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青
當前,村級文化建設中文化資金投入不足、公共文化供給總量偏少等已成為影響農民文化生活的突出問題,特別是村級文化設施不足、文化投入經費得不到保障,已經嚴重影響到農民基本文化權利的實現。如何搞好村級文化建設成為現在無法忽視的問題,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基層的文化干部,本人認為要從三方面入手來搞好村級文化建設:
一是政府要擔負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任,將村級文化建設列入政府議程設置之中,加大對村級文化項目的投入。目前各級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都進行了相應的財政補貼,并通過鄉鎮及村自籌資金的方式,逐步構建覆蓋農村、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客觀地說,盡管各級政府對文化投入力度已極大提高,但經費仍十分有限,如何讓有限的經費發揮最大效能、合理配置基層文化資源與提高農村文化設施的綜合利用率,是進行公共文化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然而在實施過程中覆蓋率與利用率的問題一直很突出,有限的經費往往采用“雨露均沾”的方式下撥,在各村全面鋪開。這就形成了一個怪現象,急需投入的村莊因經費問題無法上規模、上檔次,滿足不了村民的文化需求,而另一些村則資源閑置、無人過問,導致一些設施接近報廢的邊緣。所以筆者認為不能片面強調覆蓋率,而應在考慮具體需求的基礎上做決定,根據實際情況,先做大做強一些樣板,再通過樣板影響、輻射周邊,真正解決農民文化需求問題。
二是村一級組織要轉變觀念,開源節流。由于各種原因,目前全省集體經濟富裕的村莊并不多,絕大多數村的集體收入僅僅來源于承包山塘水庫所得,而所謂的集體經濟富裕村很多也不是真栽了搖錢樹,主要還是依靠土地征用的補償費用。這些收入用于支付一個村的辦公經費或是支付村民的福利就已捉襟見肘、疲于應付,相形之下文化支出這種似乎只是烘托氣氛的東西,由于缺乏來自上面的考核與來自村民福利的壓力,所以往往被排除在議程設置之外。
文化在人類社會中處于重要地位,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著發動機和指揮棒的作用。先進的村級文化建設可以為一個村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增強向心力;提供精神動力,形成凝聚力;提供智力支持,開發創造力,因此村級文化建設對各項建設的運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村干部必須轉變思想觀念,采用多種辦法籌集資金,為村級文化建設創造條件。要充分重視人們在解決溫飽奔小康進程中求知、求新、求樂的要求,積極引導,把人們的時間、精力與金錢等投入到文化建設中,活躍村級文化,豐富村民的精神家園。
三是要豐富村級文化的內容與形式,讓村級文化更活躍。第一,針對農民求知愿望強烈、求知需求多元性的特點,在農村開辦“鄉村大課堂”,把高質量的歷史文化、科技知識、子女教育、健康衛生知識和經商之道等講座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提升農民特別是中青年農民的文化素質,促進農村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助農民共奔小康;第二,隨著網絡文化在農村的興起,文化娛樂受到農民青睞,針對農民求新、求樂的要求,辦好村級網絡之家、健身之家等活動室,使村級文化設施逐步吸引青壯年人的參與,一改過去僅有老年人與婦女參加的局面;第三,充分利用農村的節慶活動與傳統民間文藝,深入挖掘、大力弘揚農村現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資源,使其成為傳播優秀文化的有效載體。
農村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積淀,這些民間文化十分適合農民的認知方式和審美習慣,與農民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民間文化活動的大力開展,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吸引人、融合人、凝聚人與塑造人的目的。
四是要因地制宜,走精品路線。要搞好村級文化建設,應依各地的實際情況而定,不能脫離現實搞指標化,而是根據各村的特點設立適合本村的文化活動,不能盲目跟風,造成資源的浪費。
同時要盡量培養和挖掘本村的文化亮點與特色,做到各個村莊都擁有自己的“主打產品”。
總之,村級文化建設需要大家的共同參與,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調動廣大農民的參與熱情,才能使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浙江省永康市方巖鎮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