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益民
[摘要]近年來,網絡輿論空前活躍,它作為一個重要的民意通道,為推進中國的民主進程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我們仍然不能把民主與憲政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網絡上,因為在網絡輿論活躍的背后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關鍵詞]網絡;輿論;民主
[中圖分類號]D63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4—0038—02
近年來,中國民主建設有不斷加速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一個重要因素發揮著顯著的作用,那就是網絡輿論。相對于傳統媒體的輿論來說,網絡輿論顯得更加活躍,在推動民主進程上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一、網絡輿論激發了國人的民主參與意識,推動了民主制度的進步
民主重在參與。科恩在《論民主》中說過:“民主是一種社會管理體制,在該體制中社會成員大體上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或可以參與影響全體成員的決策。”而通過大眾傳媒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正是公民政治參與最經常、最普遍的一種方式。然而,傳統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傳達的往往是政府和社會精英的言論,即使有少量的民意,也是經過層層篩選、過濾的。而在網上,廣大民眾第一次真正擁有了言論自由,網絡輿論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參政渠道,它激發了人們的民主意識,使人們參政議政的熱情空前高漲。通過網絡,人們可以就共同關心的事情迅速發表意見,形成網上輿論,進而影響現實政治生活,甚至能夠導致制度變革。
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當數孫志剛事件。03年3月20日,畢業于武漢的大學生孫志剛在廣州因外出時未帶暫住證而被錯誤收容并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報》率先發表了關于孫志剛事件的報道,此時其他傳統媒體卻集體“沉默”。但是以人民網為代表的各大網站迅速轉載了“南都”的報道,廣大網民紛紛發表評論和留言,孫志剛的紀念網站也迅速建立起來,短時間內訪問量就突破20萬人次。網上巨大的輿論聲勢震動了中央,案件得以迅速偵破,相關罪犯受到嚴懲。同時,在法學界人士和廣大公眾的強烈呼吁下,6月國務院廢除實施了21年的《收容遣送制度》,代之以新的《流浪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從“收容遣送”到“社會救助”,孫志剛事件使中國民主法制建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在這一過程中,網絡輿論功不可沒。
二、網絡輿論使民眾有了與政府博弈的力量,促使黨和政府轉變執政方式
民主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社會不同層面、不同人群的對話和交流,尤其是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溝通。而中國目前的狀況是上情下達的渠道非常通暢,而下情上達的渠道卻很有限。在這方面,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傳統媒體本該成為反映民意的重要載體。但在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當一些涉及民眾利益的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傳統媒體卻往往保持“沉默”。
網絡的出現使情況發生了變化。網絡空間使包括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在內的普通公眾第一次擁有了話語權。就所關注的事情,成百上千萬網民可以向有關方面或政府施加巨大的輿論壓力。網絡輿論使民眾擁有了與政府博弈的輿論力量,并推動一些事件得到合理解決,在解決的過程中,黨和政府也在逐漸轉變自己的執政方式和執政理念,即由傳統的執政方式不斷向科學的、民主的執政方式轉變。
廈門PX事件是一個典型的案例。2006年臺商投資的PX(即“對二甲苯”,一種化工原料)項目通過國家審批開始在廈門動工興建,此事引起廣大廈門市民的強烈不安。2007年3月兩會期間,廈大教授趙玉芬聯合百余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廈門PX項目遷址建議”的提案,此事由此開始受到廣泛關注。但是當地傳統媒體卻集體“沉默”,于是網絡、手機成為了民眾表達呼聲的場所。在廈門著名的網絡社區“小魚社區”及廈大BBS上,出現了大量關于PX項目的帖子,并引起數以萬計的點擊率。6月1日和2日,上萬廈門市民以集體散步的方式,向市政府表達反對意見。12月初,“廈門網”就此事的調查結果表明,九成市民反對建設該項目。12月中旬,廈門市政府連續兩次召集上百名市民代表舉行座談會,會上90%的代表反對在廈門建PX項目。在12月底,市政府決定將PX項目遷出廈門。
正如一些人士指出的:“(通過這一事件)政府和市民在一起成長”。廈門市政府從最初的漠視、壓制民意到傾聽、尊重民意,并最終向民意妥協,實現了執政方式的偉大轉變。而廈門市民則學會了以理性與和平的方式,表達意見,與政府溝通。在這一事件中,網絡和手機等新媒體將民意匯聚成不可阻擋的潮流,成為事情解決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網絡輿論強化了公民的民主監督權利
在民主制度下,權力必須受到各方的監督。在諸種監督手段中,輿論監督是重要的一環,輿論監督主要是通過新聞媒體來進行。傳統媒體本應成為輿論監督的重要力量,然而它們在現實中卻受到種種限制,其輿論監督職能難以充分發揮出來。這時,互聯網卻異軍突起。網民身份的隱匿和把關的削弱,使得網上民意的表達幾乎不受限制。自2003年以來,中國的互聯網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輿論監督的主流媒體。近幾年來,在孫志剛案、哈爾濱寶馬車撞死農婦案、山西黑磚窯案、太湖水污染案等事件中,網絡輿論為這些事情的公正解決發揮了巨大作用。
