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平
慶陽市位于隴東,轄西峰、慶城、寧縣、正寧、鎮原、合水、華池、環縣一區七縣。古稱北豳,秦漢屬北地郡,隋唐置慶州,宋以后為慶陽府,民國屬甘肅第三行政專署,1936年后分屬陜甘寧邊區隴東、關中分區。2002年撤地設市。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260萬。
慶陽歷史悠遠。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聞名。周先祖“教民稼穡”,開啟了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化先河。慶陽是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創立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為黨中央和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之后成為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的出發地。慶陽資源富集,是長慶油田的誕生地和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32.74億噸,煤炭預測儲量1342億噸。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是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周祖農耕文化之鄉、香包刺繡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荷花舞之鄉、皮影道情之鄉,隴劇、環縣皮影、香包刺繡、嗩吶藝術被列為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天地形勝,儀態紛呈,萬物爭輝,百郭競雄。壯哉慶陽,岐黃故里,周祖舊邦,紅色熱土,西部名城。居中華之腹地,處秦隴之要膂,擁萬頃之沃野,接三省之通衢。文脈厚深,寶藏富集,鐘靈毓秀,俊采星馳。世紀初來,革故鼎新,振翮騰起,為世驚殊。
煌煌慶陽,氣象雄渾。東踞子午嶺,綿延千里,茫茫林海,擁綠疊翠;西依六盤山,崖壁立,峨峨山巒,崢嶸崔嵬;北臨毛烏素,塞北風情,渺渺平沙,壯闊瑰麗;南望渭河川,三秦風物,洋洋大觀,盡收眼底;坐擁黃土第一原{1},日升月恒,浩浩天功,麥浪涌金。雖無名山顯水,但見厚土高天。登斯原也,睹天地似水乳交融,觀日月同海隅躍升,傾添包容宇宙之想。臨此地也,瞰群山如眾獸交語,覽眾壑類巨虬匍行,瞬得君臨萬物之感;沐春風和煦,閱綠樹蔥蘢,聞百鳥爭鳴,歷光風霽月,縱有今愁古恨,頓生激揚慷慨之氣。
悠悠慶陽,歷史綿長。黃河古象{2},述說古今嬗變;環江翼龍{3},演繹天擇物競。第一塊舊石器{4},闡釋亙古春秋;數千尊石造像{5},抒寫久遠人文。長城逶迤,鎮鎖遠山;直道如砥,邊塞通臨;鎮朔高樓,羌管悠悠;蕭關古道,鐵馬錚錚。眾多遺跡勝景,激發思古幽情。黃帝內經,始創中醫奇術;教民稼穡,開啟農耕源宗;傅介子{6}出使西域,貫通絲路;王節信{7}隱居潛山,憤世著論;李夢陽{8}領軍文壇,華章錦繡;趙邦清{9}品高行潔,孤清震世;米萬鐘{10}翰墨遺香,龍章鳳姿;董福祥{11}抵御外侮,史冊彪炳;傅家父子{12}妙筆生花,范公兩代{13}功德兼隆。無數鴻儒俊彥,引出激越豪邁之情。
巍巍慶陽,光耀千秋。王孝錫{14}赤膽播火,視死如歸;劉志丹南梁聚義,丹心碧血。開辟根據地,始有長征落腳點;匯集八路軍,成為抗日出發地。山城堡{15}上,威名熠熠,河連灣{16}里,政聲蜚蜚;馬青天{17},斷案如神,王善人{18},勤政為民;隴東中學,哺育仁人志士,抗大分校,砥礪抗日英才;三首民歌{19},唱紅大河上下,一本戲曲{20},譽滿大江南北。千古英雄多少事,至今為民稱頌。危難之時方顯革命本色,歷經艱辛更顯赤子情懷。父母送子參軍,甘灑熱血;簞食壺漿支前,捐錢獻糧;毛澤東題詞六次{21},以彰其功;鄧小平駐防半載{22},以仁為師。光榮傳統,薪火賡續,老區精神,光裕后昆。
赫赫慶陽,燦爛輝煌。天上玉宇澄清,地下烏金涌動;物華又兼天寶,人杰更顯地靈。欣逢清平盛世,豈敢勒馬躑躅;呈獻千年祥瑞,自當揚鞭奮蹄。乘改革開放春潮,搶西部開發先機,啟宏圖,開偉業,舊貌已換新顏,老區氣象云蒸。產業振興,風生水起;城鄉建設,氣勢如虹。農副產品加工,富裕萬家百姓;石油煤炭開發,正當風強勢勁。機場鐵路高速,貫通四方地域;香包刺繡隴劇,傳承千年文明。當年小鎮,廣廈如筍,街衢縱橫,車水馬龍;往昔旱原,平湖翠崗,綠樹掩映,波光粼粼;今朝慶陽,物阜民豐,風淳俗厚,和諧安寧。
天道健行,地勢厚德。彰往察來,明為今承。維我慶陽,高歌猛進。澤被日月光華兮,萬物生輝;汲取山川靈氣兮,群英薈萃;秉承久遠文明兮,雄風再起;譜寫世紀華章兮,展翅騰飛。
注 釋:
{1}第一原:董志原,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50公里,面積910平方公里,黃土堆積厚200米,是黃土高原黃土堆積最深厚、原面最完整、面積最大的黃土原面,譽為天下黃土第一原。
{2}黃河古象:1973年出土于合水縣板橋鄉,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時代最早、個體最大、骨骼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現陳列于中國自然博物館。
{3}環江翼龍:1978年出土于慶城縣三十里鋪鎮環江東岸。是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個體最大的翼手類翼龍。
