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國
通過近年來審計調查和了解的情況,我們發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病農民的治病負擔、得到農民的積極擁護、反映較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應,但在管理上仍存在一定的誤區和薄弱環節:
一是基金籌集不規范,部分縣(區)為完成參合率,給鄉鎮下達指標,造成有的鄉鎮干部為完成任務墊錢交納,有的則用農民個人門診賬戶結余款沖抵農民繳費,這不但使部分縣(區)年度門診補助醫療費用不實,而且造成少籌集基金,不利于基金的擴資增效。
二是基金專戶管理不規范,如有的財政部門未及時將上級補助款納入基金賬戶管理,有的將提取的風險金、農民繳費收入和財政補助款放在不同銀行,賬戶的分散不利于對基金的管理;此外按政策規定基金只能在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設立專用賬戶,但部分縣(區)卻將基金存在縣農村信用聯社,而未按要求存在固有商業銀行,作為回報有的縣農村信用聯社則為縣農醫局提供辦公設施或經費。
三是風險基金管理不到位,部分縣(區)應提未提風險基金,有的雖然提取了風險基金,但財政部門未設置風險基金科目單獨核算,取得的利息收入也未歸集到風險基金中去,不利于對風險基金的管理。
四是農民享受醫療補助受益較窄、基金結余過大,農民享受醫療補助較低,有的得大病后到縣外治療的,補償比例還不到10%,對于患大病者來說,仍是杯水車薪,與農民的期望心理有很大差距。同時常規性體檢政策落實不到位,按規定,對當年未享受醫療補助的參保人員,應當進行一次免費體檢,但有的未按規定對年內未報銷醫藥費用的參保農民進行免費常規體檢。
五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機構和人員編制不明確,經辦機構體制不順。通過抽查和審計調查我們發現鄉鎮一級經辦機構的工作人員至今沒有落實編制和明確關系,有關人員基本上是借調,部分鄉鎮管理人員變動大,工作不安心。
六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經辦機構工作經費不到位。根據規定,縣級農醫局的工作經費應以本縣農業人口數計算,人均不少于0.5元,鄉鎮農醫所的工作經費以本鄉鎮農業人口數計算,人均不少于1元,但通過抽查和審計調查我們發現除縣本級經辦機構的工作經費基本到位外,鄉鎮農醫所的工作經費基本都沒有到位,且未納入鄉鎮財政預算。
七是鄉鎮衛生院條件簡陋,影響了農民就近就醫。通過延伸審計調查部分鄉鎮衛生院,我們發現部分鄉鎮衛生院條件簡陋,基礎環境較差,醫務人員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醫療設備缺乏。
八是合作醫療基金管理手段落后,基金管理成本較高。通過審計發現縣本級和鄉鎮經辦機構以及定點醫院都未建立健全信息系統,參合農民的個人臺賬都是手工記錄,而未運用計算機進行網絡管理,基層管理人員只能進行簡單的重復性的日常管理工作,不但影響了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準確性和工作效率,而且還增加了基金管理成本。
為進一步規范新農合基金管理,使這項惠民工程更好地服務于群眾,我們建議: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對基金的管理,完善監管機制。各級經辦機構及財政部門要嚴格執行《江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務制度》及有關規定,加強相互銜接,確保基金的規范管理。各級基金監督委員會要加大監管力度,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有效監督,及時糾正基金管理中不規范的問題。
二是應當設立固定的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工作機構,明確機構性質,下達人員編制數,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管理人員隊伍。
三是抓緊配備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管理信息系統,使合作醫療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軌道。
四是應建立各級政府的出資增長機制,提高籌資水平和補償標準,全面建立二次補償機制,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農村居民也要適當提高交費標準,只有籌資高才能保障高。
五是各級農村合作醫療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基金運行過程中基金結余偏大等問題的研究,加強對各地測算起付線、封頂線、補償比例和補動范圍等政策的指導,提高農民的實際受益程度。
六是加大對基層衛生院的資金投入,改善基層衛生院經營狀況差、醫療設備匱乏、人員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提高基層衛生院的醫療水平,確實滿足農民就近就醫的需求。要積極探索定點醫療機構部分住院單病種定額付費模式,努力控制不合理醫療費的增長,切實減輕參合農民因患病帶來的經濟負擔。
(作者單位:撫州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