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勤
[摘要]世界經濟危機使我國外貿企業在出口方面遇到了機遇與挑戰,這些機遇與挑戰主要反映企業在出口產品、出口產業、出口市場等方面能否主動隨機應變地進行調整、采取措施,能否抓住各國為對付全球經濟危機而出籠的應急經濟政策創造的出口機會。為了減少經濟危機的影響,應該制定出口企業應對經濟危機的實際策略。
[關鍵詞]經濟危機;通貨膨脹;機遇與挑戰;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4—0074—02
當前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受到了經濟危機給自己國家帶來的的巨大影響,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表現說明了這場經濟危機給全球經濟破壞的嚴重性。從剛結束的G20峰會上看到,20國集團領導人同意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提供總額1.1萬億美元資金,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金規模將由2500億美元增加到7500億美元。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增發2500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分配給各成員,以增強流動性。為幫助全球經濟復蘇,20國集團領導人同意在未來兩年內提供2500億美元用于貿易融資,為區域性的多邊發展銀行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貸款支持,這一系列的意向說明各國政府對待此次經濟危機所采取的積極態度。在這種國際大環境下,通過各國的共同努力,經濟復蘇應該不似先前那么悲觀。在這場危機中能夠先行走出的國家中,中國應屬其中很有希望的一員。尤其是中國的出口企業將會有較好的表現,甚至迎來一個發展的小高峰,盡管在這場經濟危機中,中國許多出口企業受到了不小的打擊。筆者認為,中國出口企業在這場經濟危機中的機遇與挑戰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經濟危機將加速出口企業的產品升級
中國的出口產品在世界被共同認定的印象就是物美價廉,這聽上去好像是中性偏褒義詞,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貶義詞。人們認為好產品是歐美、日本的,所以價格理所當然的要高,而中國產品質量雖不錯,但價格是不能太高的,否則,就會去購買歐美產品。這就在產品檔次的定位上將中國產品放在較低的位置上。這不僅使我國產品的美譽度過低,而且也使我國產品單位價格與歐美產品單位價格相差過大,使得企業的利潤與歐美、日本企業相比,顯然是有很大差距的,這種局面不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當前這場經濟危機,由于影響人們的預期收入,人們的需求會受到較大影響。曾經使用高價格、高品位產品的一些人群就有可能轉向購買相對價格較廉的產品,以解決實際使用需要,這就給了我國出口企業帶來了讓他們認識我國產品的一個契機,但是,這部分人在心理上還是不太認可這些價廉的產品的。為了現在和今后能穩住這一消費群體,這場經濟危機也給我國出口企業提出了要解決的新課題,就是如何抓牢這群消費者讓他們成為忠實的購買者?要解決這一問題,產品的品質與形象無疑是一個關鍵點。通過消費者在經濟危機中使用我國產品的過程,達到讓消費者逐步加深了解產品、認知產品,從而信賴產品,形成穩固的消費傾向。在消費過程中,不斷推出新產品、加大科技含量升級產品,有理性地提高產品價格,有計劃地占領較高端市場份額。如果企業不加速抓緊這一機會進行產品升級,等經濟危機一過,人們收入一增加,這群消費者又會回到原來的消費軌跡和地點。這對于我國出口企業來說,就失去了良好的產品升級機會、中高端市場占領機會。
二、經濟危機將加速出口企業的產業升級
中國出口企業按企業規模來看,大多數屬于中小型企業,且處于傳統產業范疇較多。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價值較少,多數以密集型勞動獲取利潤。這些企業的優勢在于勞動力的廉價,缺點也在于勞動力的廉價。因為不少出口企業一直以來由于能夠賺取比國內市場資金回籠快的利潤,常常以價格優勢取得國際市場上的生意訂單,忽略了企業自身的產品技術提高以及產業提升。經濟危機發生后,許多中小企業的應變能力不足,也沒有較好利潤抵擋經濟危機,所以,出現了因經濟危機出口市場萎縮而倒閉關門的結果。筆者認為作為有條件的出口企業要利用此次經濟危機的機會,適當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檔次。要采取兩條途徑實現產品、產業升級。一是在傳統產業內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業生產率及產品合格率,提升在行業內的產品位次;二是淘汰低效率的產業,轉而投向具有高新技術的產業。利用在傳統產業賺取的利潤投資到高新產業賺取相對高額的利潤。臺灣在大陸的康師傅企業在這方面就是比較好的例子。如果國內出口企業不及時做出應對策略,一旦經濟危機過后,將會面臨進口者因中國隨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出口商品價格上升而引起轉向其他產地購買的局面,因為許多傳統產業門檻較低,發展中的國家較容易加入競爭。在筆者看來,所謂的產業升級其實就是新科技、新技術在生產行業的應用,而不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開發的產業。
三、經濟危機將加速調整出口地區的結構
