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月 郭 楠
【摘 要】 流行天王邁克爾?杰克遜的驟然離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全球關注,其盛況空前。其中除了流行音樂為世界上人們所共享、喜愛,以及杰克遜本身所擁有的里程碑式的成就,二者帶來的效應外,以網絡和電視為領銜的大眾媒介在此事件中更是發揮了推波助瀾的巨大作用。也借此機會,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磨合也得到廣闊的發揮空間。
【關鍵詞】 杰克遜離世;媒介事件;媒體作用
一、流行音樂之王離世帶來的盛況
2009年6月26日,美國CNN網站(cnn.com)發出一篇報道,其標題是“Jackson dies,almost takes internet with him”(“杰克遜離世,幾乎將互聯網帶走”)。美國流行音樂之王杰克遜的死訊從互聯網傳出后,立刻引發了網絡世界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交通堵塞。來自世界各地的成百上千萬人,同時在電腦上搜索關鍵詞“杰克遜”,高度密集的點擊都集中在杰克遜的最新消息、生前軼事和音樂視頻上。短短一個小時,搜索請求呈幾何式爆炸式增長,導致Google、Twitter、紐約時報網站等的搜索功能癱瘓,各大網站不勝負荷,網速嚴重下降甚至停頓,持續25分鐘至幾個小時。美國一家網絡分析公司(Compete)在其網頁上提供了這樣一組分析數據和圖表:截至6月27日,美國排名前25位的搜索引擎、新聞網站以及社會媒體網站共記錄了998萬次搜索請求。圖形上看,就像平地突然拔起像劍一般極為陡峭筆直的山峰。著名搜索引擎Google單獨承擔和消化了這次“攻擊”總量的61%。而雅虎網站在率先貼出杰克遜的新聞之后的頭10分鐘內,便引來80萬次點擊量。在杰克遜的音樂視頻瀏覽方面,“雅虎音樂”獨占鰲頭,處理了45%的搜索請求總量。排第二位的是YouTube,處理了總量中的23%。[1]報紙雜志上,評論員大量使用“火山爆發”、“洶涌海浪”、“百萬噸當量級大爆炸”等形容詞,驚訝之情溢于言表。
二、全球史上最大媒介事件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正值電視媒介蓬勃發展、計算機網絡依然主要運用于軍事之時,媒介先知麥克盧漢在其論文《關于理解新媒介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預言了網絡將給全世界帶來的“地球村”形態。[2]五十年后的今天,人們通過電視與網絡等大眾媒體,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大事,甚至這些異常便捷的媒介,左右著人們對信息的認知和判斷。于是,媒介事件便屢屢發生。
所謂“媒介事件”,學界一般有兩種理解:以施拉姆為代表的一批學者認為媒介事件是媒介“策劃”而“導演”出的事件;另一種觀點以法國媒介專家丹尼爾?戴楊和美國專家伊萊休?卡茨為代表,他們把媒介事件界定為“特殊的電視事件,是電視媒介在新聞真實的基礎上所策劃的重大直播活動”[3],指的是對電視的節日性收看,即那些令國人乃至世人屏息駐足的電視直播的歷史事件。
然而隨著互聯網絡和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些定義顯現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形式上媒介事件的作用不再局限于電視,新媒體(尤其是網絡)所表現出的作用甚至逐漸成為主力軍。其次在內容方面,媒介事件也不僅僅局限于策劃和預定的儀式,突發事件以及一些真人現場選秀電視節目的直播也屬其中。同時,在網絡、電影、電視、廣播等媒介的欄目或節目被不同的受眾群體所選擇、所分割,大眾傳播趨向“小眾傳”的如今,“媒介事件”卻始終表現出它對空間、時間以及對一國、數國乃至全世界的“征服”。
因此,媒介事件應指在全球化的傳播語境下,大眾媒介以社會熱點為對象,以新聞融合為手段對事實進行的聚焦式傳播,旨在引起廣泛深刻的影響。[4]
而杰克遜的離世這一突如其來的新聞事件如何上升成為大事件?為何甚于美國大選、神七升空、北京奧運等等為全球所同步高度關注?在此其中,主要是因其媒介事件的性質加之當今各發達媒介的特性所致。
1、內因:文本價值
媒介事件中的“文本價值”指的是媒介事件個體具有的內在性價值因素,即不依附于媒介的烘托效應,事件本身具有的可實行性、可分析性從而引至成功的言語符號。此處的文本價值與“新聞價值”有相似之處,文本價值在媒介事件中起到原型作用。[5]
媒介事件是否能取得成功有復雜的原因,文本價值則是眾因之本質,作為內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媒介事件的成敗。若一事件的本身新聞性已遭否定,那么作為第二性的媒介事件其成功率必然遭到重大影響。縱觀歷史上成功的媒介事件無不和其文本本身價值有直接聯系:1974年電視直播彈劾尼克松總統的水門事件聽證會、1981年戴安娜與查爾斯王子的皇室婚禮成就了電視直播,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北京奧運確立了互聯網的絕對影響,他們也見證了媒介事件的成長。
