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舉秀
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富民產業、窗口產業,它的關聯度高、產業鏈長、帶動性強,對一個地區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綜合實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加快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升區域競爭力的客觀要求,也是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要實現我區文化旅游發展的新突破,必須要進一步挖掘釣魚臺的歷史文化內涵,找準其文化旅游互補發展的交叉點和商業結合點,打造全新的文化產業發展品牌,凸現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獨特優勢,使文化旅游產業成為我區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釣魚臺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歷史悠久,區域文物、文化積淀深厚,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地理概貌以山、塬、谷、河為主,三面與中心市區接壤,交通十分便利。其間名山古跡星羅棋布,故事傳說處處皆聞,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交相輝映,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互為補充,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釣魚臺位于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文化游覽勝地。以“姜太公垂釣、周文王訪賢”以及興周滅商而聞名于世,歷史人文資源具有獨特的優勢,是釣魚臺風景名勝區旅游資源的主體。姜太公垂釣遺址、文王廟、太公廟、三清廟、靜室等古文化、古建筑、古遺址、古柏、碑刻等構成了其久遠深邃的歷史人文資源。
釣魚臺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干遇文王而成為中國歷史進程中獨特的一道文化風景。名貫古今的“姜子牙釣魚、周文王訪賢”的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里,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并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臺遺跡,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臺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巨大如丘的“釣璜靈磯”石;跪痕猶存、被稱為中國第一釣臺的姜子牙“跪石”及粗需三人合抱的四棵千年“唐柏”,更為這內涵深厚的人文古跡錦上添花,給人以知識的熏陶和歷史的感悟。
釣魚臺是中國歷史長鏈上重要的一環,歷史學家曾定論,中國歷史之變革莫過于殷商之際,周文王、姜太公蟠溪際遇,改寫了中國歷史。周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遠古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中國封建社會乃至中國現代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釣魚臺遺址是中國周文化中選賢任能的歷史見證,文王訪賢聘子牙,開創了古代禮賢下士之先例,從此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基業,詮釋了“治國興邦,貴在得人”這個千古顛撲不破的真理。
新建成的釣魚臺文化廣場,以中國象棋殘局的古典名局“太公釣魚”為背景,為這內涵深厚的人文古跡錦上添花。廣場以西周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姜子牙的事跡、著作為表現主題。修建了姜太公的六部兵書“六韜”石雕,東西兩側各建有4個圖騰石柱,用漢畫像石的表現手法,分別以棄官、西行、垂釣、收徒、訪賢、圖治、伐商、封神為主題展現了姜子牙艱難曲折、波瀾壯闊的一生。“太公釣魚”殘局坐落于廣場中央,象棋廣場是釣魚臺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次完美結合。
二、釣魚臺文化旅游發展面臨的問題
通過對近年來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形式的分析,可以充分認識到旅游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只有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具有陳倉特色的文化資源,才能使其成為培植我區旅游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旅游業的收益不是靠游客人數的增加,而是來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產品和彰顯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務,旅游與文化貼得越緊,旅游文化因素越多、越活躍,旅游經濟就越發達。
以釣魚臺文化為依托的景區近年來發展緩慢,招商引資沒有突破,旅游市場開發效果不明顯,除了門票收入,基本沒有其他收入,旅游產業帶動作用微乎其微。而制約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對景區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對已有的景區文化資源的定位僅僅停留在宣傳口號上,沒有細挖深挖,沒有打響唱響,沒有形成獨一無二的品牌。二是沒有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沒有互相帶動,共同發展,產業因素單一,也導致了釣魚臺經濟效益增長緩慢,輻射拉動能力不強。所以我區旅游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深度開發挖掘釣魚臺的文化內涵,將文化和旅游科學規劃,合力打造,突出商業賣點,實施商業運作,才能真正發揮釣魚臺的龍頭作用,使釣魚臺成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三、科學整合文化資源,精心打造五大品牌
要徹底解決釣魚臺目前發展存在的弊端,必須將陳倉的傳統文化和釣魚臺歷史文化結合起來統籌考慮,深入挖掘釣魚臺歷史文化資源,以釣魚文化、神仙文化、影視文化為基礎,以“中國社火文化藝術節”和“中國姜子牙釣魚節”為突破口,以民俗文化產業園為切入點,科學整合全區周文化、民俗風情文化、社火文化、影視文化,打造五大文化品牌,給釣魚臺注入嶄新的文化發展理念和文化元素,最終拉動區域內文化產業的大發展。
(一)建設陳倉民俗文化產業園。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社火之鄉”命名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陳倉民間社火傳承保護為契機,配合全市旅游發展五大板塊中對“周公廟五丈原釣魚臺歷史古跡游”一線的發展定位,在釣魚臺高起點、大手筆建設“陳倉民俗文化產業園”,實施陳倉民間社火傳承保護與社火馬勺臉譜產業建設項目。
建成后的民俗文化產業園將把我區民間藝術品收集整理入園,對文化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和整合,最終形成陳倉民間藝術品產業開發基地,形成研發、生產、展覽、銷售為一體的完善的產業鏈,以社火馬勺臉譜為重點,吸收民間工藝家和藝人在基地落戶,逐步做大做強,形成以社火馬勺臉譜為龍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從而帶動泥塑、刺繡、剪紙、銀器制作等民間工藝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使陳倉區的文化走上產業化發展的軌道。
(二)以神仙體系為基礎,打造中國神仙文化。在我國著名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太公完成伐紂興周大業后,對輔佐的人進行了封神,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神也由此而來。可以說,中國神仙文化的發源地就在姜子牙釣魚臺。借助于《封神演義》的故事,在釣魚臺選址建成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神祗最多的宮廟古建筑群,反映姜太公生平的苦讀、捉妖、經商、云游、垂釣、訪賢、拜相、圖治、伐商、滅紂、興周、封神十二組彩塑人物造型長廊、眾神廟以及三百六十行行業神,擴大中國神仙文化的影響力,將釣魚臺打造成中國神仙文化的發祥地。
(三)舉辦“中國姜子牙釣魚節”。釣魚臺是中國釣魚始祖之鄉,是中國垂釣文化的發祥地,追根溯源,姜子牙釣魚臺是我國有文字記載垂釣最早之地,姜太公更是將休閑垂釣活動隱于政治活動之中的第一人。舉辦中國釣魚節,既可以奠定釣魚臺“中國釣魚始祖之鄉”的地位,又可以提高陳倉區的文化知名度,使“中國釣魚始祖之鄉”成為我區獨有的文化節慶活動。
(四)以釣魚臺影視基地為依托。釣魚臺影視基地曾拍攝過多部大型電視連續劇。作為陜西電視臺在寶雞的影視拍攝基地,規模宏大,明星云集,服裝道具,琳瑯滿目,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為古老的釣魚臺增添了新的文化景觀。可以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開發成集影視文化賞析和影視文化體驗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服務區。
(五)舉辦“中國社火文化藝術節”。為了進一步挖掘社火的文化內涵,借助我區社火已經取得的知名度,在釣魚臺廟會期間舉辦“中國社火文化藝術節”、社火發展論壇,邀請全國專家學者、社會名流、企業財團等,云集我區觀賞社火表演藝術,開展文化藝術交流和產業發展合作交流,文化與旅游互動,使釣魚臺和社火相互輝映,最大限度地發揮釣魚臺文化資源商業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