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摘 要:通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調查分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和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實際,提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難 就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8-090-02
今年“兩會”上,大學生就業工作受到了空前的關注,眾多代表圍繞大學生就業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而政府從中央到地方也出臺了許多關于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這從側面反映出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更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
如何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高校應發揮什么作用?這是我們必須研究的課題。筆者根據《中共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委員會關于在全院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意見》,結合自己所分管的就業工作,開展了深入的調研。通過走訪、座談、問卷調查、討論,使筆者對大學生就業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為此,筆者將“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作為重要課題來研究,以解決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2009年,大學生就業成為了“熱門話題”,加之美國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沖擊,使大學生就業問題更加凸顯出來。其實,中國3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積累了許多矛盾,即使沒有金融危機也會出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局面。讓我們看看近幾年全國大學生就業情況的統計數據:

從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其實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已是個難題,只不過2009年更加嚴峻而已。未來幾年大學畢業生人數持續走高,而經濟的復蘇有一個過程,這就使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會在較長時間內存在。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的原因、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因、企業的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高校教育體制和機制的原因。不能將大學生就業難僅僅歸于大學擴招。筆者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1.產業結構調整給就業帶來了壓力。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的份額逐漸減少,從業人員大幅減少并轉移到城鎮尋找職業,僅1998年,制造業就減少了1293萬人。這種計劃經濟體制下積累的矛盾集中釋放和結構性失業的突然顯現,便成為當前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大學生就業觀念不當,期望值與社會需求不匹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許多大學生自身定位不準,理想與現實脫節,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重地位,重名利,輕事業,輕奉獻。都想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或到大企業當白領,而基層和邊遠山區卻少有問津,畢竟大中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
3.高校專業設置、課程配置、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不適應造成供需脫節,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后于社會的發展是當今高等教育客觀存在的現象,造成學校無特色、教育無特點、學生無特長,從而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整體素質下降,當然要就業就困難了。事實上,整體素質好的學生找份工作還是比較容易的。
三、我院大學生就業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1.就業情況。近年來,我院積極探索,努力創新,求真務實,在就業工作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06年畢業生563人,就業率98%;2007年畢業生1200人,就業率97.3%;2008年畢業生2038人,就業率97.2%;2009年畢業生2342人,到目前為止,已有90%的學生走上了工作崗位。并且,在2006年被“新浪網”等40多家全國主流媒體評為全國高職高專就業工作優秀20強;2007年被四川省教育廳評為就業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學合作教育理事會常務理事單位、著名的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公司麥可思(MYCOS)的調查中,2008年度全國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50強排行榜中我院名列第26位,列四川省高職高專第一名。
2.存在的問題。從就業率的數據來看,我院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良好。那么,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呢?通過對畢業生的追蹤調查、對用人單位的走訪,不難看出,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下面是一些調查數據:

另:(1)畢業生待遇普遍在1000元左右;(2)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滿意度在80%左右; (3)有近80%的畢業生在成都市工作; (4)畢業生工作一年后的穩定率在65%左右。
通過與在校師生座談、與已就業大學生交流、與用人單位溝通,結合上面各種調查數據,我們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發現我院大學生在就業方面存在幾個問題:
一是就業觀念存在問題。絕大部分學生都想留在成都工作,不愿意到山區去,包括山區來的同學都不愿意回去,甚至部分同學只想在中心城區,連成都三圈層都不想去,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會給就業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二是就業層次有待提高。通過調查反映出我院大學畢業生就業以后普遍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當然也有2000~3000元的,甚至月收入5000元的也有,但那是少數。那么,如何提高層次呢?筆者認為只有將學生就業競爭能力增強,才能提高他們就業后的層次,這是我們需重點解決的問題。