被譽為流行音樂之王的邁克爾?杰克遜,也素有“舞王”之稱,是繼貓王之后西方流行樂壇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是出色的音樂全才,在作詞,作曲,場景制作,編曲,演唱,舞蹈,樂器演奏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就。他開創了現代MV,把流行音樂推向了巔峰,有權威樂評說:如果沒有邁克爾?杰克遜,現代MV將推遲至少50年才出現,而流行樂壇將退后至少20年。他的專輯《THRILLER》全球銷量第一,達1.04億;據2006年底統計,其正版專輯全球銷量已超過7.5億。他一個人支持了世界上39個慈善救助基金會,是全世界以個人名義捐助慈善事業最多的人。[6]邁克爾?杰克遜在他有生之年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前無古人,至今全世界仍有數以億計歌迷。因此,他的驟然離世本身必然是牽動全球數以億計觀眾的重大新聞事件。
2、推動力:大眾媒介
首先,大眾媒介是媒介事件的揚聲器,他們在廣度和深度上使媒介事件的效果擴大、影響加深。杰克遜離世的消息一經散播,便通過各種媒介達到世界每一個細微角落。國外諸如BBC、CNN、《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國內則是《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中國新聞周刊》和各地方報刊、電視臺、廣播等傳統四大媒體聯合互聯網絡,全球同步,紛紛推出了杰克遜的相關專題內容。尤其是到追悼會當天,全球各大媒體通過電視、互聯網絡等媒體實況轉播,新媒體、傳統媒體充分融合,盛況空前,使此媒介事件徹底達到高潮。
其次,電視與網絡攜手連接觀眾與事件,他們的作用力使事件在最大程度上被接收和吸收成為可能。也就是說,媒介受組織者之托,通過直播在短時間內吸引相當數量的觀眾,即觀眾被媒介邀請參加了儀式。就此媒介事件的高潮——7月7日正午的洛杉磯,也是7月8日凌晨的中國,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斯臺普斯中心——因為邁克爾?杰克遜的葬禮。國際各大主流媒體開始進行現場直播,其中,中國的騰訊網從7月7日晚9點便搶占先機,拉開直播序幕,網友們在貼吧、論壇等平臺上將騰訊網推薦為觀看直播的首選,當晚的點擊量達到1.7億。
再次,大眾媒介創造的“擬態環境”主導了人們對媒介事件的認知。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論及擬態環境問題,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ment”一詞。一方面,擬態環境不是現實環境“鏡子式”的反映,不是“真”的客觀環境,或多或少與現實環境存在偏離;另一方面,擬態環境并非與現實環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現實環境為原始藍本。在當今大眾傳播極為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在大眾傳媒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即擬態環境)中。經過這種中介后形成的“主觀現實”,已經不可能是對客觀現實“鏡子式”的反映,而是產生了一定的偏移,成為了一種“擬態”的現實。[7]杰克遜離世事件中,以電視和網絡為領頭的大眾媒介的符號作用在媒介事件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值,從而塑造了一個擬態環境。全世界各個角落觀眾同時高度關注,足以證實了大眾媒介塑造“超真實”的能力之強大。
三、結語
流行天王杰克遜的突然離世所帶來的媒介效應,使這位多少已經“過氣”的明星再度回到人們的視野,透過網絡的通達職能,其關注度甚至遠遠超過他曾經輝煌的時期。他的專輯再度熱賣,歌曲網絡下載量是未離世前的十倍;他的悼念儀式有近兩萬人到現場、上億人通過電視、網絡在線觀看;他身后留下的未發表的曲子被炒到天價并成為天王遺世之作;甚至他的死因調查情況在事發后的一個月,依然成為全球各大媒體娛樂版頭條。
這個事件之所以會成為全球性媒介事件,其中的助力除了流行音樂作為世界共享的文化一員,以及杰克遜本身所擁有的里程碑式的成就,二者帶來的效應外,以網絡和電視為領銜的大眾媒介在此事件中更是發揮了推波助瀾的巨大作用。也借這個機會,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磨合也得到廣闊的發揮空間,此媒介事件本身成為了前所未有的媒介大餐。
【參考文獻】
[1] 郭巍青.邁克爾-杰克遜之死為何震動網絡.南方都市報,09-7-7.
[2]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0.10.1.
[3] D?戴揚.E?卡茨,媒介事件:歷史的現場直播.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4] 龔秋晨.解讀典型媒介事件:“神七”與“美國大選”.人民網.2009.7.10.http://media.people.com.cn/GB/137684/9630957.html.
[5] 歐陽宏生.電視文化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6]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8719.htm.
[7] 郭慶光.傳播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楊明月,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7級傳播學專業.
郭 楠,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7級傳播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