民族分裂勢力本身根本無法對強大的中國構成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