三是專業對口率下滑。從上表數據看出,2008年各專業大類的對口率均低于2007年,筆者認為2009年的專業對口率可能會低于2008年。如何盡量解決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認真研究。
四是就業、創業培訓指導工作需加強。目前,我院就業培訓指導工作還不規范,系統性不強,造成部分學生應聘技巧和能力不足,失去了許多好的機會。而創業指導工作更薄弱,急需加強。
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升我院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
現在全社會都在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作為高校更應該在這項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制造“產品”的重要環節,我們一定要造出合格的“產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才能解決好大學生的后顧之憂,才能讓家長和社會滿意。
大學生就業工作是個系統工程,不能到了畢業時為就業而就業,而應該將就業工作全程化,也就是就業工作的開展要貫穿于大學的整個學習過程。針對我院就業、創業工作存在的問題,以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經過討論、研究,最終我們確定圍繞“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這個主題,重點抓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狠抓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
1.學院經過仔細研究,結合自身特點,根據學院“多元合作,融入園區,服務地方”的辦學思路,確定了本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市場需求導航專業集群,“校”、“園”互動共定培養方案;“三維實踐”積累工作經驗,“綜合訓練”提升服務技能。其中,“園”是指科技園、企業園等;“三維實踐”是指:校內仿真實踐、企業實戰實踐、社會服務實踐;“綜合訓練”是指:綜合職業能力訓練、專業基本能力訓練和專業核心能力訓練。這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非常適合我院學生和專業特點的。
2.在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后,大膽改革,摸索出了一套嶄新的教學模式:執業園區,工作過程導向;開放課堂,能力訓練到崗。
執業園區,就是要求學生入校就具備“學生和員工”雙重身份,利用園區的獨特優勢,實現學業提升和就業能力提升雙重發展。工作過程導向是指培養目標設定、教學課程設置、教學過程設計等都依據真實工作過程,將工作過程內化為教學過程。
開放課堂,主要是指課堂教學的三個轉變,師生角色的轉變(開放式、研討式教學);授課主體的轉變(廣泛吸納企業管理和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教學場地的轉變(實現校內課堂、仿真訓練基地、企業、社會四結合)。能力訓練到崗,就是用真實工作崗位、工作項目構建能力訓練體系,通過校內仿真、產銷銜接、工學交替,實現學生能力與工作崗位要求的“零距離”。
3.在這種教學模式方針的指引下,通過實踐,針對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創造性地總結出了項目集群推進式(如軟件類專業)、工學交替式(如財經類、商貿類專業)、執業滲透式(如旅游管理類專業)、冠名訂單式(酒店類專業)、共建實訓基地式和“實習+就業”式(廣普類專業)等新型的校企融合模式,真正做到與企業的“無縫對接”。
當前,學院各項教學改革已全面鋪開,培養出適銷對路的高技能型人才將指日可待。
二是創新就業、創業培訓指導,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在抓教學改革的同時,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我們必須將就業培訓指導工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這方面的工作每個高校都在做,但如何創新?如何有效?這是需要我們研究的。通過科學分析,結合我院專業特點,我們擬重點抓好幾方面工作。
1.成立就業、創業培訓指導中心。由招就處牽頭,學生處、團委、教務處及各分院共同組建指導中心,并組織一支專業的、高素質的培訓指導團隊,全面負責大學生就業、創業培訓指導工作。
2.嚴格貫徹就業培訓指導工作全程化的精神。我們必須依據“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和學生的需求為導向”的觀念,以塑造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引導大學生的擇業心態為核心內容,制定一套科學的就業培訓指導計劃,貫穿整個大學過程,堅持工作的持續性、專業性、預見性、針對性,并嚴格執行,不打折扣。
3.高度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調查表明多數大學生在臨畢業才開始思考做什么,表現出生涯模糊與準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市場配置成功率。據國內各大城市舉辦大型人才交流會統計,大學生交流會對接成功率一般在30%,多數學生參加人才交流會都有一種“趕集”的感覺,沒目標、沒準備,全憑碰運氣,結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沒信心,有信心的機會不足等尷尬。因此,我們準備在大學生進校的第一課就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讓每個學生樹立奮斗目標,并圍繞該目標進行全面的學習。
4.無論任何專業,我們均開設“普通話”、“公文寫作”、“演講與口才”、“社交與禮儀”、“形象與氣質”等培訓指導科目,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以項目實施為載體,培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各個方面的需要。
5.特別強化“應聘技巧”的培訓。引入仿真實訓,必須做到人人過關。通過強化教學改革和培訓指導工作,力爭使學生就業競爭力大大提高,以實現學生“畢業即就業”的目標。同時,還要使我院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就是我們圍繞“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這個主題而開展工作的終結目標。
大學生就業事關民生問題,事關社會的穩定,事關社會經濟的發展。筆者相信,隨著國家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將直接拉動和促進大學生的就業。作為人才培養源頭的高校,我們有責任嚴把質量關,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人才,在大學生就業工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熊治梅.大學生職業指導教程.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2.馮婧.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與分析.中國輕工教育,2006(3)
3.郭玉東.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淺析.人口與經濟,2004(10)
4.薛潔.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職業時空綜合板,2006(7)
5.梁軍.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2)
(作者單位:成都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責編:若佳)