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曜
【摘 要】 日本漫畫作為大眾文化現象之一,它貼近大眾生活,能夠滿足人們對這種特定文化的渴求和對閑暇空間的利用,并具有通過現代傳媒進行傳播、模式化、易復制、按照市場規律批量生產、廣泛性和娛樂性等特點。因而,它具有獨特的生命力。
【關鍵詞】 日本漫畫;大眾文化;成功因素
日本作為當今世界的經濟強國之一,它的興盛和崛起震驚了整個世界。日本許多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文化,也隨著日本的日益強盛而備受世人關注。在多如繁星的日本文化現象中,日本漫畫無疑是一個越來越吸引全球目光的焦點,其跌宕起伏的情節、寫實的畫面、精湛的表現手法,都給世人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漫畫是新媒體的一種,是一種表達方式,是一種自由且不受限制的藝術形式。它介于文學與繪畫之間,它通過圖像來表達關鍵的故事情節,并以文字寫出人物的對話及旁白?,F在流行的漫畫故事,多在一個故事中,有多個分格,表現順序性或連續性的各個畫面;但是同時也有單格漫畫和二格以及四格漫畫的存在。漫畫作為繪畫界的一個新種類,在國際上暫時還沒有統一的名稱。西方習慣稱之為諷刺畫、卡通、幽默畫等?!奥嫛币辉~正式起源于日本,含有“隨意”的意思。事實上,在這種看似輕松古怪的文化現象背后,仍然有著很多人性的思考和嚴肅的主題。本文將日本漫畫歸入大眾文化的范疇,力圖對日本漫畫做一個較為科學和客觀的界定。
一、日本漫畫的歷史起源
日本漫畫的起源,可追溯到江戶時代以前,其雛形為各種畫本及版本等形式的戲畫和諷刺畫。明治維新以后,隨著新聞出版事業和印刷技術的發展,漫畫的表現手法日漸成熟。到19世紀后半葉,已基本上有了現代日本漫畫的雛形。大正時期到二戰前,漫畫漸漸從單一的一幅或多幅的諷刺畫演變派生出了具有故事情節的長篇漫畫,實現了日本漫畫中的一次飛躍。到二戰后,著名漫畫家手冢治蟲的崛起,使這種以故事情節為主的日本現代漫畫形式得以最終完成,從此作為日本特有的漫畫形式正式誕生。
日本漫畫絕不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連環畫,它是傳統漫畫與連環畫的綜合和變異,是日本特有的繪畫表現形式。手冢治蟲等一批戰后漫畫家的崛起,深深地影響了兩代人。隨著閱讀漫畫的兩代人的成長,使漫畫發生了一系列的演變,派生出了許多種類的漫畫形式,使漫畫文化大大地向前跨越了一步。兒童以至青少年時代深受漫畫文化影響的兩代人成長起來以后,不再局限于對漫畫的閱讀,更身體力行地去創作漫畫。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漫畫的讀者群便從青少年擴展到中青年一代。
日本漫畫經過了成熟的發展階段后,近十年來,在編輯出版上又出現了新的動向,即漫畫家與出版社、雜志社的編輯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漫畫的編輯出版流程主要是:出版社的編輯部委托漫畫家進行選題,漫畫家在選題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作品完成后,漫畫家將樣稿寄給編輯部,由編輯部進行編輯工作,最后校對。而現在則不同,首先是出版社的漫畫編輯自己進行大量的選題,漫畫家根據選題先畫上簡單的草圖和寫上說明文字,并隨后將其提交出版社委員會進行集體討論。經過討論,只有編輯部的主編才有權決定是否采用選題,后面的程序也就大致相同。這一流程的變化,也讓我們看到了漫畫正朝著更為規范化和科學化的道路發展。漫畫業處于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之中,必然會隨著市場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并逐步突破地域的界限,走向世界。
日本漫畫發展至今,從雛形到定形,表現手法已爐火純青,發行數量也無法估量,并深深地滲透并影響著日本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
二、日本漫畫的社會性
漫畫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有其特別之處,它是當代大眾文化的重要體現。有鑒于各國間文化相互影響的力量,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表示,日本應該推行“動漫外交”,不但可以傳遞日本的“酷”形象,也讓其它國家可以更容易了解日本。全球很多人都體驗過日本流行文化的威力,不論是動畫漫畫,還是日劇及流行時尚,都讓眾多青少年心甘情愿受日本文化感召。日本政界也認識到這股軟性國力,打算善加運用乘勝追擊,日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于東京的數字大學發表演說時指出:“試想當人們提到日本時,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越酷越快樂、越感動人心的形象,長遠來看可讓日本更容易為外國所了解,換句話說,可以讓日本更容易做外交?!弊约壕褪莿勇缘穆樯?還表示有意設置動漫界諾貝爾獎,在全球推廣日本的動漫文化,日本政府將會嚴肅地看待動漫外交的影響力,其實日本民間早就意識到軟性國力的力量。對日本而言,漫畫早已經是備受重視的傳播方式;而放眼全世界,這樣的大眾文化也形成了日本的重要文化資產。
