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元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十八歲的朱由檢剛剛當上皇帝不久,一心想把國家治理好。但當時的政治局面是,北方有努爾哈赤的四十萬鐵騎在長城腳下信馬由韁;西部有已成氣候的下崗工人李自成攻打西安;西南邊還有殺人如麻的張獻忠;而大明政府內部,大小官員貪污成風,吏治腐敗已達柏楊先生所說的“醬缸蛆”程度。此時的明政府,就像吳思先生在他的《潛規則》一書中所批:“崇禎已被李自成和努爾哈赤壓向了深深的‘U底。”

就在這樣一種政治局面和歷史背景下,年輕的朱皇帝還想力挽狂瀾,挽救明政府這座已經觸礁的“泰坦尼克號”。在一次全朝高級干部會上,朱由檢發出了“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的最高指示,發動由官員內部掀起一場“反腐倡廉”運動:鼓勵官員無論職務高低,都可以直接向皇上寫信(或匿名或公開)檢舉揭發在職官員利用職權行賄受賄、貪污腐敗等罪行;對在“雙規”期間檢舉他人者可以將功補過,無過者可以破格提拔,并嚴厲打擊那些壓制上訪的“有問題”官員。崇禎皇帝的這一舉措,滿以為可以治一治那些貪官、庸官和拿錢不管事的官。可是,會也開了,文件也發了,一連數月,大明朝辦公廳一封關于舉報腐敗的信函都沒有收到。那一段時間,朱皇帝可以說天天都在追問有沒有寫給他的舉報信,但每一次都是失望。正在朱皇帝疑惑不解的某一天,太監吳敏說戶科給事(相當于財政部的一個科長)劉云清遞了一封信,但不屬于舉報信范疇。崇禎拿過信拆開,信的內容大致是說,下面的人反映說縣一級的官員特別不廉潔,但這些官員又怎么能夠廉潔呢?上司們考察調研來了要花錢打點,同級之間走訪交流要辦招待;跑官要官,拔擢任用,就連一般的平級調動都得花大把大把的銀子,像這樣做官,不貪不賄,一個月兩三千元的工資,能辦到么?你比如,我劉云清在上個月就辭卻了一個地方官給我送來的三百兩銀子(相當于現在的五萬元人民幣)。我在吾朝財政部工作,級別不過一個正科級,人際關系又不好,尚且有人給我送錢來,何況那些手握升遷拔擢大權的官員呢?皇上可以想一想,一個地方官員行賄已直達大明朝財政部;那么,那些知府衙門、省府衙門、三省六部衙門,又有多少人在明里暗里給他們送錢呢?這不是禿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么?
朱皇上讀罷劉云清的信后,感觸良多,吩咐太監通知群臣召開緊急會議,破格讓劉云清參加,并由劉云清在會上宣讀他的“朝風廉政倡議信”,擬提拔劉云清為僉都御史(相當于監察部長助理,司級干部)。
此次會議從早朝(上午6點)一直開到中午十二點。會上,發言者眾。其中猶以吏部尚書(大明朝組織部長)王永光的發言尤為尖刻。他說,既然劉司長在信中說每年地方官員都要利用上一級官員的“三節兩壽”(端午、中秋、春節、官員和官員夫人的生日)給上司送禮,那么,誰送給誰、送了多少、用什么方式送的,這些都可以舉出實例;還有,你劉司長說不久前有個地方官給你送了三百兩銀子,這個地方官員又是誰?都請劉司長一一例舉出來,不要無的放矢,更不能信口開河。要知道,你說的這些都是朝廷大員,國家棟梁,若是有半點不實之詞,大家可都是學過《大誥》法律的喲?!
王部長這一發言,可謂語驚四座。與會官員們一聽登時腰桿挺了一挺,齊刷刷地將目光投向劉云清。劉云清一看情況不妙,不吱聲了,哼哼唧唧不敢說話。朱皇上看到這種情況,知道劉云清肯定不是這些人的對手,于是宣布散會,將劉云清留下,與他單獨談話。劉云清說,他們要我拿出真憑實據,點出具體名字,我也實在是拿不出證據。為了在皇上面前有個交代,劉云清最后舉了兩件舊事為例,大意為當時這種風氣肯定有貪官,就是苦于自己人微言輕,拗不過那些位高權重的朝廷重臣們。話說到這里,崇禎也只得默默無語了。
在劉云清認為這種吏治風氣肯定有貪官,但又拿不出真憑實據的情況下,當時朱皇上沒有責怪他,并認為劉云清這封公開信具有一定的反腐意義,至少可以說跟自己的“文官不愛錢”保持一致。不久之后,朱皇上又一次召開大明朝擴大會議,又將劉云清這封信提了出來,并親自朗讀這封信的全部內容。當讀到“此金非從天降,非從地出,亦非偷竊,更非假錢”時,朱皇帝放下信件,對劉云清說,那么,那三百兩銀子是誰送給你的你自己應該清楚吧?這時,劉云清見皇上龍顏不悅,知道事情不好說了,戰戰兢兢吞吞吐吐:“我、我……我根本不敢說哇——皇上!”說完,撲地跪下磕頭如搗蒜,伏地哭道:“皇上,我、我只是風聞有人要給我送銀子,其實還沒有到位,就被我、我拒絕了;至于是誰,只有我的下人才知道啊。”崇禎一聽,這一下火了:革去劉云清監察部長助理一職,雙開下崗回家放羊去,永不錄用……
劉云清寧愿被革職下崗,也不愿將實情抖摟出來,這里面有劉云清自己的苦衷。當崇禎皇上三番五次要他交代實情、舉出實例時,劉云清的思想矛盾到了極點。他權衡利弊,萬一將實情曝光,得罪的不只是一個地方官員,不是一兩位朝中大員的事情,而是崇禎皇帝的整個官僚體制,恐怕連自己下頓想吃飯的腦袋還找不著嘴巴呢。
朱皇上的“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的最高指示最終沒能挽救明朝這艘行將覆滅的歷史巨輪。行文至此,浮想聯翩。撫今追昔,悠悠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