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紅 張海鈺 張宏志
一、 女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
調查研究主要從“創新知識基礎、創新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傾向”四個維度展開,調查對象主要是河北農業大學本科學生,發放問卷820份,回收問卷818份,有效問卷804份,有效率98.30%,其中男生366人(45.50%),女生438(54.50%)。
對調查結果從性別、年級、專業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其結果: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在創新能力的綜合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均屬于中等,但在細微構成上有一定差異。
二、 影響女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社會角色期望
社會角色指處于一定社會地位的個體,依據社會客觀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觀能力適應社會環境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包含著社會客觀期望和個體的主觀表演。
那么女大學生的社會角色期望是什么呢?“男主外、女主內”無疑是社會對女性最典型的社會角色期望,傳統的社會角色期望導致女性在成就趨向上受到壓抑,女性在追求成為社會承認的女性與追求成就、做社會承認的有價值的人之間是不相容和相互沖突的。這無形之中造成女性成就意識淡薄,滿足于工作和生活現狀,期望值偏低,影響了創造潛能的挖掘,阻礙了創造能力的提高。
(二)性別差異教育
家庭教育是導致男女大學生人格差異的重要原因。家庭是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第一個場所,它對于人性格塑造以及性別角色塑造都有重要作用。女生從小就形成了依賴性強、動手能力弱的特點,常常是父母最容易溺愛、呵護的對象。調查顯示,在與父母的關系方面,男生認為屬于權威服從性的比例高于女生,而女生認為屬于平等民主型的比例明顯高于男生,并且差異顯著,說明父母對待子女在性別方面的差異,并由此導致子女在今后生活中形成不同的人格特點。
學校教育中性別分化教育是導致大學生后天創新能力差異的主要原因。如果從社會性別意識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的教育,我們會發現教育中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 課程(學科)方面的性別取向,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女性長于形象、語言思維,男性長于邏輯、抽象思維”觀念的影響,在學科選擇上男性多數選擇學習理工,女性多數選擇學習人文。久而久之,逐漸形成社會上普遍認同的高等教育中的“男性學科”和“女性學科”。
(三)專業教育特點
各專業女大學生在創新能力方面沒有顯著區別,但是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分析原因可能主要是各專業不同的教育教學特點造成的。機電(林學、生命)學院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有關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研究方面的內容或要求較多,實踐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這無形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品質等方面的塑造有促進作用;而外國語(商學、經貿、人文)學院在教學內容中傾向于系統知識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知識接納與記憶,無形之中忽略了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自身因素影響
由于社會、學校、家庭對女性成長的負面影響,造成了女大學生人格和心理上的一些弱勢,例如自信心不足,這從女大學生的問卷中可以找到答案。在問卷的基礎知識部分,在基礎知識水平一欄的自我評估中,認為自己基礎知識很好的,女生只有36%,但是,男生卻有51%。實際情況確實如此嗎?據統計,在2008年度河北農業大學國家勵志獎學金獲獎學生初審名單的1029人中,女性729人,占總數的71%,男生300人,占總數的29 %。不難看出,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女生有些過于自謙了。
三、 促進女大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參考性建議
(一)高校要敢于用社會性別意識審視自身,為女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在女大學生和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比較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學校和家庭教育“性別刻板印象”在孩子身上留下的印跡,傳統教育對女性的性別角色期望,不利于女生的創新品質的發展。所以,要提高女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要為女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這就需要高等教育學校用社會性別意識審視自身的不足,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學校要開設與女性相關的課程,在各類課程教學中,引入男女平等的觀念和社會性別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從社會性別的視角認識女性及與女性相關的社會現象,鼓勵女性自主創新,幫助女大學生客觀認識性別弱勢,消除自卑心理,克服陳腐的性別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成才觀。同時,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也要進行性別意識教育的培訓,消除教學和管理中的性別歧視,營造有利于男、女生平等發展,促進女生大膽創新的校園環境。
(二)注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加強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調查中,70%左右的男生和女生都認為自己僅僅是了解創新的理論知識和方法,但是沒有掌握創新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同時還有20%左右的男生和女生認為自己不懂得創新。這說明學校在創新教育的培養方面還有一定的缺失,所以,高校可以考慮將創新能力的系統培養有意識的納入教育教學的內容,在教學活動中,開設專門課程或在教學中滲透創新的理論與方法,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創新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注重學法指導,構建創新教育評價標準
為了實現自主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首先在教學目標上,要調整目標的體系結構,把知識作為基礎性的目標,重視能力、個性的發展;在教學方法中改變一言堂的講授教學,鼓勵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倡師生研討,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過程和創新實踐過程,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改革考核方式上,改變單一的、以筆試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考核,注重從平時觀察、作品評價、實習等多方面考核學生,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加強學術交流、學術報告活動,營造創新氛圍
開展校內外的學術報告、學術研討、名人講堂等活動,尤其多請一些女性的學者與專家,這不僅有利于女大學生了解最前沿的學術動向,感染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而且還可以從同性學者專家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樹立自信,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極為有力。
在和諧社會視野下,分析女大學生的教育,提高女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利于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促進社會協調發展;有利于提高經濟水平,助推和諧社會的建構;同時,將“以人為本”的方針落在實處。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 課題編號O8020062; 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008124)
(趙艷紅,1965年生,河北保定人,河北農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學。張海鈺,1972年生,河北保定人,河北省保定市女子職業中專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及女性教育。張宏志,1963年生,河北保定人,河北農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學及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