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匆忙上陣 眾媒體七嘴八舌
●本報駐日本、美國、韓國、英國、加拿大、德國記者聯合報道
鳩山由紀夫16日率民主黨上臺,他是自1868年明治維新后日本設置內閣以來的第60位首相,而建國233年的美國總共才有44位總統。日本社會昨天懷著復雜的心情經歷了民主黨與自民黨的政權更迭,這次交接被看成是該國二戰以來“最徹底的一次”。然而,臺上是毫無執政經驗的民主黨,看著他們的是西方世界最沒耐心、動不動就要求換首相的日本選民。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社會對國家的衰退焦躁不安,現在鳩山新政府的命運令很多人為之捏了把汗。鳩山沒有一根能瞬間就帶來驚奇的魔杖,未來的關鍵還是日本國民是否肯給他的政府足夠的機會。僑居東京的中國國際問題專家庚欣16日對《環球時報》說,日本選民選擇了變革,就必須迎接變革代價和可能帶來的痛苦。他同時認為,亞洲不能出現一個因快速衰退而憤怒的日本,中國應祝愿日本變革成功。
“鳩山號”啟動
9月16日,鳩山由紀夫正式當選日本首相。美國福布斯網站16日以“日本改變,亞洲隨之改變”為題評論說,“后冷戰秩序的巨大轉移在日本開啟”。當天下午參眾兩院計票結果公布,鳩山在眾院的480票中獲得327票,參院的242票中得到124票,掌聲響起后鳩山由紀夫一直緊繃的表情才終于放松。按程序,鳩山奔赴皇宮獲得天皇認可并公布內閣名單之后,民主黨主持日本政壇的序幕正式拉開。當晚記者會上,鳩山一方面低調表示新政權的設立僅僅是民主黨執政的開端,是日本歷史新的轉換點,同時高調宣布將同黨員一起開創日本政治的新時代。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前首相麻生頗感失落地發表了下臺演說,很不情愿地離開了首相官邸。由于自民黨選舉慘敗,下臺后的麻生可能面臨黨內追討,唯一令其感到安慰的或許是16日守在官邸外的120名喜歡漫畫的“麻生迷”。
16日,東京股市對新政府反應平淡,日經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上漲0.52%。但對新內閣的成立,日本媒體和民眾情緒復雜,褒貶不一。日本電視臺政治部長粕谷賢之稱,從期待的角度可以稱新內閣為“刷新內閣”,但冷靜地說,鳩山內閣還可以被稱為“未知內閣”。因為民主黨沒有執政經驗,也無從知曉鳩山新政權是否真能推進并實現他們提出的政權公約。《朝日新聞》16日刊登了一幅漫畫,對鳩山新政發出警示。漫畫中鳩山身穿大斗篷,頭戴尖頂高帽,手持魔杖。漫畫說明為:“世上奇妙的故事”終于要開始了,誰也不知道故事的結局會怎樣?雅虎日本網站論壇上有人祝賀鳩山,希望能把日本建成讓國民日子更好的國家。右翼網站2ch上則有人稱,鳩山內閣在開始的那一天,“日本就變成了中國的養子”。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日本民眾中,大多數人對鳩山抱有期望。
日本媒體給鳩山新政權提出了各種要求。《朝日新聞》希望鳩山新政權首先勾畫東亞無核化具體藍圖,然后要求所有擁有核武器國家都承諾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產經新聞》則要求鳩山會見奧巴馬時,必須明白美國的擔憂。
16日的《產經新聞》說,“鳩山號”終于出發了,但船上的大多是沒有經驗的人,今后是否經得起風浪還很難說。由于民主黨是第一次掌權,很多閣員和議員都是新面孔。各政府機構的工作人員都在忙于了解各位大臣和有業務往來的議員。民主黨的川端達夫就任文部科學省大臣,工作人員對其情況一無所知,忙于在網絡上檢索“川端達夫”。《每日新聞》說,超過140名新當選的民主黨眾議員15日在東京參加了培訓課,民主黨代理黨首菅直人等登上講臺,向這些新手具體解釋當議員的基本要求。
國內外不信任感籠罩新政府
CNN16日說,眼下不太清楚的是,在鳩山領導下,日本將走向何方,“該國尚未擺脫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失業率創下歷史新高,無家可歸者也是如此。悲觀和煩躁籠罩全國”。日本共同社16日的人物特寫文章說:日本新任首相出身政治世家,他有著工科的學院背景,經常被視為一個安靜的學者典型,不太適合搞政治。62歲的鳩山因其獨特的思維方式、有時是非常規的行為而博得“外星人”外號。文章還說,鳩山經常被稱為小澤的“傀儡”。英國《泰晤士報》題為“日本新首相鳩山尋求變革——但他會逐漸軟化嗎”的文章說,鳩山被稱為“軟冰激凌先生”。他會使日本恢復活力嗎?或者,在冉冉上升的太陽照射下消融?他的政治平臺建立在福利支出和免費教育的基礎上。他還夢想有一個使用單一貨幣的亞洲共同體。