{4}第一塊舊石器:1920年,法國神父桑志華在華池縣趙家岔和辛家溝,發現了一塊人工打制的石核和兩件石片,這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標志著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肇始。
{5}數千尊石造像:慶陽摩崖石窟遍布,其中以北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成就最高。北石窟最早開鑿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唐、宋、明、清均有開鑿。有窟龕295處,大小雕像2126身。
{6}傅介子:(?—前65),北地人。少時從軍,初為駿馬監,遷平樂監,后以斬樓蘭王之功封義陽侯。他是繼張騫之后,又一個為“通西域、辟絲路”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7}王節信:王符,字節信,號潛夫,東漢安定臨涇(今鎮原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論家。著《潛夫論》36篇,與張衡的《論衡》、仲長統的《昌言》為漢最有影響的三部學術著作。《后漢書》將三人合傳,韓愈為王符纂寫祭詞,言其“憤世著論,潛夫有名”。
{8}李夢陽:(1473—1530),明代文學家。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人,弘治癸丑科進士,為明“前七子”之首,曾任戶部郎中,江西提學副使,一生忠鯁直諫,屢斥奸佞,多次冤獄,愈挫愈勇。著有《空同集》66卷。
{9}趙邦清:(1562—1622),真寧(今正寧縣)人,明萬歷壬辰科進士,知山東滕縣,清正憐民。安南國正使馮克寬赴京,帝問所途46縣政風,答曰:“自入中國界,所到州縣,未有如趙邦清之清塵不染者。”并贈“清清清”三字。帝聞大悅,詔清進京,百姓不舍,攔車阻行;復詔受命,滕縣數千民眾陪送抵京,擢任吏部郎中。因耿于事,遭陷削職,清囊無余,歸里著書。逝后朝廷為之立“孤清震世”、“清風勁節”牌坊。
{10}米萬鐘:(1570—1628),籍出慶陽府安化縣(今慶城縣),明萬歷己未科進士,授江寧令尹,后任江西按察使。書畫大家,時與董其昌齊名,世稱“南董北米”,著《篆隸訂偽》、《澄清堂詩文》各20卷。
{11}董福祥:(1840-1908),字星五,環縣人。清朝末年甘軍領袖。佐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亂,收復新疆。率軍抵抗八國聯軍侵略,建立奇功。
{12}傅家父子:傅玄,字休奕,生于公元217年,北地泥陽(今寧縣)人,西晉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有《傅子》傳世。傅咸(239—294),傅玄子,字長虞。西晉文學家。
{13}范公兩代: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1041年兼知慶州。范純仁(1027—1101),字堯夫,范仲淹次子。二知慶州。范純粹(1032—1101),字德孺,范仲淹四子,知慶州,蘇軾有《送范純粹知慶州》詩一首。
{14}王孝錫:(1903—1928),又名存身,字遂伍,寧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家鄉建立了西北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寧支部,在隴東播下革命火種。1928年10月被捕,12月英勇就義,年僅26歲。
{15}山城堡:指山城堡戰役,1936年12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周恩來、彭德懷等在環縣山城堡一帶指揮的戰役,消滅胡宗南部三個團,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最后一戰。
{16}河連灣:在環縣洪德鎮,1936年7月至1937年9月,為中共陜甘寧省委和陜甘寧省政府所在地,李富春時任省委書記、馬錫五任省主席。
{17}馬青天:馬錫五,曾任陜甘寧邊區政府隴東分區專員公署專員,兼任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開創了審判和調解相結合的“馬錫五審判方式”,被群眾譽為馬青天。
{18}王善人:1937年9月至1946年2月,八路軍129師385旅旅部駐防慶陽縣,旅長王維舟勤政愛民,被當地群眾稱為王善人。
{19}三首民歌:指陜甘寧邊區時期,由慶陽籍農民創作的民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和根據慶陽民歌改編的《軍民大生產》等三首歌曲。
{20}一本戲曲:指根據馬錫五巧斷婚姻糾紛案例改編的評劇《劉巧兒》。該劇反映了陜甘寧邊區隴東分區婦女封芝琴反對包辦婚姻、追求個性解放、利用法律武器捍衛自主婚姻的真實故事。
{21}毛澤東題詞六次:1943年3月,毛澤東分別為時任隴東分區書記馬文瑞題詞“密切聯系群眾”,為專員馬錫五題詞“一刻也離不開群眾”,為385旅旅長王維舟題詞“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為華池縣縣長李丕福題詞“面向群眾”。還為隴東中學題寫了校名,為隴東報題寫了報名。
{22}鄧小平駐防半載:1937年2月至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駐防寧縣、正寧縣,鄧小平任政治部主任,駐正寧縣宮河鎮王家錄村。
責任編輯 子 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