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紅軍
師生關系是一個“熱門”話題。之所以成為熱門話題,并不是因為師生關系好得不得了,而是因為師生關系出了
問題——出了大問題。
教師怪學生“搗蛋”“不聽話”“跟老師對著干”。學生說老師“專制”“沒有愛心”“沒有耐心”。“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好教了”,“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如以前了”,“教師這碗飯越來越難吃了”,一些老師在抱怨。“現在的老師水平越來越差了”,一些家長有如“九斤老太”,說教師“一代不如一代”。教師與學生互相“仇視”,家長“火上澆油”,這些現象并不少見。
一些專家把師生關系分為“工作關系”“情感關系”和“倫理關系”,或者分為“正式關系”和“非正式關系”,進行所謂的專門學術研究。然而,與之相反,媒體的報道、公開的討論以及私下的議論,似乎并不怎么在意這些嚴格的分類和研究,而是更多地著眼于“沖突”與“和諧”來觀照現實的師生關系。
面對師生之間的緊張關系,一些專家認為問題更多地出在教師一邊,他們站在學生一邊,提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求老師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些教師指責專家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們反唇相譏:“有本事叫他們來教教看!”對于專家與教師之間的這種分歧與不和,很多人都不陌生。
到底誰是誰非?為什么會出現師生之間的關系緊張和沖突?如何減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緊張和沖突、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仇視和敵意、教師與專家之間的分歧與不和?教師如何由“被動”變為“主動”?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選取一例“教育事件”(或者說“教育故事”),圍繞案例進行交流和討論,以此深化對各種沖突和對立的理解,探索緩解沖突和對立的途徑,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下面是一則由某中學教師敘述和提供的真實案例。
一天下午,初中二年級的小明與張老師發生了爭吵。
事情的原因是這樣的:小明平時很愛動,學習成績也不是特別理想,又愛欺負同學,所以,是讓老師很頭疼的孩子。這天,他又在教室和同學聊天。張老師站在講臺上說:“小明,你能不能不說話啊?你自己不學習還不讓別人學習,你這不是損人不利己嗎?”
聽到老師這樣一說,小明立刻火起來了,站起來就說:“我就說話了,你能怎么樣?你有本事把我開除啊?你有那個權利嗎?你別忘了咱們國家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我還處于‘義務階段呢!”看著他歪著脖子瞪著老師的樣子,張老師就更加生氣了。她走下講臺,走到他身邊,用手指指著他說:“就你這樣的,也能算是一個學生嗎?就你這樣的,一輩子也就是個痞子,一輩子都這德性了,你給我出去,趕緊出去!”
小明不緊不慢地歪著脖子看著老師說:“你讓我出去我就出去啊?你以為你是誰啊?你以為我是小孩子啊?你以為我什么也不懂嗎?現在整個社會都知道什么是‘平等,我和你是‘平等的,都是人,你憑什么管我啊?”
就這樣,爭吵繼續著,后來教導處主任來了,把小明同學帶走,張老師在一旁一直氣憤至極,一直在那里數落著小明……
在上述案例中,小明是個愛“搗蛋”“不聽話”“跟老師對著干”的壞學生嗎?張老師的表現如何?她是不是很專制?是不是沒有愛心?是不是沒有耐心?小明和張老師之間的爭吵為什么會發生?從這個案例出發,我們怎么來解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一說法?我們該怎么看待“平等”,特別是“教育中的平等”?