《日本時報》題為“無藥可救”的文章以灰暗的筆調寫道,在經歷近20年的糟糕政策選擇之后,以麻生太郎為首的自民黨被趕下臺。但是,選舉承諾和政治現實使得實質性改變將是微乎其微。對國內經濟來說,這或許只是跳出火海又掉進鍋里。文章稱,民主黨和自民黨在執政上的相似性表明改革象征意義多于實質。“自民黨看管著政治人物、官僚及大企業組成的‘鐵三角。現在,民主黨承諾‘鐵飯碗,增加福利支出,而這有賴于不同形式的強制再分配。不論怎樣,都是某些群體得到特權或好處,而付出代價的是其他人”。
韓國《文化日報》稱,希望打開韓日關系的新時代,但中日關系已經到了稱為蜜月的程度,雙方交流突變給韓國在東北亞的立足空間和角色產生的影響令人憂慮。韓聯社說,韓日關系非常復雜和微妙,到處潛藏著將春光明媚的天氣突然變成狂風暴雨的危險因素,根本原因就是日本侵略韓國的歷史。最令人擔心的是,日本政客無聊的時候就放出狂言。鳩山的政治信條是“友愛”。友愛積累起來很難,但崩潰卻是瞬間的事情。《紐約時報》16日的文章把美國稱為日本“最親密的盟友”,而鳩山“聲稱要重新定義日本與美國的關系”。類似的擔心成為美國媒體最關注的部分。《日本時報》16日則認為,在東北亞,日本被敵對國家或潛在的敵對國家包圍,日本人的焦慮十幾年來一直上升,在這種環境下,沒有一個政府會破壞50多年的國家安全體系基礎,尤其是這種盟友關系運轉良好。文章稱,改變這種關系有什么替代選擇?東京拿什么來增強同北京的關系?“兩國關系自小泉下臺后一直在改善,其后任一直避免參拜靖國神社以免觸怒中韓”。
日本的社會耐心是最大變量
鳩山愛說一句話:政治就是友愛,但日本社會似乎缺乏足夠的友愛一直等到他創造出經濟奇跡。美聯社說,民主黨面臨振興日本經濟和應對其他復雜問題如老齡化、人口萎縮和國債膨脹的巨大壓力。在失業率居高不下和工資下降的背景下,公眾對經濟表現不會有多少耐心。CNN說,民主黨在競選宣言中說,它將每年向每戶家庭每個孩子支付3000美元鼓勵婦女生育,還承諾給失業人員找工作發補貼。但問題是錢從哪里來。
日本人煥發政治熱情踴躍投票表達了對變革的渴望。但變革經常需要付出的犧牲精神恰恰正在日本年輕人中失去。《華爾街日報》2008年底曾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拒絕升職,日本人變懶了?文章說,日本曾經以其擁有不斷進取的“上班族”而自豪,但現在,企業管理者正與一個新現象做斗爭:許多年輕員工在避免最佳晉升機會,甚至放棄提薪而選擇那些需要承擔最少責任的平淡工作。一家咨詢公司2008年研究發現,只有3%的日本員工表示他們在盡全力工作,在18個受訪國家中比例最低。作為這種時代的一個表現,講述無進取心上班族的漫畫系列《宅男上班族》出乎意料地成為2008年的熱門書。
由于社會失去耐心,日本首相很難順利任滿,在鳩山之前,麻生、福田、安倍都中途被換下。英國東亞問題學者雅格斯說,很多人都說日本是亞洲的西方國家,但在歐洲人看來,日本只是在明治維新之后從西方獲取了一個政治體制的外殼而已,其東方性的政治色彩、文化思想和歐洲有著很大的不同。他認為,日本不同利益的財團和政團,影響力已經滲透到國家的行政決策當中,任何一個新首相都很難抗衡。而日本政治的動蕩帶來經濟的不穩定和政策的搖擺,已經讓日本失去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鳩山如果沒有改觀的話,情況還會更糟,這也會讓日本的國際形象受到影響。
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員高洪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日本這次變革可以說是1955年體制結束后變化最大一次。日本民眾現在對鳩山政府的心情既有期待又有不安,這兩種心情并不矛盾,而是一種對政府的壓力,如果新政府不能實現競選承諾,不能讓百姓得到實惠,就會變成讓其下臺的力量。高洪說,在亞洲體系中,中國和印度迅速崛起,而中印憑借人口和國土等硬件,長遠來看很可能將日本變成三明治的夾心,日本社會早就對此有焦躁情緒,尤其看到中國的快速發展,日本心態非常不適應。日本著名作家五木寬之就提出‘日本應當優雅地說笑,向北歐那些國家學習。日本是中國的鄰國,也是世界上的大國,中日關系經過了起伏,現進入戰略互惠時期。“我們樂見日本政府相對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