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芬
孩子的童年是最快樂的,最難忘的。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孩子們的童年都是在幼兒園里度過。最近偶讀一首小詩《幼兒同,當我把孩子交給你》,現摘錄于下:
接孩子的時候老師總說很忙,讓人不好意思多站多問。
問孩子的情況時,老師總是說:“今天表現很好啊……”
孩子,你在幼兒園真的快樂嗎?
接你時,我真怕看到你欣喜若狂的表情,
還有帶著哭腔的“媽媽來接我了”!
難道,等待接你回家
是你最大的期盼和快樂?
讀完這首小詩,使我有了深刻的思考。
一、愛的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冰心老人曾說過:“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愛心”是人類教育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從古代的“愛人者人恒愛之”到現在的“只有善行才會為你帶來聲譽”可以看出,從古至今,有一顆善良友愛的心一直是人們推崇的。對父母的孝心、對他人的關心、對弱者的同情心、對社會的責任心……是其基本內容。一個從小就懂得關心父母、愛護他人的孩子,也一定會是一個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長大后才能熱愛祖國,關心愛護周圍的一切。而一個有愛心的人,他也能與更多的人合作,獲得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多的成功。“愛”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愛心”教育則是學校開展德育活動的基本。
今天的兒童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他們的健康備受社會、家庭的高度重視。面對天真、爛漫的孩子,幼兒園是他們生活、成長的樂園,學前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孩子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愛,愛是教育的重要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更是幼兒教育者應該具備的良好師德。
二、讓每個孩子感受到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幼年的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那么對于孩子來說,教育意味著什么呢?筆者認為,首先意味著讓他們從現在就感覺自己是一個快樂的小天使,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感受到人生的快樂。需要解釋一下,這個“快樂”顯然不是主要指吃得好,穿得好,也不僅僅指將來長大成人后謀得一份好職業以便過上好日子,而是指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能充分體驗到思考的快樂,求知的快樂、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而且還要充分體驗到來自純真友誼的快樂,來自集體溫暖的快樂,來自野外嬉戲的快樂,來自快樂的天性被縱情釋放,青春的激情被縱然揮灑的快樂……
夸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要讓兒童在沒有毆打、沒有暴力、沒有厭惡的氣氛中,總之在和藹可親和愉快的氣氛中喝下科學的飲料。”這不正說明我們要讓孩子感到生活和學習的快樂嗎?那么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感到生活和學習的快樂呢?
(一)創造寬松的成長環境
不要用過多的禁令束縛孩子,不要絮絮叨叨地埋怨責怪孩子,更不要打罵體罰孩子,要讓孩子自由發展,盡情揮灑他們的天性,展現他們的才華。這樣他們才會無憂無慮地成長,開開心心地生活,感到生命的快樂。
(二)走近幼兒,聆聽心聲
蒙臺梭利認為:要教育幼兒就要了解幼兒。我認為要了解幼兒就必須要走近幼兒,仔細傾聽幼兒的心聲。人們常用“六月的天,娃娃的臉”來形容幼兒,因為幼兒的心地是十分純真的,他們從不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喜怒哀樂都會寫在他們的小臉上。若教師擁有一份愛心,肯走近幼兒,了解幼兒,就不難會發現幼兒的各種心情。在他們快樂時分享他們的快樂,在他們不高興時努力尋找原因,多給他們一些溫暖、關懷、安慰,讓他們快樂,使他們心情愉悅地生活。
(三)尊重幼兒多些寬容
馬斯洛有一句著名論斷:“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尊重幼兒是讓教師放棄長者的身份,改變幼兒聽命于教師的現象,以寬容之心對待每一位幼兒。當幼兒屢教不改、言而無信時,我們教師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急風驟雨”的加以批評、當眾揭短,應給他們多一些寬容,讓他們稚嫩的自尊心得到保護。教師的尊重不是放縱、任其自流,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給幼兒,靜觀其變,打破幼兒“一犯錯就會挨批評”的思維定勢,讓幼兒從自卑、恐懼中解脫出來,從而減輕心理壓力,感受“老師原諒我了”。