大眾文化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定國家、地區新近涌現出來的人們普遍關心、喜愛、接受的文化,它既是一種觀念體系,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心態。漫畫就是如此。首先,漫畫包括表現人們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活動方式的各種現象,如以漫畫為對象的消費、休息、娛樂等;其次,漫畫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如電影、電視、廣播、書籍、報刊等得以傳達和體現,并通過各種文化機構和組織進行推廣、普及,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漫畫文化現象;最后,漫畫也包括以這種文化現象為基礎產生的文化產品,即漫畫本身。日本漫畫作為大眾文化現象之一,產生于工業社會的經濟文化一體化之中,都市眾生為消費對象,它貼近大眾生活,能夠滿足人們對這種特定文化的渴求和對閑暇的利用,并具有通過現代傳媒進行傳播、深度有限、模式化、易復制、按照市場規律批量生產、廣泛性和娛樂性等特點,這也使得它與生俱來就有了商業化和產業化的天性。
日本漫畫在滿足人們娛樂消遣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消費文化。這里的消費文化著重反映在物質產品上,漫畫文化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消費文化是一個多層次的范疇,具有歷史性和地域性,并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而變化。日本漫畫產生于日本特定的社會文化之中,體現了日本社會及其國民的種種典型特性,并將伴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不斷得到發展和改進。
三、日本漫畫的成功原因
日本漫畫能夠如此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1、歷史淵源
《日本大辭典》對漫畫的解釋為:“用一種非常單純、巧妙的手法所描繪出來,非常簡單、滑稽的圖畫?!比毡尽奥嬛瘛笔众V蜗x認為漫畫的獨特性在故事與角色,指出:“漫畫的速度感和現代感是現在的兒童文學作品所沒有的?,F在的兒童文學作品,以溫吞的手法來描寫一些日常生活的事。對小孩子而言,這些千篇一律熟極而流的東西已經感到厭煩了不是嗎?比起這個來,簡明易懂,又充滿速度感,緊密配合孩子們的感性的漫畫才能抓住孩子們的心。這才是漫畫能廣受兒童歡迎,在雜志上占大量篇幅的真正原因。”現在日本常見的漫畫形態,主要是出現在報紙雜志的單元格漫畫,以及用周刊連載或者直接發行單行本的連環漫畫。前者很單純,利用的是漫畫的圖像表現,使漫畫的意義超出了我們看到所畫出來的范圍。借用傳播學者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的說法,漫畫所表現的象征意義,是由符號與讀者對于這個漫畫主體的經驗或想象共同制造而成,所以讀者直觀的感受往往超出文本以外。而后者所謂的連環漫畫,除了上述的漫畫特點之外,最大的特色在于長篇的敘事過程、并且大量的使用類似電影或電視的分鏡手法,在日本稱為“劇畫”。
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它時刻都處于變化之中。這種文化的變遷性日本漫畫同樣具備。日本漫畫之所以能夠不斷的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這與中國古典文化有著很大的聯系。它是兩種文化相互交流、磨合和傳遞的結果。文化整合是各種文化相互吸收、融合、重新組合的過程,其淵源、性質以及目標、價值取向不同的文化,經過相互接近、彼此協調,特別是為了共同適應社會的需要,往往融合組成新的文化體系。中日文化的相互交流與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這種傳遞和整合,才極大地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而文化間的交流能夠順利開展,與其國家的開放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日本社會比較開放,能夠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并把外來先進文化作為本民族的主體文化加以普及,使其在日本本土上生根,實現本土化,最終成為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中國古代文化是東亞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中心。