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贊凱
中圖分類號:F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620199-01
政府采購的協議供貨,是指先由集中采購機構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若干協議供貨商,確定所需貨物與服務相應的價格、品牌型號、數量、質量、售后服務等,并以協議的方式固定下來,在各具體采購人有采購需求時,通過向這些協議供貨商詢價、協議供貨商二次競價的方式選定供貨商并與之簽訂合同,再根據合同,雙方履行交貨、驗收、結算等權利義務。湖里區協議供貨制度自2005年實行以來,以其采購環節少、采購速度較快、價格較優惠、質量穩定、服務較好,能較好地滿足用戶需求等優點,各采購單位樂于接受。實踐中發現,多數采購單位對協議供貨的效率有認同感,不想浪費太多的時間等待招標采購,甚至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傾向。然而,喜憂參半,雖然協議供貨制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卻仍然有一部分人對協議供貨的效率提出質疑,最為典型的就是認為“協議供貨價格高”。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對協議供貨價格存在認識誤區
協議供貨的中標價格只是一個參考價格,而許多人(包括采購人)卻把它理解為執行價格。協議供貨每年招標一次,在公示期初中標是低于市場平均價的,然而生產成本會隨著產品的大量生產和技術進步而下降,很少產品的中標價格能在整個公示期保持低于市場平均價格的水平,所以協議供貨中標價是一個最高限價,實際操作中的成交價基本上都會低于協議供貨中標價,把它理解成為絕對的執行價格,再與市場價格一比,自然要得出“協議供貨價格高”的結論。
2采購人的自主性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由于對協議供貨缺乏了解,許多采購人在二次競價和詢價的流程中未能積極參與,想當然地認為確定成交價格是招標中心的事情。而事實上,采購人才是政府采購的主體,其自主性的發揮在于不但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產品的品牌和配置,而且可以參考采購網上的協議供貨價格,通過自身的市場調研,根據采購人和供應商“討價還價”,最終確定成交價。招標中心不可能、不必要、也不應該對每一筆具體的協議供貨業務從頭至尾操作。因此,采購人在未實施貨比三家和在協議供貨范圍內詢價,又誤認為最高限價、參考價或基準價就是協議供貨的成交價,最終買了高于市場均價的產品后,又抱怨協議供貨價格高,把貴任歸咎于采購代理機構和招標中心。
3協議供貨產品多更新快,供應商通過向采購人“特配產品”以提高價格
協議供貨產品尤其是IT產品,配置更新和價格變化頻繁,對這類產品的監管一般要求供應商定期更新向采購管理部門報各新的配置和價格,以保證采購確定的產品型號和價格有相應的穩定性。然而供應商還是鉆了這個空子。廠商頻繁的價格調整和更新換代,使中標的產品基本無貨可供,使得原來中標的產品和優惠失去實際意義,此時的供應商就會適時地向采購人推薦新產品,或者在標準配置的基礎上調整或增加一些配置,這些新產品或者特配產品缺乏合理的價格參照,造成了供應商的“人為壟斷”地位,為其獲得了更多的利潤。
4零星采購多,規模效應難以凸顯
協議供貨是一種適用于產品規格型號統一,市場貨源充足,且時間緊、規模小的項目采購。每個采購人每次委托采購的數量較少,如一輛汽車,幾臺電腦或打印機,委托一次,招標中心必須辦理一次,無法形成較大的規模,如果把零星采購集中起來進行公開招標,由于批量效應可以吸引更多供應商參與競爭,自然可以獲得較低的成交價,但同時也拖延了時間。所以,許多采購單位把以不同采購方式得到的相同產品的成交價格進行比較,于是認為“協議供貨價格高”。使得協議供貨制度本身陷入兩難的境地。
綜上所述,“協議供貨價格高”是一個偽命題,它隱臺了太多的誤解,許多人不了解情況,人云亦云,影響了政府采購工作的健康發展。揭開價高論的面紗,我們發現協議供貨的成交價是采購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為采購單位采購質高價廉的產品也是采購各方的共同目標。因此,除了以各種條件的變化為轉移來看待和分析協議供貨的成交價,更應該將協議供貨的價格管理作為重要手段來控制價格的波動,具體措施有:
1加強宣傳,使采購人了解到自己不僅僅是消費主體,更是采購主體,應該積極地參與到二次竟價和詢價的過程中來,根據公布的協議供貨商名單做好前期調查工作,招標中心則加強采購過程特別是價格的監控,確保采購工作的正常有序進行。這樣,在采購人和招標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協議供貨商無法通過隱瞞價格信息提高產品報價,既節約了采購資金,提高了采購效率,又消除了誤會。
2規范協議采購范圍,強化“協議供貨產品目錄”的嚴肅性。“協議供貨產品目錄”采購人執行采購的具體范圍,“目錄”范圍內的產品品種繁多,大致分高、中、低檔,采購人可以根據采購預算在相應的檔次里選擇滿足辦公需要的配置。但是有些采購人卻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經常對標準配置進行更換,更換后的產品甚至已經面目全非,供貨商這樣做往往有兩種目的:一種就是獲得新上市的配件的高利潤率;另一種就是通過將高檔品種中的一些主要配件換成低檔,以采購預算不足的借口來清理庫存中的老舊配件。因此,采購人在通常條件下只能采購“目錄”里的標準配置,不允許另行加配、更換部件。
3建立日常監管和大規模檢查相結合,多方齊抓共管的價格監控機制。許多采購人的“協議供貨價格高”的觀念,往往是由采購網上的協議供貨中標價格產生的。在中標后的公示期內,這個價格是一個過去的概念,為了實現產品價格的實時更新,需要在日常監管的基礎上,再配合不定期的大規模檢查,拓寬舉報渠道,對于協議供貨商有虛高報價或沒有及時更新價格的情況應嚴厲懲處。此外,創新懲罰機制,只有有效的懲罰措施才能減少違規情況的發生,維護政府采購的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