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輪胎特保案一石激起千層浪,攪亂了世界輪胎市場。不僅中國輪胎企業決定集體提高輸往美國的輪胎價格,在華生產的外國輪胎制造商也在考慮以他國產品替代中國產品出口美國,正像美國媒體所說的那樣,美國政府對中國輪胎征稅,最終是要美國消費者埋單。
韓國《朝鮮日報》15日報道說,韓國最大輪胎制造商韓泰輪胎和錦湖輪胎日前表示,他們將以在越南和匈牙利工廠生產的輪胎,取代在中國生產、輸往美國的輪胎。韓國是繼日本、法國、美國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輪胎生產國,在中國的生產比重高達40%。受美國輪胎特保案的影響,連日來韓國輪胎企業的股價一直動蕩不安。韓國業界認為,此次美中輪胎貿易摩擦將對韓國企業造成巨大影響。
美國輪胎制造商也將遭受沖擊。美國兩大輪胎制造商固特異公司和固鉑輪胎橡膠公司都在中國生產銷往美國的輪胎,固鉑公司原計劃今年進口250萬個中國產輪胎,明年增至400萬個,該公司公開反對政府對中國輸美輪胎征收重稅。
另一方面,有媒體透露,不少中國輪胎出口企業請求提高輪胎出口退稅,同時決定集體提價,以應對眼下危機。業內人士表示,如果不集體提價,就只能集體虧損。
《華爾街日報》評論說,最終購買這些輪胎的消費者將成為征稅后最大的受害者。中國產品退出美國市場后,其他國家如印尼和巴西的廠商需要好幾個月才能彌補這塊市場缺口,銷售商尋找替代資源也耗費時日。美國國內廠商一直生產高端產品,要想在低端市場分一杯羹,則需要更換生產線,過程復雜而且昂貴。很多廠商表示,在美國國內生產低端輪胎根本不賺錢。孟菲斯一家大型輪胎進口商Del-Nat輪胎公司負責人梅菲爾德預計,“60天之內輪胎價格將顯著上漲。”入門級輪胎價格可能提高20%-30%。據統計,美國市場上低端輪胎價格一條為50-60美元,而高端輪胎為200-300美元。
德意志銀行證券分析師拉齊說,對中國產輪胎征稅來得不是時候,可能加劇市場的動蕩。因為在經濟衰退之下,很多公司的庫存都很少,同時美國輪胎廠商正在削減產能。2005年北美地區的產能為3.7億條輪胎,現在只剩下4000多萬,可是需求卻在慢慢回升。
彭博新聞社15日報道說,很多輪胎廠商和其他企業不滿政府決定。由沃爾瑪、塔吉特等大型零售商組成的零售業負責人協會發表聲明,對奧巴馬的決定表示失望,并提請政府下次做決定時“明智”些。▲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管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