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強
[摘要]“保障性”住房等中小套型住宅應成為住宅建筑設計與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中小戶型居住功能空間適宜尺度靈活可變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610102-01
一、住宅產品的技術路線是與國情及社會發展趨勢相適應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住宅建設數量、質量成績空前,技術進步顯著。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加快了步伐,大量人口往大中型城市集中,使得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嚴重不足。針對各地房價過快上漲,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矛盾突出等問題,并為促進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特別是“國六條”第一條措施:“切實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重點發展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在政府引導理性消費的前提下,對新的居住觀念和功能需求的“保障性”住房設計的探討是很有必要的,“保障性”住房等中小套型住宅應成為住宅建筑設計與研究的重點。
二、轉變觀念,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質量內涵
在住宅建設中樹立科學發展觀,真正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質量的工作正在起步,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科學的建設方針和消費觀念是首要、關鍵的問題。僅以擴大戶型面積、美化室外環境不能在本質上提高住宅產品的水準,從開發、消費行為層面分析,也屬高投入低產出,更不符合建設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科學發展觀。
“保障性”住房戶型小,不等于低標準、不等于不實用,也不等于對大戶型的簡單縮小和刪減,在追求生活品質的今天,只有提高住宅質量,提高住宅性價比,才能保證“保障性”住房的質量。要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品質和適應性,應該抓住影響和決定這些指標的關鍵因素,通過對關鍵因素的優化設計,達到“克服面積局限、優化戶型”的根本目標。即使小面積,只要通過精細化設計,依然可以創造出優質的居住空間,新“保障性”住房應具備居住的舒適性,空間功能的靈活多變性來滿足人們對居住質量的要求。“保障性”住房需要精心規劃、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精心管理,既能使住宅符合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又能使居民居住在功能、性能良好的住宅內。
三、關于“保障性”住房的幾點思考
1、在多年來商品房實行的一些設計規劃發生了變化。如暗衛生間大量出現;起居與睡眠休息空間不再明確分開,或沒有專設的起居室等。
2、一些現行規范或規定中的要求、規定受到“挑戰”。如在有些設計出現起居廳(甚至用作休息的空間)可以被穿套;無自然采光的大面積“黑”廳重被啟用,甚至有些在日照標準上出現松動等。
3、絕大部分“保障性”住房以毛坯房為主而未考慮按精裝修設計,住房產業化程度低,造成廚衛等空間使用率低,大大影響了居住質量。
上述這些問題和情況是在國家提出建設“保障性”住房政策后出現的,既反映此前相關設計、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也有許多是新形勢下提出的新情況與新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正確抉擇,及時應對,在實踐中探索,這也是中小套型住宅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必須引起關切與重視。
四、就保障性住房的設計提出的幾點建議
(一)居住功能空間應采用適宜的尺度。建立科學的居住觀、消費觀,以人為本,以環境條件為依據,研究居住功能空間適宜尺度是保持住宅建設持續、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科研工作。適宜的空間尺度套內各功能空間應根據主要家具、設備、設施,人體和操作活動三部分所需面積組成,并進行有機組合,保證該空間面積緊湊合理。中國城市住宅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在進步中歷經波折,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然而在全面科學發展觀指引下,要總結歷史的經驗,在建設和諧社會思想指導下,確立21世紀中國城市住宅的發展路徑,進行“保障性”中小戶型住宅功能空間適宜尺度的全面研究與探討十分重要。
(二)提高面積利用率和空間使用率。“保障性”住房主要以中小戶型為主,在合理考慮各區功能的同時,還要做到室內流線順暢,交通面積集中、緊湊、減少干擾,并且還需突破單純的交通功能,做到交通面積的綜合利用,提高室內有效使用面積和空間使用率。創造多維的空間,充分考慮高度與時間上對功能空間的利用,如高度上在過渡及交通空間上部、衛生間前室上部等位置作成吊柜,節省地面空間的家具,頂層坡屋頂作成閣樓來增加有效面積,還可以利用床下空間的儲藏功能,節約住宅的建筑面積。在時間上可將起居與進餐、進餐與各餐、休閑與工作、會客與睡眠等活動在時間上交叉使用,增加空間的使用率。
(三)靈活可變的室內復合空間。根據家庭生命周期內的家庭結構、生活形式、職業變化等情況的變異,內部空間可作靈活再分隔,做到內部空間的適應性。需要以結構大空間、輕質可拆裝隔斷和可調節的設施來保證。同時模糊某些功能區域,將某些功能分區合并或連接,不做明確限定,如將起居室與餐廳合并,把廚房設計成開敞或半開敞的形式等。減少固定構件,用可活動的輕質材料構件分隔不同的功能區域,減少固定的墻體,使得室內空間流動開敞而不閉塞,同時也使得戶型可以根據功能的變化而改變空間形態、位置和尺寸,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實用價值。
(四)應用適用的建筑科學技術,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產業化。“保障性”住房不是低標準、簡陋的代名詞,增加“保障性”中小套型住宅所占的比例,是針對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廣大普通百姓經濟能力所及而制定的政策。“保障性”住房符合家庭小型化的需求,不是貧窮的再現。面積小也絕對不是質量標準低的反映。“保障性”住房的聲、光、熱、空氣環境質量需要科技來保證,由于不能過多的科技投入,應積極選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低投入高效率的適用技術,還應大力提倡節能及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選用優秀的規劃設計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如爭取充足陽光、組織通風、避免日曬、合理的體形系數,窗墻面積比、窗地面積比等,這是提高住宅性能經濟又科學的措施。做好圍護墻體的保溫隔熱措施,做好屋面的保溫、隔熱、防水材料的選用和施工;注重新能源的應用(如太陽能、地熱能等)及施工;采用節能燈具和節水器具;廚衛一體化設計,做到一次性精裝修到位,提高“保障性”住房的產業化程度。
總之,在“保障性”住房的功能空間進行精雕細琢、科學布局的同時,我們應該以住宅產業化技術體系的作為支撐,將多項產業化技術體系有機的融入其中,把住宅房屋當作一個工業化產品(好似汽車、飛機)一樣的進行精密設計。我們要通過理念研究與建設實踐,為社會提供居住舒適、經濟節約的居住環境,為中國住宅建設可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