2008年6月底才真相大白的“虎照門”事件,再次證明了網絡輿論的強大監督力量。2007年10月12日,陜西林業廳宣布,陜西發現了絕跡多年的野生華南虎,還公布了該省鎮坪縣農民周正龍拍攝的兩張華南虎照片。第二天,網友“第一印象”在網上發帖,懷疑虎照是用軟件偽造的。隨后,質疑聲音陸續出現在國內各大網絡論壇。11月,四川一網友發現周正龍所拍的老虎與家里的老虎年畫極為相似,于是他讓另一網友上傳了老虎年畫。接著一網名“19樓”的網友到印制該年畫的浙江一家印刷廠進行采訪拍攝,這段視頻后來被央視播出。網上輿論的鼎沸引起了傳統媒體的興趣,《人民日報》、CCTV等許多傳統媒體也跟進作了報道。面對公眾和媒體的廣泛質疑,陜西政府一再申明此事不容置疑。但網上的質疑之聲有增無減,越來越多的網民加入進來。2008年6月29日,陜西省政府正式宣布,華南虎照片系周正龍偽造,周以涉嫌詐騙罪被捕,陜西13名官員受到行政處分,事件由此告一段落。
在“虎照門”事件中,雖然傳統媒體也起到相當作用,但自始自終,網絡媒體都是輿論的主導力量。不論是最初的質疑還是幾個關鍵的證據都是網民在第一時間通過網絡發布的,網民那種不屈不饒的質疑和求真精神令人贊嘆。可以說,周正龍和陜西有關官員最大的悲哀不是造假,而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網民和網絡輿論的巨大力量。
四、網絡輿論促進了上下溝通,有利于科學、民主決策
民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決策民主,決策的基礎是充分地了解民意。民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體現,如上訪、投訴、選舉、人民代表的提議等等。另外,傳統媒體也是溝通政府
和民眾,反映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傳統媒體上情下達的功能發揮得很充分,而下情上達卻做得不夠理想。網絡的出現為民意表達提供了一條新的更為暢通的渠道。與此同時,網絡民意也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如今,許多官員紛紛上網,通過網絡來了解民情,采集民意,改進工作。
近幾年來,每年“兩會”期間都是網絡輿論特別活躍的時期。2006年兩會期間,溫家寶在會見中外記者時說:“兩會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單是人民網、新華網、搜狐網、新浪網和央視國際網不完全統計,給政府提出的意見和針對總理本人提出的問題就多達幾十萬條。我從群眾的意見中感受到大家對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種信心和力量。”這段話充分證明了我國高層對網絡輿論的重視。
可見,網絡日益成為政治決策與民意表達相互溝通的平臺,民眾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意愿,促使政府決策更多地以民意為基礎,這就增強了決策的科學性和民眾對政府政策的認同感,這對于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五、網絡輿論活躍背后的問題
當前,中國網絡輿論的活躍達到一個空前的程度,遠遠超出了傳統媒體的輿論表達。然而,在網絡輿論繁榮的背后,也反映出一些問題。
1.網絡輿論具有明顯的局限性。首先,網絡輿論不能等同于社會輿論。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網民數量達到2.98億,居世界第一,但網絡普及率只有22.6%。另外,網民結構也不平衡,城市居民使用網絡的比例遠高于農民,青年群體顯著高于中老年群體。因此,網絡民意還不能代表真正的社會民意。如果單純依靠網絡民意,政府制定的政策很難確保其公正性。其次,網絡輿論具有情緒化的特點。由于網民身份的隱匿和網上管理規范的缺乏,網民在網上發言時往往缺少責任感,因此網絡空間彌漫著情緒化的言論。如果任由這種非理性的輿論蔓延,就可能會導致社會的非理性行為,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再次,網絡輿論會受到虛假有害信息的誤導。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和敵對勢力,在網上大肆造謠誹謗,攻擊黨和政府,嚴重危害社會穩定。法輪功在海外設立網站,進行煽動就是一例。
2.網絡輿論的活躍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民主制度的不完善。這主要表現在政治參與渠道的匱乏上。本來,我國已經建立了各級黨組織、人大、政協、工會、共青團、婦聯、職代會等制度化的政治參與渠道。然而由于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以及制度設計的不完善,這些參政渠道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至于上訪、投訴、舉報等民意通道,則是使用的成本(包括經濟和心理成本)較高,效率較低。傳統媒體由于體制等因素的束縛,也難以充分的表達民意。而網絡因其參與的成本最低而政府管制的成本較高,于是就成為了民眾政治參與優先選擇的渠道,網絡輿論也就空前活躍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輿論的活躍也折射出我國民主制度的不完善。
結語
總而言之,網絡輿論在中國社會轉型這個特定時期,為推動中國民主進程作出了積極貢獻,很多人也把民主與憲政的希望都寄托在網絡上。然而,我們不能對網絡輿論寄予太大希望,畢竟民主建設從根本上說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實現。當然,在民主發展過程中,網絡輿論作為民意表達的一個重要通道,仍將繼續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科恩,論民主C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0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CR3,2009
[責任編輯:李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