有人說:“不焦慮的老師不是好老師。”一個老師產生焦慮,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心里想著學生,為學生而焦慮,因教育而焦慮。相反,一個從來不焦慮的老師,很可能心里沒有學生,不為學生操心,不為教育費心。基于同樣的道理,對于一個從來不生氣的老師,我們似乎很難說他是個好老師。但是,我們能不能由此反過來說“能生氣的老師就是好老師”?當然不能!一個只會條件反射式地生氣的老師,一個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任由自己的情緒隨便爆發的老師,一個缺乏耐心、不懂得正面引導學生的老師,肯定不是一個好老師。
在本案中,張老師很生氣,但她不懂得怎么跟學生生氣。張老師試圖阻止小明在課堂上和別的同學聊天,她的主動干預和維持課堂秩序的行為表明:她沒有忘記教師的職責,她有一顆“教育心”。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還可以說張老師很“敬業”。可是,我們不能說她是個好老師。假如換作一個很有教育智慧的老師,假如他只是跟小明“假生氣”,而不是像張老師那樣“真生氣”,一副氣急敗壞的樣子,也許老師和學生之間反而能夠教學相長,并使師生關系和諧起來。
當張老師說小明“一輩子也就是個痞子”“一輩子都這德性了”時,她忘記了人的“可教性”這一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在這種情境中,“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對張老師是個很重要的提醒:作為教育者,要相信學生是能變好的,身為教師,應該自覺地反省和改進自己的教育態度和教育行為。當張老師氣憤地說“你給我出去,趕緊出去”時,她在訴諸教師的威嚴和暴力,嚴重“失態”了。學生的表現讓張老師怒火中燒,張老師的表現激發和增加了學生的不滿。如此惡性循環,沖突很難不升級。“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應當經常以此檢討和要求自己。
在本案例中,雖然小明和同學聊天可能會影響到正常的課堂秩序,在現有的評價規則和體系下,小明的行為可能是不恰當的,而且確實如張教師說所的,會影響到其他同學的正常學習,但是,好動和喜歡說話,這是一個孩子很自然的生命力的表現,這些不能成為“損人不利己”的證據。小明被戴上“不讓別人學習”和“損人不利己”的帽子,張老師則無形中讓自己處于道德高地的位置,小明因而說了“我就說話了,你能怎么樣”的話。正所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種對抗性和條件反射式的反應也就不難理解。如此看來,小明不像是在“無理取鬧”。
如果我們不以挑剔的眼光來看,而是帶著欣賞和“發現美”的態度來看,我們可以說小明還具有理性、機靈和反應靈敏的特點。相反,張老師反而顯得過于情緒化,甚至因為過于激動而使自己處于情緒失控狀態。盡管小明的辯解可能錯漏百出,但是,他能引用“義務教育法”和“平等”的規則來質疑的教師的個人權威,自覺地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大有“君子動口不動手”的樣子,則表現出了很多學生所不具有的優點。學生給老師講“權利”“平等”的道理,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起點和機會,但是,身負教書育人職責的教師卻不僅不以理相待,給學生辨析其中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和運用“義務教育法”和“平等”原則,反而激憤地以“你給我出去,趕緊出去”來回應學生。這位老師應該好好反省。
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教師應該爭取和掌握教育的主動權。教師所做的工作是“長善救失”和“長智救愚”。人們常說“善者為師”,“智者為師”,“能者為師”。只有“善者”“智者”和“能者”,才能真正掌握教育的主動權。張老師的反應和表現乍看起來似乎很“主動”,其實她已經使自己置于“被動”之中。她的行為表現很不明智。從“教育崇善”的意義上說,雖然她有教育和規訓的意識,但她缺乏足夠的善意。從她處理整個事件的過程來看,她離“能者為師”的標準還有相當的距離。在這一次師生交往中,她一步一步使自己喪失了教育的主動權。
小明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很值得我們去琢磨和思考:(1)“你讓我出去我就出去啊?”其潛臺詞很可能是“你得給出讓我出去的理由!”“你能以理服人嗎?”(2)“你以為你是誰啊?”其潛臺詞很可能是“你是老師嗎?那就拿出老師的樣子來吧!”這也是在提醒身為教師的人:“教師”意味著什么?一個人該怎么做才符合教師的身份?夠得上教師這一稱謂?(3)“你以為我是小孩子啊?你以為我什么也不懂嗎?”其潛臺詞很可能是“我不再是任人擺布的三歲小孩了”,“你再也不能像對待小孩那樣對待我了”,“我已經是個講道理的人了,你也得講講道理!”(4)“你憑什么管我啊?”其潛臺詞很可能是“就你這樣,要能耐沒能耐,要善意沒善意,要智慧沒智慧,一邊歇著去吧!”
像小明這樣的學生確實會讓一些老師很頭疼。對于這樣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方式不管用,你得跟他講道理。他很自以為是,講得頭頭是道,你可能拿他沒轍。但他要拿出劍來,你就跟他比劍;他要耍棍,你就跟他比棍法,讓他“輸”得心服口服。當小明說“現在整個社會都知道什么是‘平等”時,教師應抓住教育契機,跟他討論究竟什么叫“平等”,在不同的場合和情境下“平等”意味著什么。
小明說他和張老師“都是人”,因而是“平等”的。這話說得多好!這里的“平等”是指人與人之間人格上的平等——只要是人,其人格都應該得到尊重,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假如說“人都應該講道理”,那么,你跟我講道理,我就得跟你講道理。我跟你講道理,你卻使用暴力,動用武力,這顯然不平等。既然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應該相互尊重,那么,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學;學生則應該尊重老師的教。老師應該拿出善意、智慧和才干,誨人不倦;學生應該虛心好學,應該尊重其他正在學習的同學。小明既然提到了“義務教育”,老師大可以趁機說明義務教育的內涵和意義。義務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所有兒童和青少年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義務教育作為一種“強制教育”,教師有“管教”學生的職責和義務,學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主動”還是“被動”,這是個問題!卓越的教師會因其愛心和專業的態度、知識、技能而在教育過程中掌握教育的主動權,不斷化解教育中的矛盾和沖突,充分創造、發現、利用各種教育的契機和條件,實現其“長善救失”和“長智救愚”的教育理想。
(作者單位:廣東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