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聲樂教和學的過程中,應充分注意歌唱的呼吸、發聲、共鳴,歌唱的焦點、支點位置的形成及作用,咬字的準確和情感的表達等疑難點問題,結合歌唱生理結構的差異,因人而異進行開發和指導。
【關鍵詞】 歌唱;共鳴;焦點;氣息;聲波
聲樂是一門個性化很強的科學。初學聲樂者常在尋找聲音共鳴的大門外徘徊,常為歌唱聲音管道如何打開并保持通暢苦苦探索;也為發出聲音尋覓安放點(焦點)及發聲的支撐點而琢磨。悅耳動聽的聲音發出后又如何轉換成情感的表達,個性的塑造,風格的形成而艱辛磨練。針對以上幾個歌唱學習中的疑難點,本文筆者從理論上進行剖析與解說,如歌唱的呼吸、發聲、共鳴,焦點與支點的形成,聲音的美化,咬字與歌唱狀態的關系,歌唱心態與演唱效果的關系,演唱的情感表現與風格特征等。
一、歌唱的呼吸、發聲、共鳴
學習聲樂歌唱都要經過呼吸,歌唱聲音的擴大和美化,共鳴和語言四個方面的訓練和學習。呼吸是動力,氣息沖擊聲帶發出聲音,聲音經過共鳴腔體把聲音加以美化而形成動聽的歌聲,在歌唱活動中呼吸、發聲、共鳴這三者同時出現的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如果沒有呼吸,沒有共鳴,嗓子的運用也不存在。正因為他們有著密切的內在關系,筆者把它作為一個問題來討論。
呼吸、發聲、共鳴是歌唱訓練的三要素。在呼吸、發聲、共鳴三個方面去鑄造良好的歌唱聲音,首先要了解歌唱發聲原理。歌唱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口腔、咽腔、喉腔、支氣管、肺、胸腔、膈肌(橫膈膜)、肋骨、腹肌等。發聲器官有喉頭、聲帶。共鳴器官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和頭腔等。而歌唱發聲技能技巧的訓練就是充分調動這三方面器官的積極活動。歌唱呼吸是有深度、飽滿的吸進空氣和有控制的呼出氣息去沖擊聲帶;歌唱發聲是聲帶閉合擋氣,承受氣息的沖擊而振動發出基音;歌唱共鳴是調節人體各共鳴腔體的共鳴,是聲帶振動發出的基音得到擴大和美化。歌唱發聲的過程是依靠兩肋和腹肌的作用,使橫膈膜下降,吸滿氣息,然后讓吸進的氣息有控制的呼出去沖擊閉合的聲帶振動發聲,而氣息沖擊聲帶發出的基音是極其微弱細小的,必須依靠個共鳴器官的共鳴是聲音得到擴大和美化。所以,呼吸、發聲、共鳴者三個方面是相互關聯而有同等重要的,在歌唱發聲中三者是協調配合互相支持的統一體。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初學者往往會遇到發出的聲音擠、壓、卡的問題。這是我們常說的喉頭要打開,即“張開”,“通暢”的問題。有些學生天生發聲就很通暢,聲音洪亮卻很散,沒有穿透力,這是因為沒有找到共鳴點。而有些學生歌唱聲音位置很高,但聲音很“飄”,我們說他氣息太淺。唱高音時上不去,唱長音時氣息不夠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了解歌唱的各支點的作用。
二、歌唱的焦點、支點位置的形成及作用
了解了歌唱的發聲、呼吸共鳴原理,對于支點就較為容易理解了。貫穿于整個歌唱的發生狀態是聲音焦點和支撐點。如何給焦點定位及形成歌唱理念,首先歌唱的焦點有以下幾個位置,即頭腔、鼻腔、胸腔(橫膈膜處)。在演唱的過程中,這幾個焦點應該形成一條直線,猶如在這幾個腔體里裝上四個大小相同的竹筒,然后把他們連接起來,連接處就是支點,竹筒心就形成一個音柱。以胸腔這一支點為中心(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所說的這個支點在中山裝的第二個扣子處),這一中心就是歌唱的發聲源,所有的聲音都從這里發出,歌唱時聲音與氣息在這一焦點碰撞后反彈,此時聲音與氣息形成一組對抗的作用力,使氣息向腹部下沉,聲音沿著音柱打到頭腔和鼻腔共鳴腔體去,聲音在共鳴腔體內得以擴大。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經常會提到某某學生的聲音有點“飄”,原因是因為歌唱時提氣了,讓學生把氣往下沉,可學生往往很難做到。由于初學者的歌唱理念還不很準確,越想使氣息往下沉,氣息就越往上提,這時雖然聲音的位置很高了,但氣息是向上提起與它同向而行,沒有形成對聲音的反作用力,聲音沒有張力,所以這種聲音不結實,沒有穿透力,因此聲音很“飄”。有時感覺氣息已下沉,聲音也在頭腔位置上了,可是感覺聲音仍然很散,這是由于氣息與聲音沒有在同一支點形成對抗,就如竹筒的接口沒有接好,形成錯位而使聲音和氣息各走各的,互不相干,聲音仍然沒有張力,所以各自都在做無用功。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找到準胸腔這一支點,且這一支點一定要穩定不變。
三、聲音的美化
