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群
[摘要]社會發展、進步,依靠科學技術;科學發展依靠教育。由于農村小學辦學條件的限制,嚴重制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于農村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重新定位農村小學教師角色;構建農村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小學育人環境是農村新課改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教育教師角色農村獨特環境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610153-01
一、當代農村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生源嚴重不足。隨著我國計劃生育的逐步深入,農村小學生數正逐年減少,一些鄉村教學點或自然村的小學分校因招不到學生而停辦。許多到外地打工的家長把孩子帶到外地就讀,有的千方百計送孩子到集鎮、縣城教學質量好的地方入學,造成生源流失日益嚴重。學生人數太小的學校難以合理配置師資,不能保證正常開展各種規范有序的教學活動,不僅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而且造成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生源不足,有些農村小學,特別是鄉村教學點只有開復式班,給一個年級上課,另一個年級的學生就做作業,孩子們的聽課時間就大打了折扣,且兩個年級之間相互干擾,孩子們無法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因此復式班學生的綜合素質普遍較差。實行“撤校并班”后,有的村落已不再設學校,山里的孩子往往要步行到離家十幾里外的學校去上學,小小年紀便要在學校寄餐或寄宿,而且大部分農村小學的住宿條件較差,學生的安全以及家長的負擔成為一個新問題。
(二)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教學設施陳舊。農村小學的校舍大多建于解放前,危房較多,且教學設施非常陳舊。由于教師隊伍龐大,國家取消了教育附加費的收取,給地方財政造成相當大的壓力。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想方設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努力爭取國債投資,地方財政也克服經濟困難,千方百計擠出經費,實施了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公路沿線的農村小學大多建了新教學樓,辦學條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山區學校的辦學條件還有待更進一步的改善。有些學校雖然蓋起了新校舍,但師生所用的桌椅設施仍然是上世紀70年代留下來的,新舊相映,顯得極不協調。而政府、學校都沒有能力增加太多的投入,有些學校近幾年沒有添置如籃球、乒乓球等體育設備,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如電視機、投影機、電腦等更是孩子們無法想像的奢侈品,在農村小學幾乎找不到手風琴、電子琴等音樂器材。
(三)農村教師水平遠遠低于城區教師水平。雖說教師整體學歷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學歷是通過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規的全日制本科大學生回來的還是比較少。反而外調城鎮的幾乎全是骨干教師,以致農村學校幾乎都沒有高級教師。隨著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不斷深入,農村教師隊伍的結構已由原來的公辦、民辦、代課教師變成了全部是公辦教師,但是音樂、美術,微機等教師嚴重不足。再者,由于學生數量少,有些鄉村小學教師人數僅三五個、六七個不等,一名教師包一個年級、兩個年級,學生的全部學科,包括語文、數學、體育、音樂、圖畫、自然,都由這名教師“包干”。有些鄉村小學只開語文、數學等主課,體育課就算開了也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教學內容,讓孩子們到校園里溜溜玩玩,只要不打架就行。音樂、圖畫、自然、社會等課程就只發課本給學生,根本就不上。因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師生對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觸少,對一些新的觀念、理論、知識的接收少,導致觀念陳舊、思想保守、知識老化,教學還固守著傳統、僵化的老模式:老師講,學生聽,教學效果差。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質盤的提高。
通過和學生們接觸,結合自己的經歷,我覺得制約農村學生學習進步的主要因素是農村中小學生學習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需要不斷督促才能認真學習。學生們將學習效果不理想主要歸因于學習方法有待改進,但由于59.3%的農村學生一般都要承擔部分家務勞動,難以保證他們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此外,缺乏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校長或學校負責人,學校沒有特色,教師沒有專長,學生沒有特長。
二、改善農村小學教育現狀的對策思考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人才是立校之本、強校之本,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辦不成高水平的學校。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制度,督促教師參與進修培訓,多學知識,增長才干,更新觀念,開拓創新。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以新課程、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以提高教師實際教學能力和接受計算機基礎知識為主要內容,開展好教師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使教師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成為全社會的表率。
(二)利用農村獨特環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農村進行新課程改革,環境、設施等并非課改教師所想象的那樣完美無缺。然而,沒有活動場地、沒有專業教室……,時刻困擾著課改的如期進行,作為課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農村那些平凡樸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莊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諸如踢毽子、打沙包;蕩秋千、促泥鰍、扭秧歌、舞龍燈等活動;都對學生的自主參與、群體合作、情趣愛好、創新思維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組織引導得當,并加以創新改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大多數農村中小學忽視校本教研,盛行分數管理。為了扭轉這種重分不重人,利益驅動代替事業追求的被動局面,必須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為主,通過教學反思、交流研討、集體備課、協作嘗試、說課評課、案例評選、探究創新等活動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四)重視“特色教育”與“教育特色”。教育個性化、辦學特色化不僅是國際基礎教育發展的大趨勢,而且是實現更高層次均衡發展,改變“千校一面”現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選用有創新意識、有沖勁的教師提任校長或學校負責人,擴大其辦學自主權,獎勵辦學有特色、學校有起色的校長,激發校長辦學熱情。
三、結束語
中國70%的人口在農村,農村(含縣鎮)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高達1.6億。然而農村小學教育的現狀并不理想,反而面臨著諸多問題與困難。雖然絕大多數家庭通過各種途徑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數孩子因家庭貧困,未圓上高中、考大學的夢想?,F代社會倡導人們關注弱勢群體,這些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孩子們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助他們圓自己的讀書夢想!我呼吁各級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都應意識到發展農村教育的迫切性,給予農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優秀的教師吸引到農村學校去,提高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促進農村教育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