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新 桂劍國
軍民融合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指出,“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軍民融合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積極探索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擴大國防與經濟兩大領域的利益交匯點,是貫徹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內容。
一、軍民融合是實現富國與強軍的根本途徑
當今時代,世界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之中,隨著科技與產業革命的突飛猛進,全球范圍內的新軍事變革方興未艾。這就勢必要求將軍民融合作為一項系統性的戰略工程加以謀劃,從而在思想、制度設計及資源保障上,為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提供強力支撐。
眾所周知,在高技術領域,軍事技術和民用技術原本沒有明顯的界限,大部分高新技術都具有軍民兩用的特性。許多軍事先進技術的發展已越來越依賴于民用市場的推動,進而很快運用于軍事裝備的發展。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一直以來將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使軍用產品與民用產品的研發與制造盡可能地建立在國家統一的工業基礎之上,從而既發揮了雄厚的民用規模經濟與民間技術創新的優勢,又促進了技術完善、降低生產成本和國防費用,取得了“一舉多贏”的綜合效益。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在領導國防和經濟建設中始終致力于探索“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路子。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戰略思想。20世紀60年代初,中央軍委制定了國防工業要實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的方針。1982年,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國防科技工業要貫徹“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民養軍、軍品優先”的16字方針。江澤民同志曾多次強調,“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和建立強大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兩大戰略任務”,“寓軍于民,是把這兩項戰略性任務有機統一起來的重要舉措”。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當前,我國正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進行經濟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需求與資源保障相對不足的矛盾將會長期存在,只有強調將國防建設經濟建設相互融合協調發展,才能使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既滿足軍事需求又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
當前我國國防整體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在和平時期,不能以延緩經濟發展的辦法建設現代化國防工業。國際現實告訴我們,僅靠引進技術來提高我國軍事技術水平,只能做一個技術跟蹤者,是永遠要落后的。國防現代化建設也沒有必要什么都從頭做起,另起爐灶。現代國防工業不僅是由國家主辦的戰略性產業,而且是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組織社會資源參與的動員性產業,應該堅定地把國防工業的發展建立在整個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之上。直接采用成熟的民用高新技術成果研制新武器裝備,直接采購經過民用考驗而且滿足軍事要求的“貨架產品”,同時讓民用高新技術企業參與軍品科研、生產的競爭,有利于軍民科技之間取長補短,提高科研水平和效率,縮短軍事技術研發周期。綜上不難看出,降低新裝備研制費,采購費和維護費,盡快形成戰斗力,實現中國特色新軍事變革“跨越式”發展,都有賴于軍民融合這一捷徑。因此,不斷改善軍用和民用兩種工業基礎之間的融合度,擴大和增強國防科技工業基礎,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未來軍事需求,既關乎著國計民生,更關乎著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全局。
二、軍民融合過程中的現實制約瓶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大增強,“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成效顯著,但體制機制等問題仍制約著融合的廣度和深度。當務之急是在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軍隊人才培養和軍隊保障等領域加大融合,盤活全局。
1.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領域存在體制壁壘。我國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是仿照蘇聯模式建立的,其特點是集中壟斷,與民用科研生產幾乎完全隔絕。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這種體制曾做出過重大貢獻。今天,時代條件變了,這種體制因投資低效而制約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必須引入競爭,打破壟斷,促進國防科技工業向軍民融合轉型。

