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陸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不斷進行社會主義的軍事變革,開創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在確保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持續提高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能力,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美名聞名于世。本期《我軍新貌》欄目,充分展示了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和武裝警察部隊的雄風。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是三大軍種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在歷次革命戰爭中,都一馬當先。近年來,人民解放軍陸軍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逐步推進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機動型轉變。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建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以步兵為主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在內的合成軍種,形成了適應現代化戰爭需要的合成作戰能力。
1950年,陸軍作戰部隊19個兵團部,70個軍部,總兵力55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步兵部隊,只有少量的炮兵、工兵和戰車部隊。五十年代大規模精簡陸軍員額、減少步兵,發展了特種兵部隊。到1958年,人民解放軍總員額已降到240萬人左右。陸軍編制人數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1/3,約占全軍總定額的54.6%。其中步兵部隊約占陸軍兵種部隊兵力的78%,陸軍中的技術兵種的比例超過了20%。至此,陸軍的諸兵種合成體制已基本形成,并初步具備了在現代條件下履行協同作戰任務的能力。
陸軍合成體制的發展。1985年整編后,陸軍占全軍總定額的47%,陸軍中的技術兵種的數量第一次超過步兵。建軍82年來,通過大規模地精簡整編,陸軍的步兵進一步減少,技術兵種不斷增加。集團軍建制內充實了大量的特種兵部隊,將原軍區所屬裝甲兵全部、炮兵和工程兵大部編入集團軍,與原軍屬兵種部隊統一整編為集團軍屬坦克師(旅)、炮兵旅、高炮旅、工兵團、通信團;擴編了防化、運輸分隊,有的還增配了陸軍航空兵部隊和電子對抗分隊。各兵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集團軍的火力、突擊力、機動力、防護力和快速反應能力都有較大提高,整體作戰威力空前增強,可快速組編和獨立執行戰役作戰任務。實現了從單一步兵到多兵種的合成,基本上達到了機構精干、指揮靈便、兵種齊全、協調配套、裝備精良、反應快速、戰斗力很強的要求。
陸軍由步兵為主的步兵軍到諸軍兵種合成的集團軍,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1985年我軍在淘汰騾馬化時,集團軍的試驗已經成功。于是,對陸軍編成實行了全面改革,取消了以步兵為主的步兵軍的編制,組建了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電子對抗兵、步兵、防空導彈兵、航空兵等諸軍兵種合成的集團軍。
集團軍的組建,使陸軍部隊的火力、機動力、突擊力、防護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全面加強,整體作戰威力和獨立作戰能力得到提高。
集團軍的火力打擊力量,是由壓制炮兵、反坦克炮兵、防空兵和陸軍航空兵的武裝直升機共同組成的。火炮有迫擊炮、榴彈炮、加農榴彈炮和火箭炮等多種型號。相當一部分火炮已逐步改裝為自行火炮,成為“戰爭之神”的主體裝備。
過去那種靠望遠鏡、計算盤等簡易的炮兵手工指揮方式,已被包括地面雷達、炮校直升機等聲、光、電等綜合觀測手段所取代,保證了炮兵支援火力打得快、打得準、打得狠。
反坦克導彈已經成為打擊敵裝甲目標的主戰利器。集團軍的反坦克導彈,有的可以單兵攜帶,隨時展開;有的可裝車運載,水陸機動;還有的可以裝配在武裝直升機上,它們與反坦克火炮一起,構成了遠、中、近相結合的反坦克火力配系。
現在,中國集團軍已初步形成了地面突擊力量、火力打擊力量、作戰保障力量和后勤技術保障力量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的力量相互支持,有機配套,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作戰系統。我陸軍已掌握了擔負未來陣地主戰場的作戰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