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市場觀察網9月13日文章,原題:上海的增長光彩有余但分量不足 每次造訪上海,浦東金融區那新潮的天際線都顯出愈發擁擠。這里鮮有證據能說明金融危機抑制了上海的雄心。為了在明年上海世博會前完工,新地鐵線和房屋正以歷史最快速度建設……眾多訪客離開上海時都充滿了樂觀情緒。
然而,開車經過浦東的摩天大廈時,我突然發現燈光很微弱。我不得不向東道主詢問他們是不是打開了所有的燈,還是根本就沒人在家。有報道說,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出租率僅有30%,而附近居民樓里的生活跡象(或燈光)就更少了。
倉促豎起房屋和新基礎設施后,是否有維持這種增長的計劃呢?
或許上海讓人眼花繚亂,但不連貫的外觀發展帶來很多問題。今年上半年,上海的增長率只有3.3%,在內地31個地區中倒數第二。上海想成為像香港、倫敦或紐約那樣的金融中心的雄心正面臨挑戰。
被提及最多的障礙就是人民幣仍不可自由兌換,還有稅收。中國的稅制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改動甚少。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高達45%。而且如果你在中國生活超過5年,就須按全球收入納稅。在華開辦企業也很麻煩,催稅單會比利潤來的還早。中國的規章制度也是金融行業國際化的障礙,盡管這個國家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國已有7年。
雖然中國巨大的市場具有明顯吸引力,但外國保險公司發現很難開發。據普華永道的消息,外國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從2005年的8.9%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4.7%。問題的部分原因就是取消嚴格地域經營限制的承諾并未兌現。這種保護或許是為了國內利益,但競爭和開放的市場是投資、增長和就業的重要發動機。
中國上周五公布的經濟數據或許讓人欣慰。但對就業增長至關重要的出口仍未顯現復蘇信號。
中國復蘇的弱點是,它需要制定政策去鼓勵創建企業和創造就業崗位,而不是造更多的建筑。或許只有如此,上海浦東的摩天大樓里才會有更多的生氣。▲(作者克雷格·史蒂芬,何晏譯)
環球時報20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