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健文
摘要高校“泛80后”學生群體帶有新時代的氣息和特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主動從積極的角度,客觀實際地分析、把握他們的特點,定位準思想教育內容的大方向,變“掌控教育”為“鼓勵引導教育”,使思想教育工作真正產生實效。
關鍵詞高校泛80后思想政治教育要點
目前的高校本科在校生大都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們把這個群體統稱為“泛80后”。他們出生于改革開放后,因為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獲得和享受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資源,與此同時變化多端的社會環境,多元的經濟文化也給他們帶來了困惑和挑戰。他們是在快餐文化和網絡文化環境下生長起來的一代,熟悉新興時尚前沿文化,是流行文化的先鋒,但是又在學校及家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由于擁有良好的經濟及受教育條件,他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習新事物能力很強,反應敏銳,性格獨立,但是往往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自我,在實踐中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胺?0后”高校學生群體的思想認識及精神面貌呈現出他們那個時代的特征。與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學生群體相比,“泛80后”群體表現得更有個性和更有主見,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看來“較難掌控和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分析“泛80后”學生群體的特征,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要點,才能在新形勢下開拓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和新方法。
“泛80后”群體特點分析
積極主動追求全面發展,但是有時過于以自我為中心?!胺?0后”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總體上來看他們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注重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進取心強。但是,由于他們從小就缺少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謙讓。再加上如今的家庭教育管理模式通常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的事情就是家庭的“中心工作”。這樣的環境容易導致“泛80后”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在集體學習生活中不善于協調合作。他們不愿意與人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差,每當遇到困難,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避,集體觀念相對于“泛70后”群體較為松散。這些性格上的弱點,大大局限了“泛80后”群體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使他們失去了很多發展的平臺和機會。
利益選擇相對理性,但是有時實用功利。傳統的社會教育倡導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國家奉獻全部的光和熱;和諧社會倡導“以人為本”來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泛80后”正是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建立了比較理性的利益選擇觀?!胺?0后”群體對自己勞動的利益回報,能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理性思考和慎重選擇,對事情的判斷和選擇表現得相對理智。但是,對高校學生教育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觀念,容易使人偏頗地理解為以個人利益為上。“上大學學習是為了自己將來掙大錢過上好日子”的觀念已經成了部分“泛80后”學生、家長、老師的“潛意識”,這種意識給學生群體帶來急功近利的實用選擇觀。“泛80后”群體或者說是他們背后的父母,往往更多地是從直觀實用的角度,以最少付出、最短時間、獲取最高回報的計算方式去進行選擇。他們忽略了知識結構的合理構建、個人發展的全面性以及社會的長遠發展趨勢,而這些正是實現個人遠大理想,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即實現個人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
富于勇氣和創新精神,但是有時不能客觀公正評估自我。在改革開放、多元經濟文化、高科技信息時代背景的影響下,“泛80后”大學生群體如饑似渴地學習前沿科學及時尚文化,是接受和傳播先進文化的先鋒群體。但是他們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極不相符,心智成人化,行為幼稚化,做事極端化,究其根源在于對自我認知不夠客觀,自我定位不夠準確。“泛80后”群體在沒有充分認識和綜合評估自我個性優缺點、專業學習目標以及職業發展方向的情況下,他們心里想的、眼里看到的、耳邊聽到的,都是成功人士的光鮮生活,對成功背后的艱苦奮斗過程沒有過多認識和探究。懷著美好的愿望他們自信憑著勇氣和創新精神,自己就能實現人生的目標,就能闖蕩出成功的人生之路。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泛80后”群體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按原來的既定方向前進,而是較為容易在外界各種刺激因素的影響下改變和偏離航向,最終與成功擦肩而過。
高校“泛80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點
“泛80后”群體是具有聰明、自信、創新、上進、自我、現實、耐受力弱等特點的復合體。要在有限的大學四年培養出可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充分結合專業教學培養要求,合理規劃思想政治教育進程,設定明確的目標以及基本的原則,這樣才能抓住工作的要點,不至于僅僅停留在“口號式”的工作中。
準確把握“方向感”,使“形而上”的工作內容變成為具體對象“量身打造”。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引導“泛80后”大學生提升眼界,教育他們胸懷大志,使自身聰明、現實的“泛80后”特征轉化為發展道路上的能量,使學生認識到個人的社會責任以及社會概念下規定的個人義務。工作中要去除一些幼稚化的教育方式,比如,不能簡單地把愛國行為同早操式“看”升國旗和訓導聯系起來,也不可把“學雷鋒”活動僅僅體現為組織學生上街理發和修單車。教育管理者抓具體工作時要有大的“方向感”,不能局限于就事論事的工作,要使“形而上”的思想工作內容視具體對象之特征來“量身打造”。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從具體實施的內容中把握準工作的方向,使學生認識到具體活動的要旨是干什么,意義在哪,不可出現“三月雷鋒來,四月雷鋒走”的現象,避免形式主義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
從積極上進的角度看待他們的特點,將其充分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泛80后”常常自認為看清和看破了社會現象的本質,其實對于一個基本上沒有社會經驗的大學本科學生來說,這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胺?0后”的本質是自信、創新、負責任和自發上進的,如果被太多庸俗化的事物所污染,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方式和觀點也會有變化。高校教育管理者一定要認清這個前提,決不可把“泛80后”視為我們工作的對立面,而要視為工作對象?!胺?0后”講實際的務實心態以及他們向往良好的經濟物質生活的愿望,我們不能簡單地批評他們貪圖享受和對社會沒有責任心,一定要從上進、向善、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我們也應以積極的態度來看“泛80后”的其他積極面以及促使他們應當可以轉變為積極向上的動力之處,以此作為我們工作的切入點。如果說因為不同于我們管理者的觀點而對“泛80后”群體強制批評,即使出發點是善意的,也可能會使他們的思想反叛。這就不是“泛80后”有思想缺陷,而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概而言之,高校教育管理者首先應以積極上進的角度看待和對待“泛80后”的本真之心,反思我們所做的工作對他們心靈是否真正給予了指導,同時我們要客觀實際地分析他們的特點,擺正我們的心態并努力將他們的特點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動力,這也是針對高?!胺?0后”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的要點。
高校“泛80后”學生群體帶有新時代的氣息和特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主動從積極的角度,客觀實際地分析、把握他們的特點,定位準思想教育內容的大方向,變“掌控教育”為“鼓勵引導教育”,使的思想教育工作對高校“泛80后”真正產生實效,培養出優秀全面的社會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