中國對周圍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作為同處亞洲的日本,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由來已久。如今,這種吸收、移植已經滲透到了文化的許多方面,漫畫業也不例外。當《龍珠》、《三國志》、《蒼天航路》等日本漫畫在中國市場上大行其道之時,我們看到了中國古典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的再現,也看到了中國文化給日本漫畫注入的生機和活力。然而,日本吸收外來文明,并非生吞活剝,而是有選擇地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的創新。這種創新絕非現在流行的直接抄襲。日本漫畫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移植就屬于將別人已經提好的觀點換一個自己的新的說法,它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對中國文化進行改造,最后將其整合為自己的新的作品。
在日本近代化的過程中,日本人眼中的漢學與真實的中國也逐漸分離,文化的中國與實際的中國是不同的意義。日本要繼承的是中國文化的價值與脈絡,然后再學習西方的近代化,就是所謂的“和魂洋才”。
2、社會環境
所有的文化現象都產生于一定的社會之中,都要以社會為載體,同時受到社會的影響,離開了一定的社會背景,對文化的研究也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日本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并最終發展成為能夠與美國抗衡的經濟強國。同時,隨著經濟的飛速進步,日本社會也成為一個競爭超激烈、信息大量過剩的社會,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每天都必須學習新的知識,吸收新的信息,否則就會落后于社會的發展。在這種追求快和高效率的社會中,人們沒有時間來慢慢思考,即使讀書,也不喜歡長篇大論,甚至排斥文字。而漫畫簡潔明了的直觀效果,就省卻讀者的許多時間和麻煩,有利于更好更快地獲取信息。
不僅如此,這種社會的激烈競爭還直接影響到了日本的青少年兒童,在其社會化過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當代日本十分重視正規教育,這也起源于東亞文明。中國人很早就強調讀書識字的重要性,認為統治者的權威來源于他們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品德。這些觀念后來逐漸制度化,形成了一套科舉制度。日本社會雖然沒有實施這種制度,但他們吸收了強烈的尊重知識的精神,這就使得教育一直在日本社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基礎教育則是重中之重,這有利于確立牢固的民族國家和高等教育的基礎。所以,為了讓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將來能夠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拼命讀書就成為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學校成了應試教育的機構,孩子也成了應試教育的“犧牲品”。在這種環境下,青少年都厭倦了課本文字的束縛,甚至對文字本身產生了抗拒,出現了相當一部分人不愿看文字、寫文字的現象。這樣,漫畫開始成為青少年的精神食糧,而漫畫本身極具想象的空間且不需要很嚴密的邏輯性,更迎合了他們想象力、創造力豐富的特性,也奠定了漫畫在社會和讀者心中的地位。
3、獨特的生命力
人類學觀點認為,理想文化模式是指每個社會對人們在特定情況下應該怎樣行事所持的自己的觀點,現實文化模式則是存在于現實中的實際情況。社會中最好的情況是兩種文化模式的重合,那么社會就處于極度的良性運行之中。但通常兩者之間往往會存在差異,一方面是因為理想模式過時了,就是說這種模式是以該社會過去的情況為基礎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一些理想模式可能從來不是可以付諸實踐的模式,僅僅是代表人們所樂意看到并視為正當的行為。然而理想文化模式代表著社會的一種理想,所以人們對它的向往就不會停止。
20世紀短短30年時間就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世界大戰,各國人民都已經身心疲憊。所以,愛好和平成為全球發展的主流。而二戰中戰敗的日本更是實行了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并致力于經濟的發展,國內軍事氣息逐漸淡漠,社會生活步入正軌。在這種社會環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日本漫畫,從一開始就將其內容基調定在了人性化和生活化上,弘揚人性的“善”,貼近大眾的生活,這符合世界和平發展的潮流,也反映了人們對理想文化模式的向往。