2.軍隊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面有較大缺口。目前,全國在28所地方高等院校設立了國防生選拔培訓機構,數千名莘莘學子加入后備軍官行列,并開始從地方招收士官和文職人員,初步形成了人才培養軍民融合的局面。但從總體看,軍隊高素質專業人才缺口依然很大。因此,除了通過軍事院校、部隊實踐和自學成才等途徑之外,還應當將軍事人才培養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依托國家教育的大系統,借助國民教育優勢和地方科技優勢,通過攜手培養、聯合科研等方法,把軍隊人才培養與國民教育結合起來,造就更多更好的高素質人才。
3.軍隊社會化保障與形勢任務仍有差距。軍隊保障是軍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離不開社會的經濟條件。信息化戰爭消耗量驚人,保障規模擴大,保障需求結構也日趨復雜,任何一支軍隊都不可能包攬所有保障任務。我軍20世紀90年代初曾明確提出“逐步形成軍民兼容的后勤保障體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保障機構重疊、保障資源分散的現象未能徹底改觀,必須加快依托社會實施保障的步伐,走勤儉建軍的精兵之路。
三、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1.增強軍民融合的戰略思維能力。 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軍地雙方必須善于用系統的、辯證的、發展的戰略思維眼光看問題,立體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問題,變單向性思維為系統性思維。把經濟社會工程和國防軍事工程、民用設施與軍用設施、邊防建設與邊疆建設擺到“一體兩面”、“等高等重”的位置上來謀劃布局,充分體現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全面性。要以開放的思維和視野面向整個社會,積極尋求地方人才、技術、資金、設施、資源等方面的支持幫助;要以開放的胸襟和心態向地方共享共用部分軍事設施,增強軍地互動、軍地交流、軍民往來,鞏固、深化軍政軍民關系。推進軍民融合發展,軍地雙方要善于審時度勢、超前打算,考慮問題應有前瞻性、長遠性、可持續性,積極掌握軍民融合式發展的主動權,未雨綢繆、提前謀劃,既抓住當前的局部問題,又考慮長遠的全局利益,強化軍地雙方關聯度,把好軍民融合大方向,找準軍民融合切入點,確保軍民融合的高質量高效益。
2.走集約化軍民融合道路。要堅持在軍民融合過程中,能利用民用資源的就不自己鋪攤子,能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體系的就不另起爐灶,能依托社會保障辦的事就實行社會化保障,有效避免軍地重復建設、分散建設的現象,促進國防資源和民用資源的相互融合和優化配置,使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生產力和戰斗力,軍地攜手走出一條投入少、效益高的發展路子。為此,必須積極搭建軍地資源共享平臺、軍民融合信息平臺,廣泛建立軍地兩用人才庫、軍地通用高新技術信息庫等,達到資源共享、成果互用。國防建設則要充分利用地方在信息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把“戰場建設”寓于經濟建設之中,把軍事人才培養寓于國民教育體系之中,把后勤保障寓于國民經濟體系之中。
3.建立健全軍民融合的體制機制。胡錦濤主席曾經指出,一些體制機制上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成為影響軍隊建設的關鍵因素。要從根本上推動更高層次的軍民融合,必須本著需求牽引、政府主導、市場驅動的原則,把體制機制建設作為關鍵,沖破體制瓶頸,來盤活全局。為此,一是要完善軍民融合的頂層設計,使社會發展規劃與軍隊戰略規劃在體制上實現對接,通過科學統籌和軍地合理分工,提高發展規劃的軍民融合度。二是要設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軍民融合協調機制,建立軍民融合領導決策機構,建立各種聯席會議制度、合署辦公制度和定期溝通制度;三是要完善工作運行機制,應將軍民融合以制度形式納入地方黨委、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職責中,納入黨委政府年終工作考評內容,納入人大監督執法范疇;四要完善軍民融合拓展機制,要將軍民融合的功能地位從戰時應戰、平時服務拓展到戰時應戰、急時應急、平時服務上來,從而促進軍民融合更高更深地發展。
4.完善軍民融合的政策法規。當前軍民融合發展面臨的指導不夠有力、關系不夠順暢、責任不夠明晰、監督獎懲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總的根子在于規范指導軍民融合的政策法規不夠完善。必須依據《憲法》、《國防法》、《國防教育法》等,抓緊制定關于軍民融合的地方性政策法規,對現有政策法規進行認真審查,所有不利于軍民融合式發展、軍地一體化建設的,都要及時修訂或廢除,為軍民融合式發展掃清政策法規障礙,使軍民融合深化、細化、具體化為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政策法規,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融合道路。為此,在政策完善方面,一是要制訂適合軍民融合的投資政策,吸引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軍民融合建設;二是要完善打破軍品市場壟斷的政策,將競爭真正引入到軍品生產領域;三是要建設軍民融合的利益補償政策,從而切實調動相關單位參與軍民融合的積極性。在法規完善方面,一是要盡快研究出臺武器裝備采購法、國防動員法、民營企業參與國防建設條例等法規,為推進軍民融合拓展新的法規保障形式;二是要及時修訂完善與軍民融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國家基本建設法、企業法、物權法、教育法、社會保障法、交通戰備條例、人民防空法等,為推進軍民融合提供新的法規支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