我國傳統出口地區主要是歐美、日本等發達地區,同時這些地區也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地。隨著經濟危機的深度爆發,帶給我國出口企業出口受阻的影響非常巨大,廣東、浙江等地區大批企業因訂單減少或是沒有訂單而生存不下去,工人大批失業。以前這種將雞蛋過多地放在一個籃子的做法正是今后要改變的,因出口地區過于狹窄不利于防范風險。經濟危機的到來需要出口企業加速調整出口地區結構、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和等級。由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危機,減少了進口商品數量,使得許多出口美國為主的企業生產能力出現了過剩,設備利用不足,資金產生占壓,因無力還貸而倒閉。造成的工人失業不僅影響民生,而且還影響國家的安定。出口企業的目標不僅要關注發達國家,也要重視其他國家,通過開發具有類似使用價值但等級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國家的需求。作為一個企業,如果能將產品出口到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抵御風險的能力。這種出口結構調整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增加出口的不同地區;二是細分出口地區內所處的不同層次。增加不同的出口地區是為了擴大出口產品的目的地,減少一地危機企業死的結果。細分出口地區內的不同層次,是為了使產品滿足的顧客群更多樣化、銷路更廣,因為通常發達國家需求的一般產品比發展中的國家的一般產品要求要高,因而價格也高,但是,發展中國家的中產階級以上的消費人群可能也需要與發達國家相同的產品,這樣就為企業產品提供了更多的銷售對象、擴大了銷售數量,減少了因某一國或地區經濟危機帶來的風險。
四、美國歐盟救市政策帶來的復蘇機遇
美國歐盟等國家紛紛出籠解救經濟危機政策,尤其是繼日本、英國央行之后,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3月宣布,將在今后6個月內購進最多3000億美元長期國債;同時進一步購入7500億美元抵押貸款相關證券和1000億美元房貸
公司債券。雖然美聯儲購買國債的舉動與開動機器印鈔票效果一樣,是憑空造出大量美元,以“印鈔票”的方式支持放貸、刺激經濟。其印鈔的后果之一,美國各種債務的“含金量”得到稀釋,長期看美元泛濫將不可避免招致美元貶值,從而加劇市場的通貨膨脹憂慮。這一舉措導致的通貨膨脹,將使得美國本土物價上升,消費者則將希望有更多且價格更低的商品供應市場滿足生活需要。由于美國許多涉及生活用品的產業已經轉移到其他國家而不能自己滿足需求,因此,美國的進口商就會將目光更加多地投向生產成本低廉、且產品質量較好的國家或地區的商品,中國無疑是其首選供應地之一。所以中國的中小出口企業如能抓住這一機遇,及時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就能逐步彌補經濟危機帶來的出口下降的損失,恢復出口生機。
五、出口企業應變的策略
面對經濟危機不可能很快扭轉的局面,出口企業應該根據以上所說的機遇和挑戰做好自己的應變策略,以減少或消除經濟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應對。
1.增加產品功能策略。在原有生產設備、設計能力的基礎上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增加革新產品的科技含量。通過增加商品功能、提高使用價值,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出商品的優越的綜合性能和總體價值。
2.提升企業產業層次策略。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要善于把握時機適當調整產業層次和產研方向。傳統產業在我國固然具有傳統優勢,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這種優勢將會逐步縮小,如果企業生產能力在規模上不能達到一定程度,勢必競爭力會受到影響。因此,逐步提升產業層次、調整生產方向,可以提升競爭力,爭取出口市場的高端消費群。
3.調整出口市場結構策略。在原有的出口市場基礎上,努力開發其他新的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如俄羅斯、印度、中南美、部分非洲國家等地。同時,利用經濟危機造成出口原有產品減少的時機,調整產品結構,開發適合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不同層次消費者的產品,用以滿足消費需求,提高出口商品的適應率。
4.加強出口貨款管理策略。經濟危機會使一些客戶的支付能力受到影響,因此,出口收匯、結匯工作很重要。為了保證出口貨款的安全收匯,在交易商定支付方式時,對經營狀況出現問題征兆的公司,要提高付款方式的安全級別,也就是不用托收一類的支付方式,采用預付訂金現款提貨或保兌信用證方式,提高貨款回收安全性。收回的外匯貨款要及時結匯(特別是美元),以防匯率波動無常影響實際經濟效益。
5.建立出口銷售聯盟策略。經濟危機必然會使一些企業倒下去,也必然會有一些企業在烈火中重生。出口企業要及時甄別客戶在市場上的表現,確定今后重點發展的客戶,建立穩固的出口渠道。企業與進口方要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溝通機制,了解客戶的深度需求,著力發展適應客戶市場的現實和潛在產品,和客戶聯手建立出口銷售渠道滿足市場需求。
綜上所述,出口企業如果能認清形勢,審時度勢地制定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的方案,及時妥當地采取相應措施,經過這次經濟危機后,中國的出口企業將會更加成熟、更加富有創造性。
[責任編輯:李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