日本戰后漫畫的興起,最主要的人物就是人稱“漫畫之神”的手冢治蟲(1925-1989)。在他四十年的漫畫生涯中,曾經有幾部作品,包括《火鳥》與《三個阿道夫》,涉及了日本起源及近代戰爭。手冢治蟲開創了日本連環漫畫的新境界,利用輕松、幽默的筆觸,并加上了很多電影的分鏡方法,不止使漫畫深入中小學生的生活,更開創了所謂職業漫畫家的行業。他的作品,多富有濃厚的反戰、反思文明發展的思想。醫學院出身的手冢在戰爭期間志愿當軍醫,不過手冢本人卻說:“我志愿當軍醫并不是因為有什么抱負,而是軍醫大都是士官待遇,很威風。而且就算被派到戰地,也不會是在前線,只要在后方的帳棚里為傷兵診療就行了……我心中一點也沒有為太平洋戰爭效力、為國犧牲奉獻的念頭”。戰爭結束后,手冢治蟲擔任作畫的《新寶島》出版了。這部作品,在少年讀者間,猶如投下了一顆大型炸彈,引起了空前的大震撼。當年還在念小學,也是大師級的石之森章太郎、赤冢不二夫、矢口高雄等人都表示,《新寶島》是驅使他們成為漫畫家的引爆點。
此后,隨著漫畫產業的不斷拓展,其在內容方面也更加充實和完善?,F代日本漫畫的題材更是包羅萬象,歷史、文藝、教育、體育、愛情、科幻、搞笑等,可以迎合不同年齡、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而它也沒有偏離當初的主基調,這從它的故事情節型漫畫的異常發達就可以看出來,在這種類型的漫畫中,角色中心主義是其一大特色,即主題一般都是通過主人公的言行來展開故事情節的發展,讀者通過對主人公的感情注入來體驗故事的主題,這也是它人性化的一大體現。當然,這種“角色中心主義”絕不是所謂的“個人英雄主義”,前者是在情節發展過程中以人物為中心,而后者則是人物以自己為中心。而日本現代漫畫在技術上的創新則是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結果,這使它的繪畫技術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和創新。現代漫畫更強調細膩的描繪、變形的技巧、圖形畫面的多樣性以及線條粗細的使用方法,特別是融合了電影的表現手法以后,給讀者帶來了感官刺激,調動了讀者的情緒,也更增加了漫畫的動態感。此外,日本漫畫的娛樂性和漫畫語言藝術也是其成功的關鍵所在。它盡量排除僵硬式的說教方式,采用人們樂于接受的方式,以輕松愉快和大家感興趣的話題表現出來,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娛樂,獲取了信息。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妙趣橫生,語言幽默詼諧,這在當今世界也都是首屈一指的。
日本漫畫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現象,雖然有很多優勢,但是消極性的一面也不能忽視。首先,日本漫畫在批評、鑒賞等理論方面起步較晚,這是由于漫畫這一文化形式過于接近讀者,缺乏距離感所造成的。其次,漫畫的內容有積極進取的,也有部分消極落后的。日本漫畫中的暴力元素是一個非常熱的主題,受它影響,少年暴力犯罪不斷上升,接二連三的校園暴力事件使社會也為之震驚。日本漫畫雖然情節生動,語言簡潔,但其中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比如日本漫畫語言的不規范,缺乏教育性和知識性,只一味地追求娛樂趣味,并在其中摻雜著許多違背社會公德、傳統習俗觀念的東西。所以,長時間的閱讀漫畫,使部分青少年的正常成長受到不良的影響,同時也連帶對他們的知識結構、道德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產生影響。
日本漫畫這種大眾文化就像一把雙刃劍,利弊分明。一方面,大眾文化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具有導向作用,并通過大眾傳播手段影響著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社會化過程,它能夠滿足大眾文化需求,促進大眾文化市場的形成,進而極大地繁榮了社會文化。而另一方面,大眾文化具有很強的自發性、思想性、藝術性和內容性等方面參差不齊,一味的追求娛樂性、商業性和消遣性,將對社會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由于日本漫畫這種大眾文化的強烈沖擊,會給社會教育工作造成較大的障礙。所以,正確認識日本漫畫這種大眾文化現象,同時科學的、有引導性的提高青少年對日本漫畫的鑒賞能力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 保羅?葛拉維著.日本漫畫60年[M].臺灣.西游記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2] 孫俊.謝麗玲著.當代大眾文化與青少年美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3] 湯重南著.日本文化與現代化[M].沈陽.遼海人民出版社,1999.12.21.
[4] 蒂姆?皮爾徹,布拉德?布魯克斯著.田蕾,張文賀,郭紅雨譯.世界漫畫指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5] 陳奇佳著.日本動漫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