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雷泉
村支書下崗
赫赫有名的水家岔村支書牛書記,在村支部換屆中落選了。水家岔是全縣第一經濟大村,村支書的落選理所當然地成了全縣的大新聞。
人們先是一片愕然,繼而是種種探究。
牛書記更是滿腔的委屈,當了十幾年的書記,沒有人不佩服的。上屆全票當選后,他倍受鼓舞,不須揚鞭自奮蹄。看看政績和村容村貌吧:路硬化了,燈亮堂了,樹綠了,小洋樓住上了;喝的是自來水,吃的天天在變樣。
鄉黨委覺得這樣的好書記下臺非常可惜,派調查組駐村入戶。
牛書記有啥問題嗎?結論是:
工作中,沒有貪污受賄,沒有吃喝玩樂,工作盡職盡責,成績斐然。
選舉中,沒有賄選,沒有人在底下搗鬼,全屬民意。
落選原因:
牛書記一心一意想讓老百姓富起來,干了大量擺在眼前的實實在在的工作,可他是個工作狂,對各種文藝活動一竅不通,也無興趣,對村民的文化需求一概不支持。還非議老太婆跳健身舞是“棺材瓤子胡扭啥”!這就開罪了老年村民。
生活富裕了的水家岔村民看到鄰村的老百姓以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喜迎春節,看到本村冷冷清清的景象,火了,一致動議,罷免書記。
他為搞好村上的工作,費盡了心血,居然僅僅因為沒有支持村上的文藝活動而換來了百姓的不信任。哎!不支持“玩”就違背民意了嗎?
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都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第十一座石橋
K師傅是一位有名的石匠,打石條,鐫碑文,雕石欄桿,加工大理石,技術精湛,是上乘的把式。待他年過六旬,孝順的子女們便把他留在家里,不讓他出門去打工辛苦。他精神尚好,體格強健,在家里閑得難受,便在全村的大溝小渠上義務修起了大小不等的十座石橋,便利鄉親們行走。那些新橋隨地勢而建,造型獨特,成為新農村試點村響水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響水村,還有一個W莊主。此人真名叫錢得貴,只因他喜歡穿上新衣服在村里搖擺,完全是一副大富翁派頭,因此人們管他叫W莊主。
W莊主的為人和K師傅完全不一樣,凡與自己無關的事他不肯動一下手指頭,對村上的公益事業,他更是“油缸跌倒也不扶”。
近來他多次在K師傅為村人修的石橋上走過,觸動良心,萌發善意,竟然也在離他家最近的一條溝上修了一座小橋,供自家人走,也供村人通行。這是該村的第十一座橋。
一天,村委會在村頭建碑亭,上寫“鄉規民約”及本村的好人好事,其中就有“……如我村退休人員K師傅,義務為公眾修石橋十一座云云”的句子。
K師傅閱后急了,忙找村主任和村民講明情況,說自己只修了十座。那第十一座是W莊主修的,請你們更正一下,決不可把別人的辛苦記在我的賬上。
對此,村委會主任和廣大村民死活不肯相信,大家死死地認定:自私和養尊處優的W莊主絕對不會做這等事!
賣梨翁
村里調整產業結構,種了許多連片的梨樹。春天賞花,秋天品梨。
有一個鄉下老翁,體格尚健,深秋收獲梨兒之后,他便用自行車捎上兩籠金黃的梨子,走鄉串戶,叫賣兜售。他自產的梨兒,貨好價廉,量又足,村民都非常喜歡。
那些鄉下村民,在看好貨談好價以后,他就送給對方一塑料袋,由顧客自己挑揀,之后,賣梨翁就拿出手提彈簧秤稱量。待錢貨兩訖之后,這些鄉民們就坦然提著梨兒走了。雖然掙的錢少,可老翁是坦然中有喜悅。
有一天,他來到繁華的鎮子上。那些開鋪子的商人和擺攤子的小販一見他黃燦燦的梨兒,都瞪大眼睛圍了過來,一聽價格便宜,都想買梨。當他拿出手提彈簧秤的時候,這些商人、小販都用不放心的眼光質疑他的彈簧秤,每個人都問:“秤準不準?”并把稱過的梨兒拿到公平秤上去檢驗。
賣梨翁心中惱怒,覺得受了侮辱,“不賣了,不賣了,我這把年紀,難道會用昧心秤騙人嗎?”
這時,一老于世故的智者勸他說:“老人家,別激動,這些商人、小販他們天天在秤上做手腳,短斤少兩坑蒙顧客,他們對誰的秤都不會放心。”
羊倌擺譜
趙五六是他爸五十六歲那年生的,所以就取了這么個名字。他從給生產隊放羊一直到給自家放羊,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因為放羊,和村里人來往得少;因為放羊,穿的衣服比較寒磣;風吹日曬,爬山越溝,整個形象顯得猥瑣,莊上人的眼神中透露出看不起他的表情。趙五六很清楚這一點。為此,他拼命地干活,羊在他眼里顯得非常金貴,伺候得非常周到。于是羊長得膘肥體壯,滿圈的小羊羔活蹦亂跳。他想等自己富裕了,別人也許會重新看待自己的。十幾年來,勤勞養羊,他掙了很多錢,存款數在村上數一數二。最后,開發征地,他家的地被征得最多,補償的錢當然也多。人們的眼光變得探究起來。人們琢磨他什么呢?后來,他從別人嘴中探知,大家非常想知道他有錢了,想干什么?蓋樓、買車?
趙五六買手機了。有人這樣說。可沒人相信。他要手機干什么?他的交往不廣,朋友不多,羊又聽不懂。這天,人們正在街頭巷尾談天說地,只見趙五六趕著羊,右手搖著羊毛做的鞭子,左手果真拿著手機,并大聲地通話。眾人都愣了,羊倌真的買手機了?一個好事的小伙子想看一下羊倌的手機,他怎么都不讓看。搶來搶去,搶到了,手機卻根本沒開。
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其實人們哪知道,趙五六整天跟著羊在山溝里轉,只知道大款拿手機很神氣,于是也買手機擺譜。心里想:這下人們該看重我了!哪料到,他的這一招反而招來了村人的嘲笑,說是土包子開洋葷,是“窮人乍富,雞要拉肚”!
責任編輯 張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