(四)在游戲中,要讓孩子盡情展示自我
孩子最快樂的時候往往是他們玩得最盡興的時候,而現在的孩子好像丟失了盡興玩耍的條件和勇氣,他們在玩耍的同時擔心父母的責罵。在愈來愈激烈和殘酷的社會競爭面前,在就業壓力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很多父母擔心孩子未來生活所面臨的困難和壓力,為了孩子將來生活過得高人一等,能勝人一籌,在現階段對孩子期望值過高,不能以科學的觀念和方法來培育孩子,采用“填鴨式”的方法培養孩子,不理解童心的需要,忘了拔苗助長的寓言,對孩子干預和控制太多。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事例:在中班的課堂上,教師在進行車的主題的分析,一個孩子默默地走到了建構區用積木拼了許多的車子。正當他玩得非常盡興和投入時老師發現了他,很生氣,就走過去大聲的批評了孩子,毫不留情地將所有的玩具扔在了地上,面對突然遭到襲擊,孩子委屈地哭了!我想在很多的幼兒園都會發生類似的事情,老師們,這種做法能讓孩子感到快樂嗎?那怎樣才能讓孩子玩得盡興,玩得快樂呢?首先,我們要擁有一顆童心,能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體察他們需要,歸還他們游戲的權利,創造有趣的空間和環境,讓孩子盡情地釋放自我,充分享受童年的快樂時光,給他們青春的回憶錄上畫下童年的天藍色和快樂的淡粉色。
(五)在活動中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
幼兒年齡雖小,但具有完整的人格和尊嚴,也是獨立的人,應該有自我選擇的權利。他們會對自己所選擇的事情投人百分之百的熱情,從而以全身的激情投入其中,以快樂的心情去享受快樂,因而會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和達到活動的最終目的。對于這點我深有體會,在一次晨間活動中,我改變以往分組游戲的模式,選取了四個游戲區,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玩的游戲,結果發現孩子們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個個玩得盡情盡興,而玩得非常有秩序,持續的時間也較往常長很多。這不正是孩子玩得快樂的原因嗎?
(六)允許孩子犯錯誤
幼兒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是在不斷地嘗試中學習和成長的,嘗試就免不了犯錯誤。例如:在吃點心時,欣欣將自己杯子里的熱牛奶都倒進了魚缸,這是因為她特別喜歡和關愛小魚兒,認為自己每天吃點心喝牛奶,也應該給小魚兒喝杯牛奶,結果造成小魚兒死亡。這類錯誤在幼兒身上經常出現,但經歷了這樣的“錯誤”他們就會知道,小魚兒不能喝熱牛奶,孩子可以從類似的錯誤中認識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從上可以看出,這些“錯誤”一般都是由于孩子缺少生活經驗和缺乏知識的緣故,我們不但不能要求孩子不出錯,還要認識到出現錯誤是孩子積累知識的必由之路。對于孩子出現的這樣那樣的“錯誤”,我們要認真分析,充分理解,以科學的方法和寬容的心態對待孩子,讓他們在寬松的環境下無拘無束地認知、探索、創造這個世界。在享受快樂的同時吸收知識的養料,在成長的年輪上輕輕松松地、快快樂樂地度過燦爛的童年歲月,踏著快樂的節拍去創造快樂的未來生活。
(七)創造一個充滿互動關愛的環境
愛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如溫暖、關懷、寬容、安慰、鼓勵、獎賞、贊揚、信任、支持等,愛并不是轟轟烈烈的干大事,它最需要的是用心。用心關注孩子,用心接納孩子,用心體會孩子,每個教師能夠了解并尊重每個孩子在能力與天分上的差異,注重師幼互動,使每個孩子體會到教師的關愛,然后引導孩子共同創造一個充滿關愛的群體;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與人建立正面、具建設性的關系,指導孩子如何交朋友,并提供機會讓孩子彼此學習,在健康的環境中,感受到同伴間的友愛,這樣的互動可以豐富幼兒的社會經驗,而社會經驗正是知識建構的基礎;孩子在充滿關愛的互動環境中活動有助于孩子建構良好的社會能力,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再例如,一個教師在規劃或準備一個學習活動時,能夠十分了解每一個孩子,明顯兼顧孩子的能力差異及不同的興趣愛好,會根據每個孩子的能力、發展程度、學習取向,提供一些有利于孩子主動積極探索事物的活動環境,創設活動機會開給予一些有益其發展的任務,甚至布置一些難度較高的工作,通過教師與孩子的互動、孩子與孩子的互動,不但培養了團體向心力、滿足了每個孩子的需要,也能幫助孩子逐漸累積自信,發展自信心,而且還能夠幫助幼兒學習挑戰自己能力的極限。
我相信這就是家長們呼吁的愛,雖然教師的愛永遠代替不了父母之愛,但是只要教師用心去愛,孩子一定會感受到。情感有了依托,孩子的心境就會變的輕松、愉快、向上,一如樹苗有了陽光雨露便會茁壯成長。
為了讓每個孩子感到快樂,讓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充滿陽光,讓我們用心去愛每一個幼兒,用我們的“用心”安慰急切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