僅僅發出結實的聲音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發出結實的聲音后,聲音經過共鳴腔體將它加以擴大和美化,才能形成動聽的歌聲。就如僅有一臺好的播放器而沒有一個好的擴音音箱,仍然出不了好的音響效果。在聲樂學習中,其共鳴腔體也是聲音的聚集點,主要的聚焦點有頭腔共鳴點、鼻腔共鳴點、胸腔共鳴點。音箱中有三個喇叭,較小的高音喇叭,中等的中音喇叭,最大的是低音喇叭。人體的幾個共鳴腔體的作用是一樣的,頭腔腔體較小是高音的共鳴點,鼻腔是中音共鳴點,胸腔是低音的共鳴點。音箱發聲時,音箱的喇叭會一前一后的振動,它以聲波的形式傳播。人聲如何形成這種聲波呢?假設如果聲音像激光一樣直線射向各個腔體,其反彈回來的聲音也是一條直線,這種聲音太直太硬,不好聽。解決這樣的問題是讓學生加以用顫音,使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想象在發聲源即胸腔支點處安裝一個振動器,聲音發出后聲波沿著音柱傳播到各個共鳴腔體,聲音與共鳴腔體碰撞后形成聲波傳出,就是我們所追求的顫音。
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比喻與想象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四、咬字與歌唱狀態
明朝的魏良在《曲律》中曾指出:“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一絕;板正為一絕。”他提出的三絕當中,“字清”擺在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出于中國的文字較為復雜,歌唱者需掌握它的發音規則、各地方的語音風格,才能表達歌曲的內涵、民族音樂風格。字可分為字頭、字腹和字尾三個部分。其特點為字頭短,字腹長,字尾清。字腹(韻母)是漢字在歌唱中所引長的部分,它所占的時值最長最具穿透力,與發聲的關系最密切,因此,歌唱中要求把韻母的字腹按照各音發音不同口型要求,予以引唱咬準,這也是傳統民歌聲樂中所提倡的出聲——引腹——歸韻的咬字方法。在民族聲樂中特別強調“字正腔圓”這一歌唱方法。
歌唱狀態是指一個人的整體,而不是局限于某種個部分的肌肉動作,因此協調好整體的歌唱平衡是與歌唱的姿勢和表情不可分割的,必須內外和諧一致。歌唱中的姿勢應當是積極的、興奮的,同時還要注意放松、自然。
如何形成興奮而自然地歌唱狀態,這是眾多初學者所關心的問題。歌唱中的表情與局部動作不只是個形象和表演問題,它與發聲直接相關,僵硬的局部動作和緊張的表情會影響聲音的好壞。如在歌唱中脖子往前伸。就會使氣息與聲音位置脫節,破壞聲音的垂直性,這樣的聲音是緊而卡的,唱高音是很吃力,音域很難擴展,嗓子也容易疲勞。有些人為了克服下巴前伸的毛病,在練習時用手托住下巴唱,時間久了手放不下,又形成一個新的毛病。解決這樣問題要梗住脖子,想象后背和腰部連成一線(目的還是要使音柱形成一條線)。面部表情放松自然。有些人為了表現出自己感情的豐富,在歌唱時眉飛色舞,其實這樣的歌唱狀態是不自然的。用眼睛與觀眾交流是最自然地狀態,在與觀眾交流的同時,會與觀眾產生共鳴而使歌者盡情抒發感情從而達到興奮的歌唱狀態。
五、歌唱的情感表達及音樂風格
歌唱的最終目的是情感的表達,沒有情感的聲音是沒有生命力的,如《閑情偶寄》中寫道:“有終日唱此曲,終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所不知此曲有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曲而面上身無曲,與蒙童背書,統一勉強而自然這也。雖腔板極正,喉舌齒牙極清,終是第二第三等詞曲,非登峰造極之技也。”這就是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歌曲是通過歌唱語言來表達情感的,音樂的旋律走向可表達不同的音樂形象,連續的上行表達了輝煌的情感,連續的下行表達了低沉的、悲傷的情感。而音樂的速度,節奏,波動幅度都可以表達不同的內容。一首歌曲最直觀是通過歌詞來理解它的含義。然后由于每個人的生活體驗和藝術體驗不同,對歌詞的理解又有所不同,表達的情感有所差異,但大體意思不能變。歌者可根據自己的情緒記憶去借鑒,去體會歌曲中所描寫的情緒和情感對音樂的二度創而形成自己的歌唱風格。
綜合上述,在聲樂歌唱學習技巧中,保持音柱的直線狀是最重要的,音樂情感的培養還需要長期的聆聽積累。由于聲樂學習是一門個性化很強的科學,還得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出更科學的、更適合自己的歌唱方法來完善自己的合唱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湖南文藝出版社.
[2] 金鐵霖.民族聲樂的學習與訓練.黃河音像出版社.
[3] 宋承憲.歌唱咬字訓練與十三轍.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莫秀群,女,廣西欽州學院音樂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