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紅
胡錦濤主席指出,“熱愛人民,就是要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為人民無私奉獻。”我軍是人民的軍隊,來自于人民、服務于人民,人民群眾是我軍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是官兵團結奮斗、無私奉獻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加快實現軍隊建設跨越式發展的今天,大力培育和弘揚這一核心價值觀,保持我軍與人民的血脈聯系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指出:“這個軍隊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所有參加這個軍隊的人,都具有自覺的紀律,他們不是為著少數人的或狹隘集團的私利,而是為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著全民族的利益,而結合,而戰斗的。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的宗旨。”在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革命軍人胸懷救國救民之志,無私無畏、浴血奮戰,把人民從外強凌虐、軍閥混戰的境況下解放出來,打下了屬于人民群眾的紅色江山。和平時期,他們不計名利、甘于奉獻,以“苦了我一個,幸福千萬家”為榮,從茫茫戈壁到遠海礁盤,從重點工程建設到搶險救災,哪里最危險,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子弟兵的頑強拼搏的身影。軍人犧牲何止在戰場,蘇寧、李向群、楊業功、邱光華,一個個閃亮的名字照徹中國軍隊邁向現代化的征程。我軍成立80多年來,全軍將士把熱愛人民作為最根本的價值追求,用鮮血和汗水書寫了服務人民的壯麗篇章,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尊重和依賴。
子弟兵熱愛人民、服務人民,因為人民是力量之源、勝利之本。在希臘神話里有位大力士叫安泰,他力大無比,戰無不勝,是所向無敵的戰神,然而一旦離開大地,他就會失去神奇的力量,敗在敵人手下,因為他的力量來自大地母親。如果把人民軍隊比作安泰的話,人民就是大地母親,脫離人民群眾必將軟弱無力,而如果能夠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能立于不敗之地。淮海戰役中,我軍在數量和裝備上都遠遜于國民黨軍隊,卻能夠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取勝,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原因何在?陳毅元帥一句話道破天機:“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指揮淮海戰役的國民黨將領杜聿明感嘆:“敗在敵人手里可以挽回,敗在老百姓手里,再也無法挽回來了!”無數耳熟能詳的事例生動詮釋了人民對子弟兵的魚水深情:沂蒙紅嫂用乳汁救助傷員,蘇區百姓送郎當紅軍、送兒上戰場,無數老百姓在敵人的刺刀面前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掩護我軍傷員……我軍戰勝敵人的整套戰略戰術,都是以人民群眾的直接參加和大力支持為前提的,正是因為有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我軍在裝備落后、強敵圍剿的不利形勢下擁有了“千里眼”、“順風耳”,有了最可靠的大后方,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成就了震驚世界的驕人戰績。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軍所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同時,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分配形式和生活方式、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也日趨多元。這些變化一方面為部隊全面建設和官兵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平臺,另一方面也對官兵保持政治堅定和道德純潔帶來了負面影響,對官兵進一步堅定熱愛人民的價值取向、永葆人民子弟兵的政治本色提出了挑戰。如何在社會勞動商品化的環境里甘于無私奉獻,如何在強調個人價值的氛圍里服從部隊建設大局,如何在消費文化大行其道的情況下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等等,都是我們必須認真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新世紀新階段,我軍官兵踐行熱愛人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牢記人民軍隊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保持和發揚我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履行好新時期我軍“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的歷史使命,為人民群眾整體、長遠利益的實現保駕護航。

首先,要牢固樹立人民利益為本的觀念。人民是軍隊之母,脫離了人民,軍隊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首先必須解決好為誰服務這一根本問題,使服務人民成為官兵自覺的價值追求。當前,官兵中“80后”、“90后”比例逐年增大,他們普遍思想活躍,自我意識較強,大局觀念、犧牲精神較弱,因而通過教育引導使官兵樹立人民利益為本的觀念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要通過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教育,不斷強化官兵的宗旨意識,強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觀念,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作為考量個人價值的主要尺度;要通過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習,以馬克思主義戰爭觀武裝官兵,使之深刻認識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我軍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從而增強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要針對社會上的“金錢至上”、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觀念加強引導,提高思想免疫力,使官兵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
其次,要提高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把熱愛人民的要求落到實處,最根本的就是要履行好肩負的職責使命,完成好黨和人民交給的各項任務。胡錦濤主席在十七大報告中要求我軍 “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加快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做好軍事斗爭準備,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為維護世界和平貢獻力量。”我軍職能由應對傳統安全威脅向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拓展,一方面要求我們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強軍事訓練,提高我軍信息化條件下執行作戰行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我們積極應對恐怖主義、跨國犯罪、民族矛盾、自然災害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提高我軍執行非戰爭行動的能力。汶川大地震,凸顯了提高軍隊非戰爭行動能力的重要性,索馬里海域的護航行動,展現了我軍的海上作戰能力。相對于戰爭行動而言,非戰爭行動任務更頻繁、更緊迫。完成好多樣化軍事任務,要引導官兵樹立綜合安全觀,正確認識國家的生存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的關系,提高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要在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中發揚我軍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做到來之能戰,戰之能勝;要建立健全各種方預案,完善硬件設施,提高應急反應能力,確保在人民群眾危急的時刻能夠招之即來,迅速展開行動。
第三,要大力弘揚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軍人的價值在哪里,無怨無悔做奉獻”。強烈的奉獻意識和犧牲精神,是在我軍長期以來形成的寶貴品質,也是踐行服務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面對新時期市場經濟和多元化價值觀念的挑戰,必須要在官兵中唱響奉獻的主旋律,弘揚不怕吃苦、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一要正確對待利益得失。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熏陶官兵,增強他們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的責任感、使命感,引導他們跳出個人利益的小圈子,多從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的角度衡量得失,在奉獻中實現個人價值。二要培養艱苦奮斗的作風。軍人的職業特點,決定了軍人必然與艱苦為伴。要通過嚴格的訓練演習和急難險重任務磨礪官兵意志品質,強化“以苦為樂”、“以苦為榮”的氛圍,引導官兵突破極限、超越自我,提高適應能力,形成過硬作風。三要樹立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加強軍營精神文明建設,用良好風氣引導官兵,用先進典型的高尚情操感染官兵,實現凈化思想、純潔道德的目標;弘揚雷鋒精神,急人民群眾之所急,積極為地方群眾排憂解難,促進雙擁共建工作的開展;加強條令條例和法規制度學習,加強監督檢查力度,杜絕軍民糾紛,維護與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