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杰
一、概述
物權上的物有動產和不動產的區分,這一區分最早起源于羅馬法。從物權法的發展趨勢看,動產和不動產呈現出相互滲透甚至相互轉化的特征。如不動產證券化,使不動產具有動產化的趨勢;而某些動產。如車輛、船舶、航空器等采用不動產的登記規則,使某些動產呈現不動產化的趨勢。我國對特殊動產變動采用的是公示對抗主義模式,采用這一模式在理論和實務界均存在爭議。
二、物權變動的公示模式
現代各國民法上的物權變動,無論采用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還是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一般以交付為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以登記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但關于物權公示的模式卻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立法主義:
(一)公示對抗主義
所謂公示對抗主義,指的是在以法律行為為根據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直接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生效;不動產登記和動產的交付只發揮證明該項變動的作用的立法體例。首先,公示對抗主義充分體現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排除了國家權力對個人私生活的過分干擾,從而拓寬和提升了人的生存境界,使人的意思表達更加充分和自由。其次,在特定物的買賣上,公示對抗主義可以有效地防止一物二賣或一物多賣。再次,公示對抗主義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采用,以法國為代表的許多大陸法系國家民法以及英美國家的貨物買賣法都持公示對抗主義。第四,公示對抗主義在不動產物權變動尚未經公示時,有限制其對抗效力,能夠有效保護善意第三人利益。
雖然,物權變動的公示對抗主義模式具有上述優點,但其弱點更加突出。具體來說,它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物權效力在當事人之間及在第三人之間的效力不同,顯然削弱了物權的效力,不利于明晰財產權利,不利于定紛止爭;二是采用對抗主義的公示公信力無法確立,尤其是對于不動產權利人未登記就不能對抗登記的第三人,而第三人通過登記也不能得知物權的歸屬,這樣對第三人的利益難以保障;三是對抗主義雖然減少了當事人之間的登記費用和省去登記手續及程序的繁瑣,但從另一方面看,第三人進行交易,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和費用去調查交易物的真正權利人,這對交易的迅速便捷和低成本,無疑有妨害。就此,有學者指出:“賦予登記對抗力本為彌補意思主義缺乏外部表征,有礙交易安全之不利。結果是對抗力造成依意思表示已合法成立的一系列物權變動關系被推翻,反而阻礙了流通速度,不利于交易安全。”
(二)公示要件主義
所謂公示要件主義,指物權的公示在物權變動中作為必要條件的立法體例,即未經公示手段的采用,當事人之間就不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公示要件主義從交易安全出發,認為物權變動不能僅存于當事人的觀念中,而是應當以一定的物質形式加以外化,為潛在的交易第三人所認識。
公示要件主義對物權變動采取嚴格的公示手段,實行實質性審查,因而便于統一確立物權變動時間,并將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明確分開,法律關系比較清楚;同時也提高了財產權屬狀況的透明度,有利于維護交易的安全,也使得交易中的信息收集與判斷成本降低,減輕了交易的締約成本。但這一模式偏重形式,缺乏靈活性,并會增加物權變動的旅行費用和登記機構的負擔,可見其登記成本較高,加重了交易的履約成本。
(三)折中主義
折中主義是對某種類的物權變動采公示要件主義,而對另一種類的物權變動則采公示對抗主義。但在采兩種主義的同時,往往有所偏重,或以成立要件主義為原則,而以對抗主義為例外,抑或相反。較為常見的做法是以公示要件為原則,以公示對抗主義為例外。我國民事立法上,即采用的這種主義模式。動產物權的公示以交付為原則,登記為例外;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以登記為原則。
我國法律在對涉及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方面采取了公示對抗主義模式。必然存在以上所說公示對抗模式所存在的缺陷。我國《海商法》第13條規定:“設定船舶抵押權,由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共同向船舶登記機關辦理抵押權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而我國《民用航空法》第16條也規定:“設定民用航空器抵押權。由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共同向國務院民用航空器主管部門辦理抵押權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綜上說明,我國在物權變動問題上原則上是采取公示要件主義,但在涉及以船舶、航空器等準不動產設定抵押權方面,則采取公示對抗主義作為補充。
三、完善特殊動產物權變動公示的建議
我國特殊動產采公示對抗主義模式,由上可知,該模式存在諸多弊端,筆者認為采公示要件主義更為合理。首先,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動產價值巨大,流動性強。因此大陸法系各國對這類動產都實行較為嚴格的管制,如果對這類動產業適用公示對抗制,物權變動不經登記即生效,則不利于國家從登記機關準確地知曉此類重要財產具體的權屬狀態,勢必增加國家對這類財產的管理難度;其次,我國對不動產物權變動采公示要件主義,主要是因為不動產是國家重要資源,關系國計民生、社會穩定,其地位遠比動產重要,不動產交易應處于國家的監控之下,因此采登記生效主義,如果承認不登記也可發生物權變動,就會使國家喪失對不動產市場交易進行監督和管理的有力手段。而特殊動產的價值和作用并不會低于不動產,所以特殊動產也應采公示要件主義,更加有益于保護交易安全。第三,采對抗主義模式會產生幾種不同的結果,例如交付而未辦理登記,未交付但辦理登記,不管哪種情況都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議,不但不利于交易的便捷,反而徒增訴訟負擔。采公示要件主義雖然會增加一定的成本,但是總體上利大于弊,所以對于我國特殊動產的變動公示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
參考文獻:
[1]王軼,物權變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1。
[2]肖厚國,物權變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孫毅,物權法公示公信原則研究[J],民商法論叢(7)。
[4]胡志剛,不動產物權新論[M],學林出版社,2006。
[5]劉傻,劉融斌,完善我國特殊動產物權登記制度的若干思考[J],法學論壇,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