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印專家稱,印度消除饑餓落后中國兩代人
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任 彥 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英國政府國家發展部下屬的發展研究所近日發布最新報告稱,印度兒童營養不良問題并未隨著經濟發展得到改善,其在消除饑餓方面的進展落后中國“兩代人”。專家認為,中國如今已經成功將人口營養不良率降低到了15%以下,而印度要達成這一目標至少要到2043年,整整落后中國34年。
路透社16日援引出臺這份報告的英國發展研究所所長勞倫斯·哈代德的話說,“從1980年至2005年,印度年均人均GDP增長率為3.95%,但是目前兒童營養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印度三歲以下兒童中有46%營養不良,全世界每三個遭受營養不良的兒童中,就有一個在印度。印度全國的營養不良總人數高達2.3億。”
按照聯合國的解釋,個人營養不良指的是人體無法維持正常的成長、受孕、哺乳和學習工作能力,以及無法從疾病中自我恢復。按照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印度應當在2015年前將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人口總數減少20%。但是哈代德認為,“印度可能要到2043年才能完成這個目標”。
報告認為,相比之下中國的成績要出色很多。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營養不良人口的比率高達40%,通過一系列努力和創新,如今這一比例已經減少到了15%。哈代德說,“如此計算,中國已經領先印度兩代人。”營養不良人口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影響巨大,哈代德說,印度目前每天有3000名嬰兒因為營養不良原因死亡,而在未來,印度將出現越來越多的腦損傷、缺乏良好教育以及早產兒人口,這些都將拖累印度經濟發展。
《泰晤士報》的報道說,英國發展研究所的這份報告絕不是臆斷,而是結合了超過20位印度學者的分析做出的。伴隨國民經濟增長率的提升,營養不良人口數目出現下降在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已經實現,但印度卻是個例外。目前印度仍有超過8.8億人每天生活在兩美元的消費水平線上,處境比非洲撒哈拉地區的居民還要差。
《環球時報》記者在印度常駐多年,在印度的大街小巷常看到很多枯瘦如柴的大肚子嬰兒和衣衫襤褸的乞丐,即使是大城市也不例外。因為孕婦的營養狀況很差,嬰兒的后天營養也得不到保障,印度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印度雖然在最近5年都保持了8%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但是只有富人享受到了經濟發展的“陽光”,窮人的日子因為物價飛漲甚至更加難過。印度總理辛格在去年的印度國慶日上曾經高呼“一定要將營養不良問題除去”,并且在他主政期間將相關資金投入提升了四倍,但是這對現狀并無多大改變。
除了在大城市貧民窟生活的城市流浪人群,占據印度人口總數2/3的農民也是貧困群體的主要成員。為了解決農民低收入問題,從2006年起,印度政府開始實行“農民100天就業保障計劃”,讓每位農民每年有100天的工作機會,并在5年內在全國推廣。這一計劃的本意是讓農民在100天之內好好賺錢,即使是農作物歉收也能維持溫飽,但是實施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在印度,因為農業基礎設施極度落后,大部分農民還是靠天吃飯,一遇天災就得挨餓。而印度又是個天災多發國家,旱澇無常,比如今年遭遇大旱,甚至出現大批農民賤賣妻子渡難關的悲慘景象。▲
環球時報200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